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264)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滨闫金凯刘朋飞门玉明马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长安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陕西延安地区黄土滑坡特征及其活跃性分期被引量:12
- 2012年
-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地质灾害频发。本文结合延安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结果,从该地区环境变迁分析滑坡分布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方面分析了延安地区滑坡的特点;第二方面从沉积环境分析控滑面的类型分析滑坡发育规律,而不同的控滑面形成环境不同,作用机理不同;第三方面从冷暖湿热气候变迁对黄土滑坡存在三个活跃期进行了阐述,滑坡发育期与其环境变迁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在第四纪以来三个明显湿润期在时间上产生了三个明显阶段的滑坡。
- 刘朋飞李滨陈志新
- 关键词:滑坡环境变迁
- 管道漏水引起黄土滑坡失稳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2011年3月2号,甘肃东乡县城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滑坡,威胁县城2/3安全。通过对东乡县城"3.2"滑坡的现场勘察,分析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对非饱和黄土进行土水特征曲线吸湿测试,运用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进行了管道漏水滑坡渗流场模拟,探讨了管道漏水引起的黄土滑坡渗流场变化规律。最后,对原始边坡与管道漏水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认为管道漏水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 刘朋飞李滨高扬
- 关键词:黄土滑坡非饱和渗流强度折减
- 渭北黄土塬边大型黄土滑坡成因分析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在宝鸡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大型滑坡灾害详细调查、工程勘察等工作基础上,分析了大型滑坡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的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认为新构造活动孕育了滑坡发生的地形地貌环境,渭北黄土塬边100~200m的斜坡坡高、25°~45°的坡度和凸形坡形的地形地貌提供了滑坡发育的有力条件;黄土—阶地—三门组红黏土和黄土—三趾马红土—基岩两类斜坡结构,以及上新世三门组红黏土和三趾马红土易滑地层的存在和小型断层、构造节理裂隙对坡体完整性的破坏,直接控制着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大型滑坡的发生与分布;水的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目前渭北大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渭北大型黄土滑坡的地面形态特征、失稳模式和滑坡动力效应等识别因素。
- 李滨吴树仁石菊松
- 基于模型试验的滑坡防治微型桩设计方法被引量:17
- 2012年
- 通过开展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总结滑坡作用下微型桩的性状,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微型桩防治滑坡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微型桩的破坏是因滑面处的桩体抗弯剪能力不足引起的,桩身混凝土破碎后,微型桩抗滑机理由抗弯、抗剪转为钢筋抗拉;群桩中各排桩的水平变位无明显差异,各排桩所受的滑坡推力沿滑坡滑动方向逐渐减小。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一种微型桩防治滑坡的设计方法,按微型桩在滑面处抗剪进行设计,同时考虑了各排桩所受滑坡推力的不均匀分布。
- 闫金凯门玉明
- 关键词:微型桩滑坡模型试验设计方法
- 滑坡防治独立微型桩性状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通过进行独立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土压力盒、位移计和应变片等测试手段,研究滑坡作用下独立微型桩的受力情况、变形破坏模式及弯矩分布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独立微型桩的破坏部位位于滑面附近,破坏模式为弯曲与剪切相结合的破坏;滑面上下各15倍桩径的范围内桩土相互作用较明显,此范围外的桩身与周围土体基本共同变形;独立微型桩发生破坏时的桩顶位移量约为1/4倍桩径,且破坏后的微型桩依然有抗滑能力,主要由桩身配筋的拉力提供;独立微型桩的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不同于普通抗滑桩,弯矩主要分布在滑面附近,且受荷段承受反弯矩。
- 闫金凯殷跃平马娟
- 关键词:滑坡破坏模式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