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czw006)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沈亚丹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音乐
  • 2篇诗歌
  • 2篇汉语诗歌
  • 1篇动态意象
  • 1篇旋律
  • 1篇意象
  • 1篇音乐信息
  • 1篇中国音乐
  • 1篇声音
  • 1篇节奏
  • 1篇寂静
  • 1篇国音
  • 1篇感知方式

机构

  • 3篇东南大学

作者

  • 3篇沈亚丹

传媒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燕燕歌》和《候人歌》——汉语诗歌发生神话的音乐信息被引量:2
2006年
汉语诗歌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不但从神话学角度记载了诗歌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时也在寥寥数字中留下汉语诗歌不同发生状态的若干信息。前者在两两句读组合中有一叠词,使得语音体现出明显的节奏;后者四字之内有两个语气助词,从而初步形成语音曲线,是为旋律的萌芽。节奏更具有公众性而旋律则来自于个体时间体验,《候人歌》具有相对明确的作者,是创作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于生命之体验和呈现,此为“止于心上”,《燕燕歌》是对于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记载,实现了“诗言志”的记忆功能。这些音乐信息同样反映在《诗经》和《楚辞》之中,《诗经》多为民歌且节奏明显,《楚辞》则为文人作品,其整体语音过程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而旋律的内在实质则是对于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直观呈现。汉语诗歌在作者、节奏模式、诗歌主要表述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在汉语诗歌发生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特定音乐信息昭示出歌唱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流逝过程。
沈亚丹
关键词:节奏旋律汉语诗歌
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境界被引量:3
2006年
诗歌语言是一种音乐化语言,但诗歌不能等同于韵语。诗歌的音乐形式既是其外部声音特征,也是其内在规定,节奏、韵律仅是其本质的外在显现。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艺术,其共同逻辑起点是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时间是内省形式,因而不可言说,但可通过时间对象———意象得以揭示。只有当诗歌语言被用于呈现生命时间本身,诗歌才达到旋律的境界,声韵一变而为神韵。动态意象成就了诗歌的内在节奏,它使得体验者当下的时间音乐化了。律化时间片断的延续构成了生命过程本身,由此抵达诗歌的内在旋律。动态意象所形成的内在节奏与声音节奏统一,内在旋律也与声调之曲折相呼应。如此,诗、音乐、思共在。
沈亚丹
关键词:动态意象寂静
中国音乐生成过程与音乐主体的感知方式被引量:8
2007年
音乐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其中乐音是其最终的直观呈现方式,由和谐的声音构成,乐音可以追溯为声音结构并最终来自于创作和聆听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音乐结构是音乐声音的特定构成方式,旋律结构和节奏是其最主要的声音结构方式,其中节奏是声音有规律的重复,旋律体现为特定节奏中声音的横向联系。主体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可以分别落实为主体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和对于生命时间流逝的感知。西方音乐基本生成于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生成和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关注密切相关,当人们专注于生命时间的流逝并将这种时间之延续和天地节律相统一,则世界便是一种音乐化的世界,在此音乐化的世界中方能实现“大音希声”、“无声之中独闻和”。
沈亚丹
关键词:声音感知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