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2A211) 作品数:38 被引量:120 H指数:6 相关作者: 许正宏 李会 饶志明 史劲松 徐美娟 更多>> 相关机构: 江南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河南利伟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原生质体诱变提高亚麻刺盘孢ST对底物DHEA的耐受性和转化率 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出一株耐高浓度底物去氢表雄酮(DHEA)的高产亚麻刺盘孢菌株(Colletotrichum lini)ST-0317,并研究了其转化特性。以C.lini ST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适条件,随后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等离子诱变,最终选育得到优势突变株ST-0317。该菌株在底物耐受性提高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在DHEA投料浓度高达10g/L的条件下,产物7α,15α-diOH-DHEA摩尔得率可达36.9%,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0%。 李恒 吴燕 魏利莎 李会 张晓梅 史劲松 许正宏关键词:原生质体 去氢表雄酮 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羟基化去氢表雄酮的工艺 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对甾体化合物去氢表雄酮(DHEA)进行C7α-羟基化反应研究。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考察接种量、装液量、转速、有机溶剂助溶、投料浓度以及底物投加时间对产物7α-羟基去氢表雄酮(7α-OH-DHEA)生成的影响。最终确定最适工艺条件:接种量6%,装液量30 m L(250 m L三角瓶),转速220 r/min,体积分数6%丙二醇助溶,接种时即添加底物,底物DHEA质量浓度1 g/L,转化时间36 h。采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7α-OH-DHEA摩尔得率为72.34%。 付珍珍 李恒 李会 许正宏关键词:生物转化 去氢表雄酮 甾体 GIBBERELLA INTERMEDIA 表达3-甾酮-△^(1)-脱氢酶降解植物甾醇合成雄甾-1,4-二烯-3,17-二酮 被引量:8 2015年 构建分枝杆菌表达载体pMTac并在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eoaurum JC-12中加强表达甾醇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3-甾酮-△1-脱氢酶(KSDD)以提高雄甾-1,4-二烯-3,17-二铜(ADD)的产量。将p MF41的启动子pACE替换成tac启动子构建载体pMTac,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表达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和关键酶KSDD,通过GFP亮度和KSDD酶活验证tac启动子在M.neoaurum JC-12中的效果,并发酵验证加强表达KSDD对产物ADD的影响。荧光显微照片表明两个载体均能在M.neoaurum JC-12表达GFP,但tac启动子的效果比pACE强。酶活测定结果为重组菌M.neoaurum JC-12/pMTac-ksdd破碎细胞上清液中KSDD酶活比原始菌提高了6.53倍,比M.neoaurum JC-12/pMF41-ksdd提高了4.36倍。摇瓶发酵显示重组菌M.neoaurum JC-12/pMTac-ksdd ADD的产量比原始菌提高了22.2%,由4.86 g/L提高到5.94 g/L,而AD的产量由0.92 g/L减少到0.17 g/L,降低了81.5%;与M.neoaurum JC-12/p MF41-ksdd比,ADD产量提高了12.7%,AD降低了71.2%。以20 g/L植物甾醇为底物,5 L发酵罐中重组菌M.neoaurum JC-12/pMTac-ksdd的ADD产量达到10.28 g/L。结果表明,构建的新型表达载体pMTac适用于在M.neoaurum JC-12中加强表达关键酶KSDD,而且在M.neoaurum JC-12中过量表达KSDD有助于ADD产量的提高,为目前报道的发酵法利用新金色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合成ADD的最高水平。 张乐乐 张显 邵明龙 陈榕榕 饶志明 李会 许正宏关键词:MYCOBACTERIUM 17-二酮 高效转化黄姜皂苷为薯蓣皂苷元菌株的筛选及转化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2013年 薯蓣皂苷元是甾体激素类药物重要的生产原料,在制药工业中有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方法是黄姜酸解法,污染严重。为寻找更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从本实验室保藏的菌株中筛选出一株赤霉菌Gibberellaintermedia WX12(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有性阶段),能将黄姜中的皂苷转化为薯蓣皂苷元。采用统计学实验设计方法对其转化培养基进行研究,优化的转化培养基配方为(g/L):葡萄糖20.6;酵母膏5.0;氯化钠1;磷酸二氢钾3;硫酸锌1.5;黄姜酶解物3。采用以上优化参数,薯蓣皂苷元的得率提高到(31±0.3)mg/g干黄姜,较优化前提高了3倍。这是目前关于赤霉菌转化黄姜中皂苷的首次报道。 张佳佳 李会 李恒 陆震鸣 史劲松 许正宏关键词:薯蓣皂苷元 菌种筛选 响应面法 赭曲霉的高密度培养对坎利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赭曲霉高密度培养的发酵培养基及条件,实现坎利酮的高转化。方法:选取廉价易得的培养基成分并进行优化,同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结果: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葡萄糖20g/L,玉米浆20g/L,酵母膏20g/L,K2HPO4 2.5g/L。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发酵培养基初始pH 5.8,接种量为8%,装液量200mL/1 000mL,摇床转速为180 r/min,28℃,底物投料时间24 h,发酵结束时间72 h。结论:将该工艺在7 L发酵罐中放大,菌体密度达到25.36g/L,11α羟基坎利酮的转化率为86.1%。 刘晓 刘逸寒 别松涛 徐星 谢进霞 李建勋 韩开林 路福平关键词:转化率 雷斯青霉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工业上利用丝状真菌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转化生产高效避孕药孕二烯酮的关键中间体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已知参与雷斯青霉甾体转化反应的关键酶为P450羟化酶,该羟化酶体系由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组成,但有关其15α–羟基化反应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库,通过RT-PCR扩增克隆了一个雷斯青霉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082,bp,编码694个氨基酸的多肽链,预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63×104,具有CPR蛋白的典型结构域(FMN结合域、FAD和NADPH结合域).NCBI BLAST结果显示雷斯青霉CPR与意大利青霉(P.,italicum)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一致性为93%. 贾龙刚 姜海琪 郭凯 许喆 刘晓光 路福平关键词:RT-PCR 桦褐孔菌菌丝体及甾类化合物的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2012年 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以菌丝体及甾类化合物产量为目标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30g/L葡萄糖,2.5g/L黄豆粉,2.5g/L蛋白胨,3g/LKH2PO4,0.8g/LMgSO4,0.8g/LCaSO4,初始pH4.0,接种量15%,装液量100mL/500mL,转速150r/min,28℃恒温培养。此条件下培养11d,菌丝体干重达12.52g/L,甾体类化合物的产量达112.44mg/L。 黄伟 陆震鸣 耿燕 许泓瑜 史劲松 许正宏关键词:桦褐孔菌 接种量 羊毛脂微生物转化法制备胆固醇 被引量:1 2012年 以羊毛脂为底物筛选到一株能将羊毛脂转化为胆固醇的菌株,将其应用于微生物转化法制备胆固醇,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H值为7.6、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10h、麦芽糖浓度为90g·L-1、羊毛脂浓度为80g·L-1的最佳发酵条件下,胆固醇的产量达到516mg·mL-1。 马志军 薛家禄 南清卫 陈朝武 刘向阳 李建勋 别松涛关键词:羊毛脂 微生物转化法 胆固醇 固定化Colletotrichum lini ST-1转化去氢表雄酮为三羟基雄甾烯酮 被引量:1 2014年 面向三羟基雄甾烯酮的生物转化,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对亚麻刺盘孢霉Colletotrichum lini ST-1进行固定,随后考察了固定化条件、转化条件和重复利用批次对固定化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SA)包埋的方法较为合适。优化的固定化条件为:SA 30 g/L,CaCl250 g/L;转化去氢表雄酮(DHEA)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7℃,转速180 r/min,缓冲液浓度20 mmol/L,12 g固定化小球/20 mL缓冲液,添加11 mmol/L FeSO4、90 g/L甘油和20 g/L PEG。在该条件下进行生物转化,产物摩尔得率为68.7%,较游离细胞(51.2%)提高34.1%幅度。批次转化结果显示,底物最佳添加量为10 g/L。此时,固定化细胞可重复使用4批次,产能为1.09(g产物/g细胞),为游离细胞的3倍。 刘梅珍 李恒 杨春霞 吴保承 李会 龚劲松 史劲松 许正宏关键词:固定化 海藻酸钠 Thanatephorus cucumeris对可托多松19位甲基羟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2016年 甾体化合物19位甲基羟化反应是甾体药物合成中脱除19位甲基的关键步骤,需要多步化学反应才能实现,酶催化则一步就能完成.为寻找更多能够实现甾体化合物19位甲基羟化反应的微生物和酶并利用酶法实现这一反应,本研究重新考察丝核薄膜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催化可托多松19位甲基羟基化的反应,发现除了产生主产物19-OH-可托多松和11β-OH-可托多松外,还产生一种极性与19-OH-可托多松非常相近的产物7β-OH-可托多松,导致19-OH-可托多松分离纯化困难.通过对转化条件进行控制和优化,提高了目标产物19-OH-可托多松的比例,减少了7β-OH-可托多松的生成,在初始p H 9.0,装液量100 m L(250 m L锥形瓶),助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0.5%,V/V),底物投加时间36 h,底物浓度为0.5 g/L的最适条件下,几乎不产生7β-OH-可托多松,转化60 h后,19-OH-可托多松的产量可达到117 mg/L,而且产物易于分离纯化.本研究对T.cucumeris合成19-OH-可托多松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控制和优化,使产物易于分离纯化,为进一步从该菌中获得甾体化合物19位羟基化酶奠定了基础. 王玉 张凤禹 陈曦 冯进辉 吴洽庆 朱敦明 马延和关键词:生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