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20004)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范宝舟王卫华惠文杨俊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资本与人性关系的哲学追问被引量:2
- 2016年
- 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翻转:一是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二是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它求解着资本出场的人性视域,彰显出资本对人性的激活;同时,资本又使人性异化,并通过异化——物化——幻化表现出来。人性的孤立化与社会化、资本的在场性与人性的进步性,进一步指认了资本与人性之间的二律背反:资本激活人性与异化人性。因此,只有对资本进行精神与人性的批判,才能彰显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伟大;人性只有接受资本的考验与冲刷,才能表征人类生存化世界的意义与伟大。
- 王卫华
- 关键词:资本人性观欲望二律背反
- 符号价值与财富幻象的生成被引量:6
- 2016年
- 符号价值是指在某种意指关系下,物或者符号本身的意象在市场交换中由于满足了人对声誉、社会地位、权力等等欲望的精神需要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符号价值生成财富幻象的形式和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符号价值作为终极价值,被人们所崇拜和追求,成为财富幻象生成的目的因;二是符号对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区分成为人们追逐财富的不竭动力,成为财富幻象生成的动力因;三是符号运作对生产、市场以及人的消费偏好的左右,并通过智能化媒介,如电视、网络、微信等载体,把符号运作所逻辑设定的物或者符号本身的意象不断向大众渲染和撒播,构筑覆盖全社会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拟真世界,使大众屈从于符号价值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从而符号运作成为财富幻象生成的形式因。上述诸种因素的叠加,使得人们对于财富的崇拜由传统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走向符号拜物教,从物化、异化走向幻化。
- 范宝舟惠文
- 关键词:符号化拜物教
- 资本与精神关系的哲学追问——以《法哲学原理》和《资本论》为棱镜被引量:3
- 2016年
- 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必须对其精神内核即资本与精神的关系进行哲学追问。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向度:一是《法哲学原理》赋予资本的"自由"范畴。黑格尔通过对自由层层剥茧,揭开了资本与自由关联的属性。二是对资本范畴的反思。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生产要素、预付金,而马克思认为把预付金抽象为资本无非是占有剩余。马克思资本范畴具有"二重性",它是生产要素资本与社会关系资本的统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与幻化的批判,更加凸显了资本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三是历史哲学的向度——历史的普遍性与历史的特殊性的追问,历史不是简单地面向过去,不是终极审判台,而是由过去-当下-未来所组成的辩证的时间链条。这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卫华
- 关键词:精神哲学历史哲学
- 中国传统经济认识路径与儒家学说的逻辑关联被引量:2
- 2013年
-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来说,批判继承儒家学说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加分析地把儒家学说的范畴和原理抽象照搬为今天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并且非理性地夸大其价值和意义,或者把儒家学说看作封建时代的产物,忽视其在中国人精神现象形成中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文化基因作用而一概加以拒斥,都是有失偏颇的做法。只有浸润到儒家学说生成的具体历史条件中去,并立足于当下社会实践需要,才能够对其形塑或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性概念、集体性概念、经济性概念、伦理性概念等的现实价值做出较为客观而科学的判断。笔者以为,
- 范宝舟杨俊
- 关键词:儒家学说中国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逻辑关联传统经济
- 财富观建构:实践视域与价值指向被引量:6
- 2016年
- 面向21世纪,中国建构什么样的财富观,并在实践中着力使之落地和贯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地位状况。我们要在财富的价值指向上树立共同富裕的财富观、公平正义的财富观、以人为本的财富观,把财富看作是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工具。从财富观建构的逻辑原则上来看,我们必须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财富创造落实到辛勤劳动、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原则上来。
- 范宝舟
- 关键词:财富观实践视域价值指向
- 三大旧历史观批判与物化劳动——兼评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误区被引量:1
- 2016年
- 要研究唯物史观,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对三大旧历史观的批判与反思,这样才能找到物化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属性看,物化劳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从状态和部分看,物化劳动是完成时的"死劳动"与进行时的"活劳动"的有机统一;从批判维度看,物化劳动是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精神)批判、社会批判四维度的有机统一。通过对物化劳动的三大有机统一的研究,才能澄清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种种误区:物化劳动不等同于异化劳动;物化劳动不等同于"死劳动";物化劳动层次中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死劳动"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
- 王卫华
- 《资本论》中“二重性”图式及其理论张力被引量:2
- 2017年
- 马克思《资本论》中始终贯穿着二重性思想,其二重性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完整图式。从劳动、商品到资本二重性的演绎,这构成了原初图式,而资本要不断生产与扩张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这其中经济空间(社会流通网络系统)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场域。经济空间的生产同样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耗费的自然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社会性的统一,它构成了《资本论》中二重性的"新"图式,而马克思将劳动、商品、资本、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都沉将到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系统二重性之中,即生产力系统(自然技术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社会动力系统),这就构成了二重性的完整图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洞见到二重性本质——马克思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抽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权力关系。
- 王卫华
- 关键词:《资本论》二重性
- 市场失范条件下的财富观乱象及其根源
- 2016年
-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疑对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市场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在财富观上的精神幻象问题,即:离开社会现实条件,片面夸大财富的作用,认为"有钱能使磨推鬼";把财富获取手段与目的割裂开来,认为"赚钱就是王道";误认财富的本质,导致人的本质异化,认为"我富故我在"。深入分析上述诸种财富观乱象,有利于人们在财富观上形成理性认识,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范宝舟惠文
- 关键词: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