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22510)

作品数:15 被引量:354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先贵李孟涛杨普华刘庆杰曲志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驱油
  • 4篇提高采收率
  • 4篇采收率
  • 3篇油藏
  • 3篇渗透率
  • 3篇孔隙
  • 2篇多孔介质
  • 2篇油田
  • 2篇乳状液
  • 2篇渗透率曲线
  • 2篇驱油实验
  • 2篇相对渗透率
  • 2篇相对渗透率曲...
  • 2篇聚合物驱
  • 2篇孔隙结构
  • 2篇混相
  • 2篇非均质
  • 2篇非均质性
  • 2篇高浓度
  • 2篇CO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华北石油管理...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4篇李孟涛
  • 4篇刘先贵
  • 3篇刘庆杰
  • 3篇杨普华
  • 2篇高树生
  • 2篇王金勋
  • 2篇王凤琴
  • 2篇杨付林
  • 2篇熊伟
  • 2篇曲志浩
  • 2篇常学军
  • 2篇张浩
  • 1篇郑家朋
  • 1篇单文文
  • 1篇郭和坤
  • 1篇王德民
  • 1篇沈平平
  • 1篇李秀娈
  • 1篇杨希志
  • 1篇张义堂

传媒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钻采工艺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被引量:45
2003年
截取一段实际储层岩样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技术测定其孔喉频数分布 ,并拟合成连续分布函数 ,该函数符合伽马函数分布。对剩余岩样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以所拟合的孔喉频数分布为主要输入参数 ,利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了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利用JBN法处理的实测结果对比表明 ,恒速压汞实验是确定岩石微观孔喉分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手段 ,可直接为孔隙网络模型提供主要的输入参数 ,能够得到反映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较合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这对于用JBN法不满足或者处理结果不理想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金勋杨普华刘庆杰郭和坤
关键词:恒速压汞相对渗透率曲线孔隙网络模型油气层
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特征被引量:32
2003年
通过自制的微观孔隙模型做乳状液渗流实验,观察、分析了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非常复杂,堵塞十分明显,堵塞的机理主要有单个乳状液分散相液滴引起的堵塞、分散液滴无序拥挤引起的堵塞和细小液滴在管壁吸附引起的堵塞3种;流速较高时,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性表现为剪切变稀非牛顿型,与进入模型前乳状液的流变性一致。该研究对乳状液堵水方案设计、三元复合驱技术及乳状液驱油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王凤琴曲志浩薛中天
关键词:乳状液多孔介质渗流特征非牛顿流体驱油实验
应用逾渗理论计算非稳态法油水相渗曲线被引量:15
2001年
根据逾渗(Percolation)理论,结合二维Bethe网络模型和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Buckley-Leverett方程(历史拟合法),利用历史拟合法的目标函数来确定Bethe网络合适的配位数和网络模型的孔隙结构参数,再通过拟合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油相渗透率来调整孔隙结构参数,从而确定非稳态法实验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选用Jones等1978年发表的实验数据为计算实例,得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与Jones等以非稳态法计算的相对渗透率数据基本一致,表明将逾渗理论与历史拟合法相结合,根据微观孔隙结构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是可行的。图3表1参3(王孝陵摘)
王金勋刘庆杰杨普华沈平平
关键词:油田开发
大庆榆树林油田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被引量:12
2006年
为了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在传统的测试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并且完善了新的原油与CO2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应用了高温高压的微观模型实验寻找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对比进行了细管实验和长岩心注入工艺实验的研究,证明综合应用结果要比以往的更直观和准确;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证明了微观实验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可靠性。
李孟涛张英芝单文文刘先贵
关键词:CO2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提高采收率
高浓度、大段塞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7
2003年
根据目前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 ,探索了一种新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室内两维纵向非均质岩心上 ,进行了一元驱注入时机、聚合物段塞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 ,聚合物浓度越高 ,采收率越大 ,产出液处理量越小 ,经济上越合算 ;越早转注一元驱 ,采收率越大 ,经济效益越好 ;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 ,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加 ,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 ,采收率增加的速率开始变缓 ;企业总利润开始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而增加 ,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 ,企业总利润开始下降 ;企业最大总利润所对应的聚合物段塞随着油价的增加而增大 ,较为合理的段塞大小为 0 .8~ 1.0PV左右 ;相对分子质量越高 ,驱油效果越好。
杨付林王德民杨希志胡春明
关键词:高浓度聚合物驱油粘弹性驱油效果
应用Bethe网络研究孔隙结构对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被引量:18
2000年
利用Bethe网络 ,根据基本逾渗理论 ,采用截断正态分布来表示孔隙大小分布 ,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对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包括平均喉道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和配位数等有关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计算表明 。
王金勋刘庆杰杨普华
关键词:相对渗透率曲线孔隙结构
CO_2驱油化学机理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由长岩心实验、微观实验以及细管实验结果,认识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CO2驱油化学机理:萃取原油中碳轻质化学成分、萃取后混相以及水气交替驱时水对混相影响机理,这些机理的认识对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李孟涛张浩刘先贵尚根华
关键词:二氧化碳化学剂
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为探索一种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外形尺寸为4.5 cm×4.5 cm×30 cm、气测渗透率0.9~1.0μm2、变异系数为0.72的二维纵向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模拟大庆油田油藏流体性质及温度条件,研究了高浓度聚合物(HPAM)驱注入时机、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段塞体积及段塞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注入大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结合合理的注入方式,在化学剂成本与三元复合驱相当的情况下,采收率比水驱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接近或超过三元复合驱的水平。实验表明,采用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刘洋刘春泽杨付林
关键词: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被引量:46
2005年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验证CO2混相驱在此类油藏的适用性,掌握其提高采收率的程度,以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依托,进行了原油的细管试验与微观试验、天然岩心的驱油试验以及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试验与数值模拟测试了不同驱替方式在天然岩心上的采收率,二者非常吻合.试验表明:CO2混相驱可以应用于榆树林油田;天然岩心试验无水混相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9个百分点以上,水气交替可以提高采收率10~19个百分点;注入1个气体的合适段塞可以减少水对混相的影响,更大程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表明CO2混相驱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李孟涛张英芝杨志宏刘先贵姚尚林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根据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定义,设计了层间非均质实验模型,研究了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差模型的水驱油渗流规律和水淹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2是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非均质储层在合注时各个层位都能被注入水有效驱动的为一个流动单元。注入水自然流动形成的通道不完全是由绝对渗透率决定,而与层位之间渗透率相对大小有关。通过实验论证,提出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渗透率差异指标。
熊伟石志良高树生常学军刘莉
关键词:碎屑岩储层渗透率级差层间非均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