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838)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宏马毅董玉茹陈凯王瑞涛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武警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成像
  • 3篇血管成像技术
  • 3篇卒中
  • 3篇急性
  • 3篇急性卒中
  • 3篇成像技术
  • 2篇动脉栓塞
  • 2篇血管
  • 2篇卒中患者
  • 2篇颅内
  • 2篇静脉
  • 2篇核磁
  • 2篇磁共振扫描
  • 1篇动脉灌注
  • 1篇动脉灌注化疗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4篇武警后勤学院...
  • 3篇武警总医院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作者

  • 3篇董玉茹
  • 3篇马毅
  • 3篇王宏
  • 2篇穆学涛
  • 2篇刘勉
  • 2篇陈凯
  • 2篇王瑞涛
  • 1篇董悦
  • 1篇段姚尧
  • 1篇于瑾
  • 1篇文小青
  • 1篇李娜
  • 1篇钟心
  • 1篇张文
  • 1篇向晓辉
  • 1篇夏时海
  • 1篇冯虎
  • 1篇李娜
  • 1篇杨斯娇
  • 1篇宋浩

传媒

  • 3篇医疗卫生装备
  • 2篇武警医学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lade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眼眶磁共振扫描中对图像有效率改善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常规技术和Blade技术在眼眶疾病检查中图像改善程度的对比分析,探讨Blade技术对伪影发生、影像质量的改善情况和眼眶分区、伪影程度对Blade技术图像校正的影响规律。方法:选择136例患者为对比分析对象。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Trio Tim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以不同参数,在相同位置(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和骨膜外区)对所有患者先后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Blade技术扫描,并以常规磁共振扫描图像的图像质量分级,获取不同组2种扫描图像和Blade技术图像改善有效率。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及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36例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伪影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眼球区(χ2=22.805,P<0.05)和视神经鞘区(χ2=14.378,P<0.05)内,Blade技术的图像改善有效率均是重度伪影组高于轻度、中度伪影组;轻度伪影组Blade技术的图像改善有效率骨膜外区最高(80.0%),眼球区最低(33.3%)(χ2=28.422,P<0.05);重度伪影组Blade技术的图像改善有效率视神经鞘区最高(82.4%),肌锥外区最低(45.1%)(χ2=26.132,P<0.05)。结论:Blade技术相对于常规技术,对扫描图像有效率的改善可能受眼眶分区及伪影程度的影响。
董玉茹王宏钟心马毅董悦杨斯娇刘勉
关键词:眼眶磁共振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辅助B超引导下行PICC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PICC因其明显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临床插管多为在床边盲穿,穿刺成功后再至放射科行胸片检查,可能存在导管不能到达理想位置的情况。目前,临床多采用B超引导取代传统的盲穿置管术,明显提高了穿刺和置管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临床上不适合盲穿的患者,单纯采用B超引导效果并不是很好,笔者尝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辅助下B超引导PICC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张文陈凯段姚尧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影像学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3种不同序列对照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臂丛神经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0例健康成人分为3组,各10例,分别采用T2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T2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 recovery,T2STI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ifffusion weighted whole 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on,DWIBS)、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3种方法对其双侧臂丛神经成像,并对成像质量、神经显示长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3种方法的成像能力。结果:本组30例研究对象,通过3种成像方法,均能得到有效图像,其中1例因患者躁动不安需药物镇静后重复扫描。3种成像方法的良好率分别达80%、90%、90%,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TT组显示神经束最长,达(36.99±5.5)mm,其次为T2STIR及DWIBS组,分别为(31.01±6.5)mm及(28.18±4.1)mm。组间t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STIR、DWIBS及DTT均能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DTT成像追踪神经束更完整、图像分辨率更高,对远端神经束显示更有优势。
董玉茹王宏马毅宋浩
关键词:臂丛神经DWIBSDTTSTIR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设计一种无伪影的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以有效解决因位移所造成的伪影。方法:仿照啮齿动物的头部立体定位仪,在普通车床上利用轻质易成型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设计并制作简单易操作的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结果:将所设计的装置在小动物PET-CT成像设备中试用,可有效解决头部摆位不正和微小的位移所造成的伪影,克服了将检查对象置于检查野正中难度大且易造成呼吸抑制等问题。结论: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克服了现有检查床在动物固定方面的不足,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向晓辉文小青夏时海
MRA联合DWI对急性脑卒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急性脑卒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03至2018-03入院的80例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MRA、DWI以及高分辨核磁血管(HR-MR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HR-MR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MRA及MRA联合DWI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0.00%、96.87%和87.50%,MRA联合DWI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00%、96.87%、92.50%,后者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前者。MR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3.15%、70.49%和68.75%,MRA联合DWI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47%、86.88%、87.5%,联合诊断各项指标均高于MRA诊断。结论相比单独MRA检查,MRA联合DWI能更准确判断动脉狭窄的部位。
董玉茹张步环刘前超梁刘腾腾李娜彭雪辉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急性卒中
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支气管肺癌的治疗方法、方式逐渐增多,但各有利弊,具体疗效也各有不同。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让中、晚期肺癌患者得到更合理及有效的治疗、延长生存时间、减少痛苦、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本文针对肺癌患者临床上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王瑞涛
关键词: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针对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0-8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所有患者随访2-24个月,无1例出现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且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发生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瑞涛陈凯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肺动脉栓塞
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和人工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探讨Argus测量法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对某院收治的17例(31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面积分别进行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比较测量结果及所需时间,同时考察2种评定结果与患者疼痛程度及股骨头塌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人工法和Argus法所测得的股骨头坏死面积比分别为(33.5±4.08)%和(34.6±4.06)%,2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法耗时显著长于Argus法((21.3±3.62)min>(7.89±1.03)min,P<0.001)。经回归分析,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疼痛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807 8>0.746 9);此外,随访期发生股骨头塌陷11例(16髋),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的塌陷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783 8>0.726 7)。结论: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精确度和时效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董玉茹王宏冯虎穆学涛马毅李娜刘勉
关键词:磁共振扫描ARGUS
基于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的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下不同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部位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80例急性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狭窄部位信息,对不同人群动脉狭窄部位分布进行描述,多组连续变量比较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研究发现,8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70±12.41)岁,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狭窄部位分布存在差异(χ~2=22.75,P<0.0001),不同性别患者的狭窄部位也存在差异(χ~2=12.23,P=0.0169),在男性患者中年龄是影响动脉狭窄部位的因素,在各年龄段中性别均不是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分布不同,研究结果以期提高卒中患者的诊治的精准性,为减少卒中疾病负担提供一定依据。
董玉茹王胜马沛沛张淑吴春楠陆静
关键词:急性卒中
基于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的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的人群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下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方法调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狭窄部位,对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多组连续变量比较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研究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研究发现,8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70±12.41)岁,不同狭窄部位的年龄构成存在差异(χ^2=29.75,P=0.003),各部位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患者,年龄是影响狭窄部位的主要因暴。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部位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急性卒中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并且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董玉茹王胜于瑾穆学涛马巧稚宋浩
关键词:急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