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CZW015)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孟庆澍齐心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甲寅》
  • 1篇新论
  • 1篇新文学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事业
  • 1篇舆论
  • 1篇渊源
  • 1篇缘何
  • 1篇章士钊
  • 1篇政论
  • 1篇中国新闻
  • 1篇中国新闻事业
  • 1篇停刊
  • 1篇通信
  • 1篇青年读者
  • 1篇文学
  • 1篇近代报刊
  • 1篇公共性
  • 1篇公众

机构

  • 6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孟庆澍
  • 1篇齐心

传媒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报刊、学堂与租界——近代舆论兴起的物质性条件被引量:2
2008年
晚清中国社会在充满混乱、冲突的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可能性,无论是皓首穷经的传统文人还是沾染欧风美雨的新派知识分子,都在摸索、寻找着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近代报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静庐曾谈到:"新闻纸有制造舆论,宣传主义的能力,所以中国的革命,实与中国的新闻纸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何止革命,近代报刊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舆论,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和价值,甚至连他们根本的生活方式也被波及。正是通过"舆论"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聚合产物,知识者才能够组织在一起,并迅速而有效地传布知识,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孟庆澍
关键词:近代报刊《时务报》《新民丛报》中国新闻事业《清议报》
《甲寅》杂志的发起、传布和停刊
2008年
毋庸讳言,作为民初政论杂志的代表,《甲寅》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但主事者章士钊的存在却能使这份杂志在拥有明确政治立场之余,又不为其所囿,仍表现出足够的言论独立和自由,这也使得它备受新知识分子的重视。而《甲寅》的戛然而止,亦正表明在经济与权力的双重钳制下,建立现代舆论之不易。
孟庆澍
关键词:《甲寅》
《甲寅》杂志略考被引量:1
2010年
作为民初政论杂志的代表,《甲寅》月刊的出现自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主事者章士钊的存在,却能使这份杂志在持有明晰政治立场之余,又不为其所囿,表现出足够的言论独立和自由,这也使得它备受民初知识分子的重视。在影响日增、逐渐执言论之牛耳之际,《甲寅》却戛然而止,充分表明在经济与权力的双重压力下,现代舆论举步维艰的处境。
孟庆澍
关键词:《甲寅》
公众参与与近代舆论的形成——以《苏报》“通信栏”为例
2012年
中国近代舆论的兴起与报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参与以及报刊读者面的扩大,使得报纸体现民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报刊也在外在形式上作出变化,以适应读者公共化的趋势。报刊通信栏目的出现与流行,使读者有效地参与公共意见的形成。《苏报》的通信栏目典型地体现了晚清报刊的公共性,报纸、民众和政治事件之间不仅仅具有意识形态上的联系,而且产生了实质性的互动。
齐心
关键词:舆论《苏报》公共性
《甲寅》与《新青年》渊源新论被引量:8
2010年
《甲寅》与《新青年》渊源颇深,胡适一句"同是曾开风气人",道出了两家刊物在民初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本文另辟蹊径,着重从刊物形成、发展的人事、经济等外因重新解读两者之间的渊源,进而指出,一些看似势所必至、理所应然的历史现象,背后往往有偶然的社会性因素在发挥作用。或许正是这些微小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使今人对历史的诠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孟庆澍
关键词:《甲寅》章士钊
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被引量:2
2010年
《新青年》与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虽有深厚渊源,却是和而不同,前者从创刊伊始就将读者群定位为知识青年,文章导向、栏目设置乃至刊物定价皆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同时,较之《甲寅》,《新青年》减少了政论的比重,转而寻求从思想文化角度发表议论、影响社会。《甲寅》的边缘作者胡适在《新青年》一跃成为主角,则推动《新青年》逐渐摆脱了《甲寅》的论政风格,打出"文学革命"的崭新旗号,完成了从青年励志刊物向新文化舆论载体的转型。
孟庆澍
关键词:《甲寅》青年读者政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