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4005)

作品数:6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椿镛丁志峰楼海廖武林刘琼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地幔
  • 4篇上地幔
  • 3篇地壳
  • 3篇地震
  • 3篇面波
  • 2篇地壳上地幔
  • 2篇瑞利面波
  • 2篇壳幔
  • 2篇块体
  • 2篇各向异性
  • 2篇鄂尔多斯地块
  • 2篇鄂尔多斯块体
  • 2篇NORTH_...
  • 2篇层析成像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上地幔速...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地震观测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8篇王椿镛
  • 4篇楼海
  • 4篇丁志峰
  • 2篇曾融生
  • 2篇鲁来玉
  • 2篇常利军
  • 2篇姚志祥
  • 2篇何正勤
  • 1篇林培培
  • 1篇周民都
  • 1篇王未来
  • 1篇陈兆辉
  • 1篇明跃红
  • 1篇刘琼林
  • 1篇郑秀芬
  • 1篇房立华
  • 1篇廖武林
  • 1篇吴建平
  • 1篇杨婷
  • 1篇王长在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地震学报
  • 1篇Earthq...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紧邻青藏高原,其构造活动和动力学问题一直受到地学工作者的重视。它南抵秦岭-祁连造山带,北缘以阴山为界,东缘以吕梁山为界,西缘以贺兰山和六盘山为界,是我国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被引量:32
2014年
近10年来,中国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大幅度增加.宽频带地震记录中含有大量的剪切波分裂信息,它在揭示中国大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这些台站的远震SKS和(或)SKKS记录,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分析方法,确定各台站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此外,还收集了前人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结果,形成拥有1020个剪切波分裂参数对的数据集.这些分裂参数展示了复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存在较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平均的剪切波时间延迟为0.95 s,其中西部地区为1.01 s,东部地区为0.92 s.西部地区的各向异性强度略大于东部地区.在大尺度意义下,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其SKS波分裂和地表变形数据共同支持岩石圈变形模式,即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是连贯变形的;东部地区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近似平行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上地幔各向异性归因于软流圈流动.中部的鄂尔多斯至四川盆地一带为东、西部两种变形模式的过渡带,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表现为"化石"各向异性和(或)双层各向异性.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西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则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关.
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刘琼林廖武林Lucy M FLESCH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上地幔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华南地块下方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
<正>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变形。不少学者对两大板块之间南北缩短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升高地形的重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数值模拟。然而,至今人们并未对块体向东挤出和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弯...
王椿镛常利军刘琼林Lucy M Flesch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Seismic Noise Source in North China
<正>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unique tectonic...
Shi Chengcheng Lu Laiyu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文献传递
利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壳幔速度结构
<正>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核之一。与全球多数克拉通不同的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中生代以前一直保持稳定。但自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在燕山期,华北克拉通东部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其岩石圈被减薄,或被称...
房立华吴建平明跃红王未来王长在杨婷
关键词:地震观测
文献传递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
<正>1.引言相较于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背景噪声成像以其不依赖于地震事件、极大地提高了射线密度及充分利用地震记录的优点在中短周期(1~100s)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华北克拉通地区,已有的背景噪声成果主要集中于...
施程成鲁来玉王椿镛何正勤丁志峰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被引量:15
2018年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地区稠密分布的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FMTOMO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深至400 km的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并分析和探讨了研究区的深部构造与火山、强震活动及克拉通破坏等相关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变化和纵向差异的构造含义如下:鄂尔多斯地块下方正异常速度的巨厚岩石圈是鄂尔多斯地块缺乏克拉通大规模破坏的证据;大同火山群下方深至400km的柱状低速异常表明大同火山的岩浆作用起源于地幔过渡带,由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熔融的玄武质岩浆上涌造成;鄂尔多斯地块与四川盆地之间呈东西向分布的上地幔低速异常带,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软流圈流出的通道;鄂尔多斯周缘地区深至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分布表明,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共同作用,促使鄂尔多斯地块整体的抬升和周缘拉张断陷带的形成,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应力环境,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地震频繁发生.
陈兆辉王椿镛楼海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块地震层析成像强震孕育
鄂尔多斯及周缘地区瑞雷面波层析成像研究
<正>1、引言鄂尔多斯块体是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遭受活化、破坏后残留的稳定地块,岩石圈地幔被认为古老地幔残余。鄂尔多斯及其周缘从中生代早期到新生代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作用,特别是新生代期间受印度...
姚志祥王椿镛曾融生楼海郑秀芬林培培
文献传递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8
2014年
根据西秦岭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11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高质量波形数据,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H-k叠加方法,求得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通过分析地壳厚度、波速比及其关系和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研究了该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壳结构差异大,呈过渡带特征.地壳厚度总体上呈北北西向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羌塘块体地壳厚度为72km,渭河盆地附近为39km.西秦岭构造带的地壳厚度为42—56km,南北向莫霍界面平坦.研究区域P波与S波波速比平均为1.74,其中西秦岭构造带平均为1.72.较低的波速比主要分布在西秦岭构造带、祁连山块体、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以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含长英质酸性岩组分的上地壳叠置增厚而导致的.该区域缺少超高波速比,表明这一区域发生岩浆底侵或上地壳熔融的可能性很小.综合分析表明,西秦岭构造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并在向东北向扩张中受到周边块体的阻挡而引起的地壳构造变形所致.西秦岭构造带的莫霍界面变化和波速比分布与该构造带经历碰撞地壳增厚后的伸展走滑运动有关.
姚志祥王椿镛曾融生楼海周民都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波速比
鄂尔多斯块体-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正>华北克拉通是显生宙以来全球古老克拉通破坏最为剧烈的地区,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地球科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华北克拉通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与研究。然而,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思路的差异,目前对于华北克拉...
陈兆辉楼海孟小红王椿镛石磊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