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500-7-2)

作品数:8 被引量:237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平宇董丽晶王伟年辛新苏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就业
  • 2篇产业转型
  • 2篇城市
  • 1篇园区
  • 1篇园区建设
  • 1篇人口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棚户区
  • 1篇棚户区改造
  • 1篇区位
  • 1篇区位因素
  • 1篇区位因素分析
  • 1篇全球环境
  • 1篇全球环境变化
  • 1篇文化产业
  • 1篇就业变化
  • 1篇就业结构
  • 1篇空间分异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张平宇
  • 4篇董丽晶
  • 1篇王伟年
  • 1篇桑秋
  • 1篇侯伟
  • 1篇苏飞
  • 1篇辛新
  • 1篇李蕾

传媒

  • 3篇人文地理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5篇2008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城市再生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实践问题被引量:35
2008年
棚户区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和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城市开展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然而大多数改造工作重心仍以拆建房屋为主,对棚户区的系统改建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从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再生的关系入手,结合国内外大量棚户区改造的经验与教训,强调棚户区的改造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再生,更是涵盖经济复兴、社区重构、文化重建的社会再生。以辽宁省阜新市棚户区改造作为实证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棚户区改造中,需要将建筑、就业、环境、文化、社会等因素融合一起,以促进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董丽晶张平宇
关键词:棚户区
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研究问题被引量:6
2008年
产业转型(IT)是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7个核心科学计划之一;归纳了国内外产业转型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和认识;综述了产业转型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产业转型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能流与物流、食物的生产与消费体系、城市发展问题、信息与通信、转型机制与过程调控;概括出产业转型研究的相关理论,即协同理论、产业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
董丽晶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产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被引量:54
2008年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市区尺度上构建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协调评价体系,并以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人口经济空间的综合发展于1993-1999年处于困境,2000年以后城市综合发展逐步好转;沈阳城市环境在1998年以后稳定上升;沈阳城市综合发展与城市环境的静态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动态协调度具有平滑和滞后性的特点;静态协调度于1993-1994年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1995-2005年基本处于协调状态,于1999年出现了低谷,并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动态协调度于1993-1996年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1997年以后总体上属于基本协调阶段。
桑秋张平宇苏飞辛新
关键词:人口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被引量:29
2008年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董丽晶张平宇
关键词:产业转型就业变化老工业城市
五十年代以来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核心。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比较迅速的辽宁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辽南地区自1954年以来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辽南地区的土地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之间。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用地扩展以侵占耕地为代价。
李蕾张平宇侯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
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的制度与文化因素被引量:29
2006年
沈阳铁西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内外著名的城市老工业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计划中唯一的区域性改造试点工程。但长期的技术改造为主策略并未使沈阳铁西工业区摆脱困境。2002年沈阳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为铁西工业区改造提供了新的制度动力。本文简要回顾了沈阳铁西区发展改造历程,重点分析了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取得突破的制度和文化原因,讨论了“铁西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潜在问题及其对其它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
张平宇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被引量:67
2006年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
王伟年张平宇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位因素
1990年代以来沈阳市就业结构的空间分异被引量:15
2008年
依据沈阳市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市)等尺度分析其劳动力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沈阳市劳动力从原有的就业空间向新就业空间转移,郊区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城市近郊区;而人口和工业的郊迁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人口、工业以及就业郊迁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重构。
董丽晶张平宇
关键词:就业结构空间分异郊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