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H020620190091)

作品数:7 被引量:308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明轩王迎春俞小鼎谭晓光高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5篇雷达
  • 5篇暴雨
  • 4篇气候
  • 4篇回波
  • 3篇雷达回波
  • 3篇冰雹
  • 2篇对流性
  • 2篇对流性天气
  • 2篇暖季
  • 2篇气候背景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候统计
  • 2篇自动识别
  • 2篇自动识别算法
  • 2篇外推
  • 2篇外推算法
  • 2篇亮带
  • 2篇雷达反射
  • 2篇雷达反射率
  • 2篇回波特征

机构

  • 10篇中国气象局北...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石家庄市气象...

作者

  • 8篇陈明轩
  • 4篇俞小鼎
  • 4篇王迎春
  • 4篇谭晓光
  • 3篇丁青兰
  • 2篇陶祖钰
  • 2篇高峰
  • 1篇王令
  • 1篇张春喜
  • 1篇陈炯
  • 1篇郑永光
  • 1篇高峰
  • 1篇王丽荣
  • 1篇秦勇

传媒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2006年海...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地强对流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个例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从天气背景的分析出发,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强度、速度资料以及由速度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廓线和二维风场对一次北京局地暴雨从开始到强降水结束时段做了详细的分析。分析发现,这次局地强对流暴雨是大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环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本站层结有很大的不稳定度,为强对流风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低层中尺度辐合线起到了触发对流和加强对流的作用。
丁青兰秦勇陈明轩谭晓光
关键词:局地暴雨中气旋垂直风廓线
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37
2004年
目前 ,临近预报技术主要包括雷暴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以分析观测资料为主的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其中 ,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技术主要以雷达资料为基础 ,在这方面 ,交叉相关外推和回波特征追踪识别外推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已经用于许多的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中 ,其缺陷是预报时效较短 ,准确率也不是很高。随着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其它中小尺度观测资料进行数值模式初始化 ,来预报雷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该技术发展很快但还不成熟。概念模型预报技术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多种中小尺度观测资料 ,包括雷达和气象卫星资料等 ,在此基础上建立雷暴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概念模型 ,特别是边界层辐合线和强对流的密切关系等 ,再结合数值模式分析预报和其它外推技术的结果 ,然后建立雷暴临近预报的专家系统 ,其不但可以获取雷暴和对流降水移动、发展的信息 ,还可以预报它们的生成和消亡。检验和定性评估也表明 ,将多种资料和技术集于一体的概念模型专家系统 ,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最高 ,时效也最长 ,是临近预报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NCAR的Auto
陈明轩俞小鼎谭晓光王迎春
关键词:雷暴回波特征报业
北京地区暖季(5-9月)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对北京地区最近12年暖季(5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
丁青兰王令陈明轩王迎春陶祖钰
关键词:气候统计冰雹暴雨
文献传递
利用一种自动识别算法移除雷达反射率中的亮带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识别和移除雷达反射率资料中亮带的算法,该算法的配置和运行相对简单,但却非常有效。首先,设定一套能够反映不同亮带存在地区雷达反射率垂直廓线的模板,然后在水平方向的每个格点位置上。计算模板和实际反射率垂直廓...
陈明轩高峰俞小鼎谭晓光
关键词:雷达反射率亮带
文献传递
从NCEP分析资料看华北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
由于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需要,利用2000005年5月每日四次1°×1°NCEP最终分析资料的平均场分析了该地区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分析内容包括:高、低空平均环流,湿度、温度、假相当位温、...
郑永光张春喜陈炯陈明轩王迎春
关键词:气候背景干线边界层辐合线
文献传递
北京2004年“7.10”突发性对流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53
2006年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一个雷暴单体识别、追踪和分析算法,对2004年7月10日下午造成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北京上空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β-中尺度对流超级复合体,导致了这次强降水过程。详细分析表明,强对流主要是来自城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雷暴。在北京西南部的雷暴逐渐向东北的城近郊区移动和发展,并与新生成的雷暴合并加强,造成了石景山、门头沟和海淀部分地区的大雨。在北京东南部逐渐形成的两个小雷暴单体迅速增长并向西北方的城区移动,在到达城区时合并且迅速加强,但移速缓慢,在北京城区维持了两个多小时,造成了城区的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暴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的关系呈反位相变化,雷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出现的高度均位于0℃等温线之下(≥0℃)或其附近,雷暴的中心和反射率因子权重质心也基本位于0℃等温线之下,均证实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分析还表明,20:00(北京时)左右的超强雷达回波是由大气异常传播造成的虚假超折射回波。
陈明轩俞小鼎谭晓光高峰
关键词:突发性大暴雨雷达回波
交叉相关外推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对流临近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73
2007年
交叉相关外推算法是目前对流临近预报的主要算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计算雷达回波等资料在连续时次的空间最优相关,得到对流系统不同位置的移动矢量特征,并基于这些获得的移动矢量对雷达回波等进行外推,从而达到预报的目的。因为算法既考虑了回波移动矢量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也考虑了整个回波在移动过程中的形变,所以,基于该算法的外推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该文介绍了交叉相关外推预报算法的基本原理,对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包括抑制地物杂波和噪声的影响、对"丢失"计算的点进行矢量补充以及对追踪的矢量进行平滑处理等多个步骤。个例对比分析表明:算法在通过质量控制和优化处理后,追踪的回波移动矢量质量明显改善。利用优化后的算法,对2004年夏季和2005年夏季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4个强对流个例,包括2次飑线过程、1次雹暴过程和1次强雷暴过程,进行了外推临近预报试验,并且对算法在对流临近预报中的效果做了初步的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临近预报具有一定效果,算法可以给出未来30 min或者60 min内雷达回波和雷暴位置以及形状的外推预报,预报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
陈明轩王迎春俞小鼎
关键词:TREC雷达回波
北京对流性天气的高空气候背景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分析是临近预报的基础,是做好北京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对北京地区暖季(5—9月)发生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4种对流天气当日08时高空探测资料(2002—2005年)的压、温、湿、风等气象参数进行气候统计和分析,并与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以揭示发生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及规律,为预报业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对流天气日所在各月高空要素均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特征;500 hPa急流和对流产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急流存在时,容易产生对流性天气,且雷暴、大风、暴雨甚至冰雹同时发生的概率增大;对流性天气过程与风向垂直切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4种对流日500 hPa以下出现顺转平均发生率为84.2%。风向较强的逆转常常发生混合性对流天气,且逆转高度越高、对流越强。整层顺转容易发生多站暴雨,但雷暴发生较少。
王丽荣裴宇杰陈明轩王迎春陶祖钰
关键词:对流性天气气候背景冰雹暴雨大风
北京地区暖季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被引量:23
2007年
对北京地区最近12年暖季(5—9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84%和6.29%。暴雨多发季节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冰雹集中于6月中、下旬。在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上,北京西北部、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山区多对流天气,中心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对流天气较少。暴雨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东北部山区、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多发生暴雨,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很少发生暴雨。山区冰雹明显多于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大风偏多。暴雨有明显的夜发性。冰雹集中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占冰雹总站次的76.72%。
丁青兰王令陈明轩王迎春陶祖钰
关键词:气候统计冰雹暴雨
利用一种自动识别算法移除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中的亮带被引量:20
2006年
该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识别和移除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中亮带的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初步测试。该算法利用的是插值到直角坐标系中的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其配置和运行也相对简单,但却对移除亮带比较有效。首先,设定一套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理想模板,这些理想的模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不同亮带存在区域的雷达实际反射率因子的垂直廓线特征。然后,在水平方向每个点上,进行理想模板和实际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拟合和差异计算,来自动识别雷达反射率因子中存在的连续亮带区域。最后,利用亮带之上和亮带之下的反射率因子值对亮带中的反射率因子值进行插值纠正,就可以移除亮带。利用位于天津塘沽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反射率因子资料,通过个例分析和准业务运行试验,均表明这个简单算法可以识别和移除绝大多数影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反射率因子亮带区域,但是实际雷暴区域的反射率因子特征受到该算法的影响比较小。计算分析还表明,在京津地区的初夏,上述亮带区域一般容易出现在2.5 km左右的高度处。
陈明轩高峰
关键词:雷达反射率因子亮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