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9925614)

作品数:32 被引量:554H指数:17
相关作者:宋金明吕晓霞詹天荣李宁李学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7篇理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沉积物
  • 9篇生物地球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8篇生物地球化学
  • 7篇
  • 6篇海洋沉积
  • 6篇海洋沉积物
  • 5篇南黄海
  • 5篇渤海沉积物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化学特征
  • 4篇活性
  • 4篇表层沉积物
  • 3篇碳循环
  • 3篇同位素
  • 3篇南黄海表层沉...
  • 3篇海表
  • 3篇海洋生物
  • 3篇甘露醇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岛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作者

  • 32篇宋金明
  • 13篇吕晓霞
  • 13篇詹天荣
  • 11篇李学刚
  • 11篇李宁
  • 10篇袁华茂
  • 5篇孙云明
  • 5篇高学鲁
  • 3篇李凤业
  • 3篇马红波
  • 2篇齐君
  • 2篇郑立
  • 1篇陈海敏
  • 1篇李鹏程
  • 1篇杨慧娟
  • 1篇罗延馨
  • 1篇娄红祥
  • 1篇牟晓真
  • 1篇段毅
  • 1篇赵卫东

传媒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分析化学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环境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化学试剂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化学世界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东海海洋

年份

  • 1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10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被引量:20
2001年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氧的浓度、有机质中C、N、P、Si的相对比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的氧化还原环境、生物扰动、温度、水深、pH值、不同形态S的浓度、金属离子以及水动力条件等。一般其综合作用的表现是,沉积物—海水界面之间NH_4^+、PO_4^(3-)和Si(OH)_4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转移,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通量方向相反,通量的大小随着海区的不同差别较大。
孙云明宋金明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源要素海洋沉积物
南沙渚碧礁碳、氮和磷的垂直转移过程被引量:7
2002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的99-4航次通过在南沙渚碧礁泻湖和礁坪外同时成功地投放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了渚碧礁泻湖和礁坪外碳、氮和磷的垂直转移过程.结果表明,以CaCO_3为主的碳酸盐是碳垂直转移的主要形式,而有机态的氮和磷则是泻湖和礁坪外的主要垂直转移形式,人为活动和因底层碎屑物质再悬浮而导致的稀释作用使无机磷成为珊瑚礁某些站位磷垂直转移的主要形式.生物对有机营养盐直接再利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到该营养盐在珊瑚礁生态系中的转移形式,生物生产过程与动力、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珊瑚礁泻湖内外生源要素垂直转移的形态及过程.
赵卫东宋金明李鹏程牟晓真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
四硝酸甘露醇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
2006年
以海藻中提取的海洋活性物质D-甘露醇为原料,先与丙酮发生缩合反应,将1,2,5,6位的羟基保护起来,再对3,4位的羟基分别甲醚化、甲基磺酸和对甲苯磺酸酯化后,脱去异亚丙基保护基团,还原1,2,5,6位的羟基,并对其进行硝酸酯化,合成了3个标题化合物,产率在77%以上。合成的部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碳谱(13C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抑菌实验表明,这3个1,2,5,6-四-O-硝酸甘露醇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为50μg/mL,抑制作用没有太大的差别。
詹天荣杨慧娟宋金明娄红祥
关键词:抑菌活性
渤海沉积物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被引量:20
2003年
Nitrogen forms in marine sedi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biogeochemical cycling.Up to now,most studies focus on total nitrogen(TN),organic nitrogen(ON) an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could not yiel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on nitrogen cycling because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contributing to their cyclings are different.In this work,nitrogen of Bohai Sea sediment in natural size was divided into transferable and untransferable part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Estimation of transferable nitrogen and its function in sediment-water exchange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in nitrogen recycling vary on time scale.Estimation indicated that IEF-N and OSF-N exist mostly at the surface of the sediment grain,and act as dominant participator in recycling,IMOF-N and CF-N are mainly present inside the sediment grain and contribute little to recycling.The nitrogen cycling budget for Bohai Sea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pelagic recycling (74.4%) to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much more than benthic recycling(26.1%).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 nitroge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showed that it is very close.IEF-N acts as a “buffer pool” for nitrogen nutrient which can enhance primary productivity.Benthos bioturba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ement of mineralization,which results in high NH+ 4 and NO- 3 distribution in deep sediments.Contribution of nitrogen forms in recycling varies on time scale.The absolute contribution of each state is consistent with its content in sediment,which has the sequence OSF-N (84.6%)>IEF-N (13.0)> IMOF-N (1.4%)>CF-N (1.0%).Untransferable nitrogen account for 69.15% of TN, among which 49% is due to inclusion in sediment grain interior.
宋金明马红波吕晓霞袁华茂
关键词:沉积物类型生物扰动柱状样沉积物粒度
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17
2003年
A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and sink of biogenic element nitrogen, marine sediment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nitroge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t is the key of this research to make clear nitrogen forms in sediments. Nitroge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marine sediments is a complex process.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nitrogen early diagenesis, counter-eutrophication, nitrogen cycling (including mineraliz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ogen flux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Various theory models and analysis methods have been built up. By now,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nitrogen cycling has been obtained. Therefore, little was know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s of nitrog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and other nutrients cycling, the effect of strong metals in nitrogen cycling, especially idiographic forms of nitrogen in different grain-size sediments in various sea areas. To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s of nitrogen in sediments is the key for learning how nitrogen forms and transports in sediments, utilization and burying degree of nitrogen, the effect of nitrogen in the biological cha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and marine biological activities.The effect of nitrogen on marine ecological evolvement and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must be deeply studied. The ocean is the last region rich in resources that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xploited. How to exploit it properl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吕晓霞宋金明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沉积物来源早期成岩作用上覆水体生态学意义扩散通量
黄海和渤海沉积物^(210)Pb活度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05年
利用α多道能谱仪测定了黄海和渤海海域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210)Pb活度,探讨了黄海和渤海表层沉积物中210Pb活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渤海中部、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和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是^(210)Pb活度的高值区。渤海湾内、莱州湾内及北黄海西南部沿岸海域则是^(210)Pb活度的低值区。黄海和渤海海区^(210)Pb的富集、分布特征受到研究海区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粒级的制约。根据位于黄海和渤海泥质沉积区的3个岩芯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资料,并结合2个站位所取岩芯的^(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资料,探讨了^(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黄海和渤海^(210)Pb活度呈现高值的泥质沉积区,其^(210)Pb活度随岩芯深度衰减的垂直分布很有规律且沉积速率较低,由此可以反映泥质沉积区稳定的沉积环境。
齐君李凤业宋金明
关键词:沉积物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潜在生态学功能被引量:51
2004年
首次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可转化氮与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研究了沉积物中可转化氮在海洋生物生长、繁衍中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生态学功能有较大差异 ,一般细粒度沉积物中可转化各形态氮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有较密切的关系 ,而中、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氮主要与浮游动物有关 ;在南黄海不同粒度的表层沉积物的 4项可转化氮中 ,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 (SOEF- N )、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 N)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升海域的生产力有密切关系 ;两种无机形式的氮 (NH4 - N和 NO3- N)和叶绿素 a、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以及初级生产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说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态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以及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 NO3- N的作用要稍大一些 ,且粒度越细 ,影响越大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则不明显 ,因其不能直接被它们吸收利用 ,而与通过食物链的传输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有关 ;且在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氮无论以什么形态存在 ,只有转化为无机形式的 NH+ 4后 。
吕晓霞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詹天荣李宁高学鲁
关键词:南黄海表层沉积物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004年
综合δD、δ18O、224Ra、226Ra、228R、钍系同位素和210Pb、14C等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海洋水体运动、颗粒动力学、海洋生物生产力、沉积动力学、古海洋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这一领域应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齐君李凤业宋金明
关键词:同位素示踪海洋环境同位素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5
2003年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 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 (OC)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 (E0h,E0s,Fe3+/Fe2 +比值 )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 .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 0 3 9— 0 86 %之间 ,一般在表层 次表层含量变化较剧烈 ,在下层变化较缓 .相关分析说明 ,在中层 ,一般沉积物的还原性相比表层有增强 ,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共存 ,有机质被氧化 ,OC浓度变得趋于减小 ,Fe3+/Fe2 +也趋于减小 ,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 ;在下层 ,还原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 ,导致大量OC不能被氧化 ,就被保存了下来 ,而Fe3+/Fe2 +却明显减小 ,所以在下层OC Fe3+/Fe2 +呈较强的负相关 ;在表层又掺杂了生物化学与物理扰动等因素 ,使OC Fe3+/Fe2 +的相关性变得复杂 ,且不规律 .表层 次表层OC主要取决于物质来源和物理搅动 ,变化较复杂 ;中、下层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 ,矿化作用明显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下层除C3区和A区外 ,有机碳含量也逐步降低 .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受不同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与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共同影响 .从C区的断面分布看 ,表层 次表层呈垂直叠层分布 ,主要是逐步垂直沉降沉积的结果 .2 5cm以下呈水平推进式梯度分布 。
袁华茂吕晓霞李学刚李宁孙云明詹天荣宋金明
关键词:有机碳渤海沉积物沉积物
3,4-二-O-甲基-D-甘露醇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以D 甘露醇为原料,先与丙酮缩合合成1,2,5,6 二 O 异亚丙基 D 甘露醇,再对剩下的3,4位上的羟基进行甲醚化,同时脱去异亚丙基保护基团,经两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3,4 二 O 甲基 D 甘露醇,产率约60%。抗肿瘤活性表明IC50(宫颈癌细胞样)为4 5μg/mL,IC50(口腔表皮样癌细胞样)为10μg/mL。
詹天荣郑立陈海敏宋金明
关键词:抗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