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21037)

作品数:10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卢永根刘向东冯九焕傅雪琳李金泉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栽培
  • 5篇栽培稻
  • 4篇野生
  • 4篇野生稻
  • 4篇水稻
  • 4篇四倍体
  • 4篇同源
  • 4篇同源四倍体
  • 4篇倍体
  • 3篇亚洲栽培稻
  • 3篇胚乳
  • 3篇种间
  • 2篇药用
  • 2篇药用野生稻
  • 2篇杂交
  • 2篇杂种
  • 2篇胚乳发育
  • 2篇种间杂交
  • 2篇细胞学
  • 2篇可交配性

机构

  • 9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香港大学

作者

  • 9篇刘向东
  • 9篇卢永根
  • 5篇傅雪琳
  • 5篇冯九焕
  • 4篇李金泉
  • 2篇赵杏娟
  • 2篇徐是雄
  • 2篇徐雪宾
  • 2篇王兰
  • 1篇郭海滨
  • 1篇陈竹峰

传媒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Agricu...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种间杂交途径向栽培稻转移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种间有性杂交向栽培稻转移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即单体异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以及有利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栽培稻与非AA组野生稻种间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表现在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这是限制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的"瓶颈"。传统的有性杂交手段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克服种间生殖障碍,提高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育种利用效率的可行途径。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
关键词:栽培稻种间杂交单体异附加系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被引量:16
2006年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0%)胚囊结构出现异常,异常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异常、胚囊退化、卵器退化、异常小胚囊和“双套结构”胚囊等6类。这些异常胚囊都可能影响受精,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间异常结构胚囊的频率差异极显著。籼稻与粳稻比较,总的趋势是粳稻异常胚囊的频率高于籼稻,其中粳稻平均为25·66%,籼稻平均为19·34%。同一品种内异常类型的频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异常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郭海滨刘向东卢永根冯九焕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胚囊结实率
亚洲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被引量:5
2007年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结果表明,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ⅰ)胚囊亲和性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ⅱ)杂种不活障碍,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以胚囊退化为主;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冯九焕
关键词:不可交配性杂种不育性细胞学机理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关键词:可交配性
不同倍性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交不结实性的比较胚胎学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粉后30d所有杂交小穗均干枯死亡,不能结实;种间杂交不结实的原因在于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异常。两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虽然均存在双受精、单受精和未受精类型,但就受精率而言,L202-2x作母本的平均总受精率为59.45%,略高于L202-4x(54.87%);L202-4x的单受精率(24.60%)则高于L202-2x的单受精率(15.30%)。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均严重异常,虽然在授粉后1d形成小的球形胚;到授粉后3d,胚胎发育停滞并开始解体;至授粉后5d,只有二倍体杂交组合的极少数胚胎可发育到梨形胚时期,四倍体组合的胚胎则基本全部解体。双受精胚囊内胚乳发育更为异常,在授粉后1d,游离胚乳核就开始解体退化,到授粉后3d不能形成细胞化胚乳或细胞化过程异常。与L202-2x作母本的杂交相比,以L202-4x作母本所得杂种胚胎发育更为滞后,且退化严重,形成的游离胚乳核少,解体早,不能进行细胞化。因此,利用同源四倍体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交获得种间杂种的难度更大。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赵杏娟
关键词: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同源四倍体种间杂交
Cytological Behavior of Hybridization Barriers Between Oryza sativa and Oryza officinalis被引量:2
2011年
Oryza officinal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ild species in the tertiary gene pool of Oryza sativa. It has a number of elite genes for rice breeding in resistance or tolerance. However, breeding barriers are so serious that the gene transfer is much difficult by sexual cross method between O. sativa and O. officinal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eeding barriers were systemical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When both the diploid (AA, 2n=2x=24) and autotetraploid (AAAA, 2n=4x=48) cultivated rice were crossed as maternal parents with O. officinalis (CC, 2n=2x=24), none F1 hybrid seeds were obtained. The young hybrid ovaries aborted at 13-16 d after pollinations (DAP). By rescuing hybrid embryos, in vitro F1 plantlets were obtained in 2x×2x combinations with the crossabilities lower than 0.5%. Lower rates of double-fertilization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ybrid embryo and endosperm were mainly observed in both combinations of 2x×2x and 4x×2x. Free endosperm nuclei in hybrid degenerated early at 1 DAP in a large scale. Almost no normal endosperm cells formed at 3 DAP. Development of a lot of embryos ceased at globularor pear-shaped stage as well as some degenerated gradually. The hybrid plantlets were both male and female sterility. Due to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a diversity of abnormal embryo sacs formed in hybrids, and hybrid pollen grains were typically abortive. It showed that conflicts of genome A and C in hybrid induced abnormal meioses of meiocytes.
FU Xue-lin LU Yong-gen LIU Xiang-dong LI Jin-quan ZHAO Xing-juan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发育异常胚乳细胞繁殖障碍
几个水稻粳型亲籼系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初报被引量:4
2006年
对4个粳型亲籼系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种子贮存150d后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82.02%,显著高于种子贮存20d后的诱导率(51.04%)。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质地结构、以及绿苗再生率在材料间表现出差异,其中材料间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G3004-4>G2605>G2417-2-1>G2416-3,材料之间绿苗再生率的顺序为G3004-4>G2416-3>G2605>G2417-2-1,表明供试的粳型亲籼系在S-b座位携带中性基因Sn比Si基因易于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改善愈伤组织质地结构,但S-b座位的基因型对绿苗再生率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培养基对各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不同,表现为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1g·L-1水解乳蛋白和0.5g·L-1脯氨酸均能够显著提高G2417-2-1和G3004-4的诱导率;分化培养基上不同激素配比也影响其绿苗再生率。4个粳型亲籼系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类似于粳稻的培养特性。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陈竹峰
关键词:粳型亲籼系成熟胚愈伤组织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发育、胚乳淀粉积累及胼胝质“套”的形成被引量:15
2004年
利用荧光显微术观察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原种的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都存在一个“充实”的过程。授粉后 5~ 6d,糊粉层开始分化形成 ,此时其细胞壁上未观察到纤维素物质 ;授粉后 6~8d ,糊粉层细胞壁上开始积累纤维素物质 ;授粉后 8~ 9d ,糊粉层细胞壁积累了大量的纤维素物质。胚乳淀粉的积累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 :初生胚乳核周围可见一些淀粉体 ,随着胚乳游离核的增多 ,游离核周围淀粉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胚乳细胞化后 ,胚乳细胞内开始大量形成淀粉体。利用苯胺蓝染色连续切片荧光观察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及其二倍体原种胚乳发育过程中 ,在珠心表皮和内珠被之间存在一层胼胝质物质 ,围绕着胚囊并包裹住珠心呈“套”状。这个结构的形成变化过程为 :授粉后 30min在珠孔端珠心表皮细胞与内珠被之间开始积累少量的胼胝质 ,之后胼胝质逐渐增多并向合点端扩展延伸 ;授粉后 1~ 2d包裹着整个胚囊外的珠心而仅在维管束处断开 ;授粉后 9~ 13d,胼胝质“套”消失。该结构可能与胚和胚乳在发育期间的水分和养分的调节等有密切关系。同源四倍体水稻还存在糊粉层细胞壁发育不同步、糊粉层细胞壁结构异常以及胼胝质“套”不消失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有可能会影响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结实率。
王兰刘向东卢永根冯九焕徐雪宾徐是雄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极核融合和胚乳细胞化被引量:32
2004年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和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极核融合及游离核进一步发育的过程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约有 1 /3子房极核融合过程和游离核进一步发育与其二倍体原种的基本一致 ;2 /3子房出现各种异常现象 ,如极核未受精、受精异常和胚乳游离核发育滞后等。应用荧光增白剂染色对胚乳细胞化过程进行观察 ,直接观察到胚乳初生壁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以及不同部位的胚乳细胞壁的形成机理。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胚乳的细胞化过程基本一致 ,胚乳细胞初始垂周壁来源于珠孔端胚囊壁内突向心游离生长 ,初始平周壁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 ,而中间胚乳细胞壁则有些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 ,有些是自由生长而来。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细胞化过程也出现相当比例的异常现象 ,如无细胞壁形成、细胞化不同步和产生分枝状的细胞壁等。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极核融合。
王兰刘向东卢永根冯九焕徐雪宾徐是雄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
亚洲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种间杂交障碍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短花药野生稻O.brachyantha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杂种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交小穗双受精率高达82.93%,但是杂种胚胎发育到球形胚期停滞并开始解体,游离胚乳核未能正常细胞化而出现解体,导致杂种胚胎在发育中途夭亡,不能形成正常成熟的杂种种子.杂种胚囊发育过程中,大孢子母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四分体异常,导致功能大孢子异常,胚囊发育到单核或二核即出现退化现象,最终无法形成正常成熟的胚囊,表现高度的雌性不育.
傅雪琳刘向东卢永根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细胞学观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