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10037)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彭启福李后梅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中...
  • 2篇政治解放
  • 2篇释学
  • 2篇诉求
  • 2篇诠释学
  • 2篇经济建设
  • 1篇狄尔泰
  • 1篇心学
  • 1篇信仰
  • 1篇生命
  • 1篇世界化
  • 1篇双重维度
  • 1篇西方诠释学
  • 1篇陆九渊
  • 1篇马克思主义大...
  • 1篇民族
  • 1篇关系辨析
  • 1篇本体论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彭启福
  • 1篇李后梅

传媒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马克思主义列...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格物”即是“格心”吗?——陆九渊“格物论”与“本心论”的关系辨析被引量:2
2013年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彭启福
关键词:本心心学陆九渊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维度
2012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双重维度。一方面,原生态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欧洲,但它作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南,本身就蕴含着世界化的诉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固然是基于解决中华民族存亡问题和发展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样式,但它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担负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使命,必须为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化做出自身的贡献。
李后梅彭启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化
狄尔泰Nacherleben概念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兼论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中介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彭启福
关键词:本体论转向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诉求
2012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彭启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解放经济建设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诉求被引量:3
2012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彭启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解放经济建设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信仰培育--一种基于西方诠释学的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近现代精神诠释学则倡导基于理解的认同,理性的理解从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独立地位,理解不再仰信仰之鼻息,亦不趋向对他人的服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普通民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培育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融入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诉诸基于理性理解的信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彭启福
关键词:信仰诠释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