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7)

作品数:27 被引量:128H指数:7
相关作者:段清波徐卫民孙满利刘军民黄永美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5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遗址
  • 4篇土遗址
  • 2篇丝绸之路
  • 2篇历史古城
  • 2篇克孜尔
  • 2篇烽火
  • 2篇烽火台
  • 2篇北边
  • 2篇边疆
  • 1篇大遗址
  • 1篇地势
  • 1篇地形
  • 1篇东北边疆
  • 1篇冻融
  • 1篇冻融破坏
  • 1篇修筑
  • 1篇遗产
  • 1篇战国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21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敦煌研究院

作者

  • 4篇段清波
  • 4篇徐卫民
  • 3篇孙满利
  • 3篇刘军民
  • 3篇黄永美
  • 3篇薛程
  • 2篇李鸿宾
  • 1篇张宏彦
  • 1篇李最雄
  • 1篇陈跃
  • 1篇刘炜
  • 1篇姚雪
  • 1篇刘艳
  • 1篇杨强义
  • 1篇郑建栋
  • 1篇王旭东
  • 1篇张景科
  • 1篇赵凡
  • 1篇李承蔚
  • 1篇于春雷

传媒

  • 3篇城市问题
  • 3篇秦汉研究
  • 2篇文博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敦煌研究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民族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经济....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国文物科学...
  • 1篇遗产与保护研...
  • 1篇中国边疆学
  • 1篇西部考古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被引量:22
2016年
文化遗产价值是由一系列类型多样、彼此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价值体系。作为有机整体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类型的多样性、要素的有机性、系统的层次性、发展的阶段性、主体的差异性及利用的公平性等多重特点。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价值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工作。
刘艳段清波
关键词:文化遗产
甘肃无秦始皇长城考被引量:3
2016年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同杨阳段清波
关键词:秦代
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3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新疆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新疆,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形式,为新疆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薛程徐瑛智
关键词:烽火台丝绸之路
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功能正从单一注重"文化传承"向惠及"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以甘泉宫遗址为例,在分析甘泉宫遗址与其所在的陕西省淳化县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淳化县环境资源特性与甘泉宫遗址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之策。
刘军民徐晶晶
关键词:大遗址
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冯锴薛程王超翔刘璐
关键词:烽火台丝绸之路
交叉区民众心态之研讨——以唐朝长城区域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文献中的两则史料为例,对唐与后突厥、契丹之间的交叉区河北诸州百姓在双方发生争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政治立场的选择进行了阐释,旨在揭示他们秉持的态度、立场与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社会、文化诸要素之关联。本文写作的另一目标是企图避免采用表象之上的简单而浮面的成因去解释历史自身,力求看到文字记述背后隐藏的各种讯息及其暗码。河北(尤其所谓“边疆地区”的)百姓模棱两可的政治立场是他们对两个对峙政治体加诸他们头上的强制性约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性回应,这类行为在历史上并非个别而具有普遍性,当然这种“普遍性”是有前提设置的。
李鸿宾
关键词:民众心态忠诚度
布纹瓦及在秦地的传播——来自陕西早期长城沿线的观察被引量:11
2013年
外绳纹内布纹筒瓦起源于三晋地区魏国的工艺技术,随着魏国的西进遂传播到秦国东部和北部;秦统一期间这种技术随魏地工匠传播到关中;西汉早中期之前,内麻点纹和内布纹筒瓦同时在原秦国疆域并行,并传播至长城地带,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此后布纹瓦技术随着汉文化的确立在帝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地传播。
段清波于春雷
楠竹锚杆加固土遗址黏结力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楠竹锚杆野外现场基本试验,研究了锚杆杆体与锚固体之间黏结强度,结果表明:采用PS系列浆液灌浆,楠竹锚杆杆体与锚固体之间界面是锚杆的薄弱界面,PS系列浆液的骨料粉煤灰和黏土对杆体和锚固体之间的黏结强度影响不大,其黏结强度标准值可选择70kPa,特征值在30kPa,锚杆的极限锚固力标准值可选择10kN/m,按安全系数2.2计算,锚固力特征值可选择为4.5kN/m。
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张景科
关键词:土遗址锚固
冻融破坏对汉长安城遗址土的结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冻融破坏是土遗址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冻融前后土的力学性质的改变主要受土的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汉长安城遗址土为样品,采用扫描电镜观测经不同冻融次数后加固和未加固土样的微观结构,分析汉长安城遗址土冻融破坏的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冻融循环后,土样颗粒粒径减小,未加固土样主要粒组粒径从30滋m左右变化到10滋m左右,加固土样主要粒组粒径从30滋m左右变化到20滋m左右,颗粒形状变得扁薄,孔隙数量增加;采用5%的PS溶液加固土样和未加固土样经过15个冻融循环后两种样品的结构都变得疏松,但是经加固的土样的网状结构依然存在,而未加固样品土的骨架结构已经遭到破坏。
刘炜王力丹孙满利
关键词:冻融破坏土遗址
中国东北柳条边修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清前期为限
2016年
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复原清代东北柳条边的修筑过程和全貌,分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之影响;东北柳条边是集柳条(部分地段沿用明代辽东边墙)、边门和边台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其区域主要在盛京、吉林将军辖区内。在清代前期经过皇太极、顺治年间的不断修筑而得以完成。柳条边是清政府针对清初东北形势新变化而实施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的经济开发,但也起到保护东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效果。迨至晚期,清政府最终解除对东北的封禁。柳条边的物质形态依旧,但其管理形态已荡然无存,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也随之消失。
陈跃
关键词:柳条边封禁东北边疆生态环境效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