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682)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郑焕钦陈观今余新炳吴忠道周永安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弓形虫
  • 4篇基因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细胞
  • 2篇免疫应答
  • 2篇抗原
  • 2篇分离株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DNA免疫
  • 2篇不同分离株
  • 1篇多态性
  • 1篇序列标签
  • 1篇血吸虫
  • 1篇抑制消减杂交
  • 1篇抑制消减杂交...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9篇郑焕钦
  • 7篇陈观今
  • 6篇吴忠道
  • 6篇余新炳
  • 5篇周永安
  • 4篇李华文
  • 4篇徐劲
  • 2篇殷国荣
  • 2篇邵筱
  • 2篇乔振华
  • 2篇吕芳丽
  • 1篇李焱
  • 1篇李宝华
  • 1篇王海
  • 1篇汪琦
  • 1篇黄燕
  • 1篇王勤
  • 1篇甘慧泉
  • 1篇刘翰腾

传媒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43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2003年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敏感诊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的DNA检测方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和PCR方法对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及20例正常供者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56例,PCR和ELISA方法检测弓形虫P43基因片段和其抗原,阳性各为10及7例;其阳性率分别为17.86%和14.3%。作为阴性对照的20名正常者同时进行弓形虫的检测,其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体外扩增弓形虫P43基因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和敏感的优点,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周永安余新炳徐劲郑焕钦吴忠道陈观今乔振华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ZS_2和RH株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从RH和ZS2株弓形虫抽提纯化mRNA,经反转录后获得的双链cDNA分别作为driver和tester,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substractionhybridization,SSH)技术扩增ZS2株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电泳图谱显示消减的cDNA与未消减的cDNAPCR扩增产物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ZS2和RH株弓形虫转录水平存在着差异.
汪琦陈观今郑焕钦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SAG3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的快速、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 以弓形虫SAG3基因为靶基因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对 5 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检测 ,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进行弓形虫抗体IgG、IgM的血清学检测。 结果 以PCR和ELISA检测弓形虫SAG3基因片段和其抗原 ,阳性分别为 10例及 7例 ,阳性率分别为17.9%和 12 .5 % ,其中PCR检测阳性、而ELISA检测阴性的 3例 ,经病原学检测 ,均证实有弓形虫感染 ;2 0名正常对照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体外扩增弓形虫SAG3基因的方法诊断弓形虫感染具有准确、快速、特异和敏感的优点 ,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的诊断方法之一。
周永安余新炳吴忠道乔振华郑焕钦徐劲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弓形虫聚合酶链反应法免疫测定
不同分离株弓形虫hsp70基因体外扩增及其酶切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不同分离株弓形虫hsp70基因的比较 ;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PRA)建立一种简单的虫株鉴定方法。 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hsp70基因 ;采用 3种限制性内切酶Bsp12 86Ⅰ、BstXⅠ、MboⅠ分别对该基因进行酶切比较。 结果 从 5种不同分离株的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相似的约 2 0 2 2bp的完整HSP70基因阅读框序列 ;Bsp12 86Ⅰ酶切 5株弓形虫有 2组不同酶谱 ,而BstXⅠ、MboⅠ酶切的片段各株间没有差异。结论  5种不同分离株弓形虫的hsp70基因片段大小基本相同 ;但酶切图谱有差异 ,这可以为虫株鉴定和毒力研究提供参考。
李华文陈观今郑焕钦
关键词:弓形虫HSP70基因体外扩增酶切分析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PCR-RFLP分析及其探针制备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不同分离株弓形虫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的PCR-RFLP分析及其杂交探针制备。方法PCR体外扩增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片段并进行RFLP分析;采用随机引物法用地高辛(DIG-11-dUTP)标记探针并同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从5株弓形虫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均扩增出α-Tubulin基因的818bp片段和β-Tubulin基因的959bp片段,RFLP分析弓形虫各分离株间酶切图谱未见差异。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结论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在弓形虫中高度保守;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杂交探针可用于Southern杂交。
李华文陈观今郑焕钦王海吕芳丽甘慧泉黄燕邵筱
关键词:弓形虫RFLP分析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3基因和IL-2基因佐剂混合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研究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了解编码SAG3的重组质粒和IL-2基因佐剂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为进一步的核酸疫苗及免疫学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将编码SAG3的质粒和鼠源性IL-2表达载体以100μg的剂量感染小鼠,3周中两次以相同的剂量加强免疫,分别以PBS和空质粒pcDNA3.1感染。采用ELISA法测定抗体水平、亚型、IFN-γI、L-4和IL-2的含量,RT-PCR方法检测注射部位目的基因的转录,所有鼠均由强毒力ZS2株弓形虫感染。结果SAG3表达质粒3次免疫后鼠体内特异IgG水平明显上升,IL-2表达质粒的联合使用导致IgG2a水平的升高和IFN-γ的产生,提高了其分泌IL-2的水平,但对IL-4的水平产生轻微的影响;RT-PCR显示首次使用导致IgG2a水平的升高和IFN-γ的产生,提高了其分泌IL-2的水平,但对IL-4的水平产生轻微的影响;RT-PCR显示首次免疫15天后,目的基因在肌肉组织中仍有表达;混合质粒注射和小鼠抗弓形虫感染的存活时间延长。结论由SAG3 DNA诱导的免疫应答因IL-2表达质粒的共同注射而增强,DNA疫苗和适当细胞因子的共注射对抵抗弓形虫感染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周永安余新炳陈海峰郑焕钦殷国荣吴忠道陈观今
关键词:DNA免疫基因佐剂免疫应答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电子延伸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获取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Sj)新基因。方法从Sj(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单个重组克隆进行部分测序以获取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用其提供的BLAST程序和Gene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较和同源性分析;建立电子拼接的方法,对所获EST进行电子延伸,并对Sj延伸后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在Sj成虫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182个单个重组克隆,获取53个有价值EST序列,并在Genebank中登录,获得53个EST的延伸序列及分析结果。结论Sj表达基因EST测序、同源性分析及EST的电子延伸是获取Sj新基因的有效对策。
邵筱余新炳吴忠道徐劲李焱刘翰腾李华文李宝华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成虫生物信息学
弓形虫不同株染色体DNA多态性PFGE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弓形虫不同分离株染色体DNA多态性。方法采用PFGE技术对弓形虫8个分离株进行分子核型分析。结果在2.0~6.0Mb范围内分离出7~8条染色体,各株PFGE电泳分子核型大体相似,但部分染色体DNA电泳迁移速度并不一致并存在共迁移现象,8个分离株分为3个类型。结论弓形虫不同分离株既存在一定的同源性,但同时又显示染色体DNA多态性。这可能同弓形虫不同分离株毒力等生物特性的差异有关。
李华文王勤郑焕钦吕芳丽陈观今
关键词:弓形虫脉冲场电泳染色体DNA多态性
脂质体介导弓形虫SAG1与SAG3复合基因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评价弓形虫SAG1与SAG3基因真核表达质粒DNA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效果。方法以PCR方法扩增出SAG1与SAG3目的基因片段,并插入载体pEGFP-N3以构建重组质粒pE- SAG1/SAG3,瞬时转染细胞Cos-7。质粒pESAG1/SAG3以10μg剂量,脂质体介导肌肉注射BALB/c小鼠,免疫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4周,观察体液和细胞免疫。RT-PCR方法检测注射部位目的基因的转录;斑点杂交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与小鼠染色体基因组整合。结果质粒pESAG1/SAG3转染细胞后观察到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显示pESAG1/SAG3表达识别条带在相对分子质量(Mr)66.2×103附近。小鼠免疫后,血清产生抗弓形虫速殖子抗体,诱导IFN-γ及IL-2水平高于对照组。RT-PCR显示首次免疫15 d后,目的基因在肌肉组织中仍有转录,斑点杂交显示目的基因未与小鼠的基因组发生整合,混合质粒注射的小鼠抗弓形虫感染的存活时间延长。结论脂质体介导弓形虫SAG1与SAG3复合编码基因质粒接种小鼠能明显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周永安余新炳陈海峰郑焕钦殷国荣吴忠道陈观今
关键词:弓形虫SAG1脂质体DNA免疫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3基因片段克隆及序列测定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克隆弓形虫ZS2及RH株SAG3表面抗原基因片段 ,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设计合成引物 ,从弓形虫ZS2、RH及ZS1株基因组DNA中分别特异扩增出编码SAG3抗原的基因片段。扩增的目的片段经纯化后用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 ,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 pGEX - 4T - 2中 ,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 9,用PCR初筛 ,将PCR扩增阳性的重组子用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鉴定 ,并进行序列的测定。结果 从弓形虫ZS2、RH和ZS1株DNA中扩增出 1176bp的SAG3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GEX - 4T - 2 -SAG3(pGEX -SAG3) ,酶切产物的大小分别与预期相符。 结论 成功地对弓形虫ZS2、RH和ZS1株SAG3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 pGEX -SAG3,并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所验证 ,为弓形虫SAG3表面抗原的表达、体外诊断研究做好准备。
周永安余新炳吴忠道郑焕钦徐劲
关键词:弓形虫表面抗原基因片段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