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D201213) 作品数:22 被引量:74 H指数:6 相关作者: 陈庆山 蒋洪蔚 刘春燕 胡国华 辛大伟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东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油份蛋白含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2014年 为探寻与大豆油份含量、蛋白含量相关的关键位点,本研究选取中国东北地区92份大豆主栽品种及常用种质资源品种群体基于蛋白含量和油份含量的Meta分析,进行基于数学模型的类群划分评价,估测样本群体的结构,应用简单线性模型分析与大豆油份含量、蛋白含量相关的的位点。结果表明,通过多次迭代测试,当K=5时,即该资源群体可以分为5个亚群时,为最稳定的分类结果,并在显著水平下(p<0.05)贡献率大于1%的标记中,得到与大豆油份含量相关标记有Sat_412,Sat_195,Satt317,Sat_187,Sat_195,Satt255,Satt713,Satt468,Satt267,Satt686,Sat_294和AZ302047,对油分含量的总贡献率为39.54%。蛋白质含量相关标记有Satt683,Sat_311,Satt578,Satt181,Satt317,Satt700,Satt713,Satt255,Sat_242和Satt720对蛋白质含量总贡献率为48.39%。这些重要的标记位点为大豆油份含量和蛋白含量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基础。 齐照明 侯萌 韩雪 齐慧冬 蒋洪蔚 辛大伟 朱荣胜 胡振邦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关键词:大豆 蛋白含量 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定位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及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为进一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挖掘大豆荚粒性状关键基因,以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推广的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种ZYD00006为供体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和自交,得到157株BC3F3株系,对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和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测验两种方法进行QTL定位,同时采用QTL network进行了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都与单株粒重、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4个单株荚数QTL,分别定位在B2,D1a,G和N连锁群上;5个单株粒数QTL,分别定位在F,J,D2和K连锁群上,其中定位在F连锁群上的Satt425~Satt663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上位性分析均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 毛彦芝 蒋洪蔚 刘春燕 辛大伟 车京玉 胡国华 陈庆山关键词:单株荚数 单株粒数 QTL定位 大豆高丝氨酸激酶GmHSK基因的克隆与全生育期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高丝氨酸激酶(HSK)是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重要酶,控制赖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从大豆Williams 82中克隆了大豆HSK基因GmHSK,该基因ORF长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37.64 kD,等电点为5.02。GmHSK基因与拟南芥中的HSK基因具相似编码产物,均具GHMP激酶超家族保守的ATP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将植物的HSK蛋白分为2类,GmHSK与苜蓿的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最近,且与双子叶植物拟南芥、蓖麻等的HSK聚为一类。qRT-PCR分析表明,GmHSK在大豆全生育期的8个组织和器官中均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推测GmHSK基因不仅是大豆营养生长所必需,也在物质积累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转基因育种提高大豆蛋白的含量与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候选基因。 王家麟 姜威 于妍 刘春燕 陈庆山 胡国华关键词:大豆 全生育期 大豆粒长、粒宽性状多年的遗传分析与互作位点定位 被引量:2 2016年 大豆的粒形性状主要包括子粒的粒长、粒宽、粒厚和体现形态学的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本研究以Charleston为母本,东农594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从2006年种植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场试验田,采用SEA-DH软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了大豆粒长、粒宽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互作分析。此外,利用自主研发的Gene interaction软件完成了大豆连锁群的互作位点的分子标记分析,利用Circos绘制互作位点连锁群信息。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性状主要以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方式遗传,粒长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粒宽性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重叠作用和抑制作用。利用互作软件,2008年粒长中符合率≥85%的互作位点共有261对,代表性的互作对包括Satt202(134.1)/Satt009(0)、Satt202(134.1)/Satt584(107.5)、Satt202(134.1)/Satt440(25.4)。2009年粒宽中符合率≥85%的互作位点共有37对,代表性的互作对包括Satt289(142.1)/Satt009(0)、Satt009(0)/Sat_076(93.3)、Satt200(72.5)/Satt009(0)。 谷月 徐明月 张清秀 金会会 蒋洪蔚 辛大伟 齐照明 刘春燕 胡振帮 陈庆山关键词:大豆 基因互作 MicroRNA数字特征综述 2015年 阐述Micro RNA(mi RNA)数字特征在计算识别中的发展及应用,总结相关数字特征在mi RNA基因及靶基因预测中的作用。mi RNA数字特征是计算识别物种新mi RNA基因的工具,从首个mi RNA基因被发现以来,数字特征研究由最初的mi RNA序列特征和二级结构特征到现在常用的热力学特征、熵特征和拓扑特征等,均被广泛应用于新mi RNA基因鉴别和靶基因辨识。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广泛应用,mi RNA数字特征在mi RNA生源论探讨、基因和靶基因识别、生物合成途径发掘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将数字特征应用于靶基因功能的归属判别、生物进化等研究领域,为mi RNA数字特征在其他研究领域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荣胜 刘景璐 陈庆山关键词:MICRO RNA 进化 基于元分析的大豆成熟期单片段代换系鉴定与QTL定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大豆成熟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是影响大豆产量和适应性的重要性状。研究大豆成熟期单片段代换系遗传规律,鉴定分析大豆成熟期的主效QTL。【方法】以大豆红丰11为受体和回交亲本,以15个国内外大豆核心种质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导入系群体,基于元分析的大豆成熟期(R8)"真实QTL"SSR标记进行单片段代换系鉴定,利用"图示基因型法"计算导入片段和代换作图法鉴定大豆成熟期QTL,用单标记法鉴定成熟期重要QTL。【结果】在C2、L连锁群上检测到16种导入片段,C2连锁群检测到7种导入片段,导入片段总长度为9.8 cM。L连锁群检测到9种导入片段,导入片段总长度为37.212 cM;在C2和L连锁群上共检测出8个成熟期QTL,根据前人的研究,在L连锁群上有2个QTL即Sat_010、Satt156是E4/e4的特异SSR标记;在8个成熟期QTL中用单标记法鉴定了5个有关大豆成熟期重要SSR标记Sat_238、Satt460、Sct_010、Satt166、Sat_113;确定了单片段Satt460缩短大豆生育期,单片段Sat_238、Sct_010、Sat_113延迟大豆生育期。【结论】基于元分析的成熟期2个导入位点C2、L连锁群上检测到16种单片段,用代换作图法共检测出8个成熟期QTL,用单标记法鉴定了5个有关大豆成熟期重要SSR标记Sat_238、Satt460、Sct_010、Satt166、Sat_113。确定单片段Satt460与缩短大豆生育期有关,单片段Sat_238、Sct_010、Sat_113与延迟大豆生育期有关。 车京玉 刘春燕 蒋洪蔚 韩雪 毛彦芝 辛大伟 陈庆山 胡国华关键词:大豆 成熟期 单片段代换系 SSR标记 大豆赖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定位分析 2018年 为了从大豆中克隆DAPD、DAPE和DHDPR 3个大豆赖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并完成其电子定位和结构分析,借助已构建的本地化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简称EST)数据库,与不同物种的对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拼接,同时利用已构建的大豆整合图谱,完成这3个关键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电子定位。结果表明,RT-PCR克隆、序列分析的结果与预测序列基本一致。通过电子定位,得到这3个基因分别在J、L和N 3个连锁群上。通过对基因的结构分析,得到DAPD、DAPE、DHDPR 3个基因的c DNA长度分别为1 467、1 080、1 035 bp,g DNA长度分别为4 662、3 728、3 158 bp,外显子数量分别为8、9、8个,内含子数量分别为7、8、7个。研究结果为其他氨基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打下了良好基础。 于妍 姜威 陈庆山 邱红梅 管宇 蒋洪蔚 李灿东 唐敬仙关键词:大豆 赖氨酸 合成酶基因 电子克隆 利用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单株粒重QTL 被引量:4 2016年 以野生大豆ZYD00006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为轮回亲本,连续多年回交并自交,构建了高世代染色体片段代换系BC3F3代161个株行。该群体经多代回交的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大大提高了QTL定位的准确度。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群体进行QTL定位,共获得9个单株粒重的QTL,分布于7个连锁群。两种方法中均被检测到的有3个QTL,分别为QSW-J-1、QSW-J-2和QSW-G-1;QSW-G-1和QSW-G-2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吻合;其余7个QTL为新发现QTL,可能是本材料特有位点;其中QSW-J-1的导入片段长度是7.0 c M,且加性效应值为-2.7 g,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首选位点。 魏思明 陈庆山 蒋洪蔚 尹燕斌 王丹华 胡国华 武小霞 潘校成关键词:大豆 单株粒重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QTL定位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4 2012年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孙亚男 仕相林 蒋洪蔚 孙殿军 辛大伟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关键词:大豆 百粒重 QTL 多种环境下大豆单株粒重QTL的定位与互作分析 被引量:8 2013年 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有利于大豆单株粒重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147个F2:14-F2:18RIL群体,在5年2点多环境下以CIM和MIM方法同时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检测到17个控制单株粒重的QTL,分别位于Dla、B1、B2、C2、F、G和A1连锁群上,贡献率为6.0%~47.9%:用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3个QTL,即qSWPP-DIa-3、qSWPP-F-1和qSWPP-Dla-5,贡献率为6.3%~38.3%;2年以上同时检测到4个QTL,即qSWPP-DIa-1、qSWPP-Dla-2、qSWPP-B1-1和qSWPP-G-1,贡献率为8.1%~47.9%;利用QTLMapper分析QE互作效应和QTL间上位效应,7种环境下的数据联合分析得到1个QE互作QTL和4对上位效应QTL,贡献率和加性效应都较小。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同时考虑主效QTL及各微效QTL之间的互作。 范冬梅 孙殿君 马占洲 刘春燕 杨振 曾庆力 辛大伟 蒋洪蔚 邱鹏程 陈庆山 胡国华关键词:大豆 单株粒重 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