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104110006) 作品数:11 被引量:96 H指数:7 相关作者: 唐文乔 郭弘艺 刘东 周天舒 李辉华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 NFDA2 亚科、 NFDA7 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 NFDA3 亚科、鲤亚科、 NFDA1 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永梅 唐文乔关键词:脊椎骨 肋骨 尾椎 生态适应性 鲤科 长江近口段沿岸刀鲚生物量的时间格局 被引量:14 2015年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变动状况,探讨沿岸水域对刀鲚资源的保育作用,于2002-2013年间用定制张网对长江靖江段沿岸鱼类作了每月2-3个样本的采集。分析结果显示,12a采集的369份样品中,刀鲚的出现频率达94.6%,分别占总渔获数量和重量的5.18%和5.46%。刀鲚平均CPUEN和CPUEW有16.7±19.9尾和106.6±109.5g,是沿岸鱼类群聚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但其年资源量并不稳定,最高的2010年是最低2002年的5.4陪。平均体长123.6±37.0mm,平均体重仅7.5±8.2g。0+龄组占78.9%,1+龄组占20.7%,2+龄仅出现在4、5月份,且仅占当月个体数的3.0%,幼体是沿岸刀鲚群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从0+龄个体的月度体长分布看,当年孵化的幼鱼大多栖息在河岸水域,沿岸生境在维持刀鲚幼鱼资源上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显示,4月1日至6月30日的长江禁渔期虽可保护约42.6%的幼鱼个体,但从保护效果看,还因适当延长沿岸水域的禁渔时间。维护沿岸水域的生境完整性,也是保护长江刀鲚幼鱼资源的重要措施。 郭弘艺 周天舒 唐文乔 李辉华 沈林宏 陈浩洲 顾树信关键词:长江沿岸 刀鲚 年龄组成 生物量变化 The Signatures of Stable Isotopes δ^(15)N and δ^(13)C in Anadromous and Non-Anadromous Coilia nasus Liv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Adjacent Sea Waters 被引量:1 2015年 Stable isotopes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investigate seasonal migrations of aquatic organisms. This study employed stable isotopes (delta C-13 and delta N-15) for Coilia nasus from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and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ecotypic groups, ascertain trophic nutrition positions, and reflec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 nasus. delta C-13 signatures of C. nasus sampled from Zhoushan (ZS), Chongming (CM), and Jingjiang (JJ) wat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Poyang Lake (PYL) (P < 0.05). By contrast, delta N-15 signatures of C. nasus in ZS, CM, and JJ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PYL group (P < 0.05). Basing on delta C-13 and delta N-15 signatures, we could distinguish anadromous (ZS, CM, and JJ) and non-anadromous (PYL) groups. The trophic level (TL) of anadromous C. nasus ranged from 2.90 to 3.04, whereas that of non-anadromous C. nasus was 4.38. C. nasus occupied the middle and top nutrition positions in the marine and Poyang Lake food webs, respectively. C. nasus in Poyang Lak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nriched in delta N-15 but depleted in delta C-13, suggesting that anthropogenic nutrient inputs and terrigenous organic carbon are important to the Poyang Lake food web.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apply delta N-15 and delta C-13 to population assignment studies of C. nasus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affiliated waters. Analysis of stable isotopes (delta N-15 and delta C-13) is shown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discriminating anadromous and non-anadromous C. nasus. WANG Lei TANG Wenqiao DONG Wenxia长江刀鲚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37 2014年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具有多种生活史类型的中小型鱼类,溯江洄游中的刀鲚也是目前长江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评估刀鲚渔业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了2012年5月采自长江靖江段的458尾刀鲚繁殖群体样本。结果显示,刀鲚繁殖群体由1-4龄组成,其中2-3龄个体占85.81%;体长14.2-38.9 cm,平均(25.72±4.08)cm;体重9.2-208.4 g,平均(69.59±33.73)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0.0028L3.0866(R2=0.915 3);平均丰满度为0.38±0.08。依据生长方程Lt=40.82[1–e-0.31(t+0.55)]和Wt=262.59[1–e-0.31(t+0.55)]3,求得渐近体长L∞为40.82 cm,渐近体重W∞为262.59 g,体重生长的拐点出现在2.99龄的Wt=77.66 g。与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长江刀鲚繁殖群体中补充群体和低龄剩余群体的比例显著增加,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明显,丰满度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但生长潜力依然存在。应采取降低对繁殖群体的捕捞强度、保护产卵场等积极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的渔业资源。 董文霞 唐文乔 王磊关键词:刀鲚 繁殖群体 年龄结构 长江 基于渔捞日志的长江靖江段刀鲚渔获量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14年 江苏靖江段位于近长江口段,是长江刀鲚渔汛最集中的水域。为了弄清靖江段刀鲚的渔汛特征,本文于2008-2009年和2012-2013年对16艘持刀鲚捕捞许可证的渔船作了渔获量监测,分析了渔获量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靖江段单船日渔获数量NB和重量WB分别为(21±38)ind./d和(2.0±4.1)kg/d,单船全汛总渔获尾数Nt和重量Wt为(890±929)ind.和(92.3±91.1)kg。NB和Nt具有一致性的年变化趋势,以2013年的最大,其他年份比较接近。但WB和Wt的年变化趋势与渔获数量的年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现为2008-2012年间持续下滑,2013年显著增长。NB和WB在2-3月间均极低,但4月增至(23.0±31.3)ind./d和(2.4±3.5)kg/d,5月达(78.0±81.0)ind./d和(7.7±9.1)kg/d。ANOVA分析显示,西水域的年NB和WB分别为东水域的2.5和2.7倍。研究亦显示,靖江段刀鲚的WB与同日水温和最高潮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长江口外的水温提升,可能是刀鲚开始生殖洄游的重要环境诱导因子。而高潮期在靖江段出现最高渔汛,可能是因为所采用的固定刺网过滤了更多的江水所致。 郭弘艺 沈林宏 唐文乔 陈浩洲 顾树信 李辉华关键词:刀鲚 生态因子 靖江沿岸秋季鱼类群聚的组成特点及其丰度生物量变化 被引量:18 2013年 长江靖江段位于长江河口的近口段,每天有两涨两落的不规则半日潮,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渔业资源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弄清靖江段沿岸水域鱼类群聚的组成特点及其丰度生物量变化,我们于2002–2011年对靖江沿岸秋季的鱼类群聚作了调查。结果显示,10年间79个样本共有鱼类91种,隶属于12目23科,其中鲤形目47种,鲈形目17种,鲇形目10种;从生态类型来看,洄游鱼类4种,河口鱼类13种,淡水鱼类74种。10年间,平均每年秋季出现鱼类47种,平均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仅53.72%,处于中等相似水平。IRI≥100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合计有42种,年均19种,占当年数量的92.26%。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y)、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等小型种类,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等中型种类的幼体是优势种和常见种的主体,整个鱼类群聚的个体均重仅6.99 g。丰度生物量曲线显示,除2010年外的其他年份,第一优势种均为极小型鱼类,2002–2009年的前面几个优势种也是小型鱼类,仅2010和2011年有几种较大体型的种类加入到主要优势种行列。研究还显示,最近10年来,靖江沿岸水域秋季整个鱼类群聚的生物量、个体均重以及62%的优势种与常见种的种群数量,在总体上有随年份而增加的趋势,这预示着这一水域渔业资源可能已改善。 孙莎莎 唐文乔 郭弘艺 李辉华 刘东 周天舒 陈浩洲 沈林宏 顾树信关键词:长江 沿岸水域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体内脂肪转移 被引量:7 2014年 凤鲚(Coilia mystus)是西太平洋一种短距离江海洄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为探讨其在溯河产卵洄游过程中卵巢发育的能量来源,本文对长江口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摄食状况以及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等的粗脂肪含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1)凤鲚的卵巢发育并不同步,繁殖初期的5月下旬以Ⅲ期和Ⅳ期为主,两者合占雌性个体的87%;之后,成熟个体逐渐增多,至繁殖期结束前的8月,Ⅴ期个体占44.27%。(2)77%的Ⅲ期和90%的Ⅳ期以及所有Ⅴ、Ⅵ期个体均为空胃,但有93%的Ⅱ期个体胃充塞度为1级和2级,表明凤鲚雌性个体在繁殖期并不摄食,但产卵不久即开始摄食。(3)Ⅲ期雌性个体的肌肉粗脂肪含量仅1.92%(鲜重,氯仿-甲醇法),而卵巢却聚集了身体总脂量的61.88%。这种将有限能量集中于繁殖器官的现象,可能是小型鱼类难于作长距离溯河产卵洄游的主要原因之一。(4)自Ⅲ期至Ⅵ期,雌性个体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含量共下降了12.5%和14.35%,其中Ⅲ期至Ⅳ期的早期发育阶段分别下降了7.29%和3.65%,而Ⅳ期至Ⅴ期的晚期发育阶段则分别下降了4.49%和8.63%。这可能预示着肌肉储存的能量首先供给了繁殖活动早期的洄游和代谢,而肝胰腺储存的营养则可能是完成最后产卵过程的助推器。 于晓 唐文乔 王磊关键词:凤鲚 繁殖群体 长江口 日本鳗鲡幼体的耳石微化学分析及其环境指示元素筛选 被引量:9 2015年 在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捕捞汛期,于长江靖江段采集日本鳗鲡幼体,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XRF)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幼体矢耳石中14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在海洋与淡水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耳石中Ca和Sr为常量元素,Ba、Fe、Mn、Zn的含量也为1~10μg/g,Cr、Ni、Se、Co、Cu、Au则在1μg/g以下。Ni、Cu、Mn、Cr、Co、Zn和Sr含量的稳定性较好,全部测量值的变异系数在30%以下;Se、Au的含量低且极不稳定,变异系数达40.8%~75.0%;Fe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含量差异,但其他元素不存在个体差异。在海洋生活史阶段,Mn、Se、Co、Ba为强富集元素(BCFa-e〉1 000),Sr、Fe、Zn、Ni、Cu为中等富集元素(BCFa-e在100~1 000)。除Sr、Ba和Se外,卵黄囊期和柳叶鳗期的耳石富集系数并无显著差异。在淡水生活史阶段,Sr和Co为强富集元素(BCFf〉1 000),Se、Zn、Cu、Ba、M n为中等富集元素(BCFf在100~1 000),Ni、Fe为低富集元素(BCFf在10~100)。与海水阶段相比,耳石在淡水阶段的Fe、Ba、Mn、Se、Co、Ni富集系数均大幅减小,而对Sr、Zn、Cu的富集能力有所增大。研究表明,耳石内的Sr、Ba、Ni、Co为环境强响应元素,Fe和Mn为环境弱响应元素,Zn、Cu和Se为环境负响应元素,幼鳗自海洋至淡水的迁徙过程中,前者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但后两者的日间含量波动较大,缺乏响应的规律性。研究表明,用作鱼类迁移行为或栖息地环境变化的指示元素,需要具备耳石富集效应强、时滞效应小、不同环境间含量差异大、稳定性好、且为非必需元素等特点,因此,只有Sr和Ba两种元素符合这些条件。 郭弘艺 张亚 唐文乔 刘东 张旭光 吴嘉敏关键词:日本鳗鲡 矢耳石 长江口 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5年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 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旨在为国内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关键词:鱼类 基因家族 基因结构 中国鱼类新纪录科——法老鱼科及其一新纪录种记述(仙女鱼目) 2015年 法老鱼科(Anotopteridae)物种是一类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中高纬度的寒冷海区,共有1属3种,以往在中国海域没有记录。我们在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采自中国南海的馆藏鱼类标本时,发现了该科1种,即尼氏法老鱼(Anotopterus nikparini Kukuev)。其主要特征为,体甚柔软而细长,近圆筒形。口裂大,上下颌延长,上颌具1行短齿;腭骨有1行镰刀状的大型齿;下颌有1行扁薄的大齿。鳃裂甚宽,鳃膜不与颊部相连;鳃耙退化。鳃盖骨扁薄而柔软。体表无鳞。背鳍缺失,脂鳍发达。各鳍无棘,臀鳍15,胸鳍14,腹鳍11。侧线完全,有侧线孔85。脊椎骨80。法老鱼科、法老鱼属(Anotopterus)和尼氏法老鱼是中国鱼类的新纪录科、新纪录属和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上海海洋大学鱼类标本馆。 唐文乔 伍汉霖 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