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535)
- 作品数:8 被引量:279H指数:7
- 相关作者:胡卫平武宝军贾小娟林崇德胡玮玮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被引量:16
- 2011年
- 思维型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思结合,突出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我国古代教育家有许多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思维的重要性、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以及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
- 胡卫平刘丽娅
- 关键词:学生思维
- 中小学教师十年培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问卷、档案查阅与访谈等方法,对33个县1997——2006年十年间的教师培训规模、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与培训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培训规模逐渐扩大,但农村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机会仍然不多;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但经费投入还没有达到政策规定的标准;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培训方式不利于熟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建议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师培训,系统构建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有水平的培训者,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胡卫平李海荣武宝军
-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 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0年
-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通过不同情绪激发方式,探索了不同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正情绪状态能够提高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尤其表现在流畅性和灵活性品质上;不同的负情绪状态对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不同,愤怒不影响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但是恐惧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的情绪状态和不同题目形式之间有着显著的交互作用,高兴情绪状态对开放式题目形式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封闭式题目形式的促进作用,而恐惧情绪状态对封闭式题目形式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开放式题目形式的抑制作用。
- 胡卫平王兴起
- 关键词:情绪状态
-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采用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利用"学思维"活动课程,对某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4年的干预培养,停止培养一年后,再次收集了数据,分析了变化趋势、即时效果及其长时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呈下降趋势;深层动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都高于女生;(3)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4)培养一年后,实验组学生的深层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且长时效应显著。
- 贾小娟胡卫平武宝军
-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多层线性模型
- 同伴互动小组结构对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采用4(小组结构)*2(任务难度)混合实验设计,以149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不同任务难度情景中,同伴互动小组结构对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独学习相比,同伴互动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发展;(2)小组结构对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有显著影响,同质组、自选组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3)任务难度对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有显著影响,低难度任务情境下的创造性问题提出得分显著高于在高难度情境;(4)小组结构与任务难度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 韩琴胡卫平贾小娟
- 关键词:同伴互动
- 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被引量:6
- 2011年
- 采用自编的技术创造力测验,对9~15周岁的639名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在整体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男女生技术创造力总体差异不显著,仅在产品设计维度上差异显著;(3)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在11周岁出现了一个高峰,12周岁出现了一个低潮。
- 胡卫平万湘涛于兰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
-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被引量:149
- 2012年
-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五个阶段构成;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是指引这五个阶段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社会背景是三种重要的创造性素质;营造创造性环境、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是三种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
- 林崇德胡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