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11Z117)

作品数:18 被引量:212H指数:9
相关作者:黄茂松叶观宝李波邢皓枫姚兆明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长江科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地基
  • 8篇荷载
  • 7篇应力
  • 7篇复合地基
  • 6篇土应力
  • 6篇土应力比
  • 5篇桩土
  • 5篇桩土应力
  • 5篇桩土应力比
  • 4篇短桩
  • 4篇循环荷载
  • 4篇软黏土
  • 4篇组合型复合地...
  • 4篇黏土
  • 4篇固结
  • 3篇路堤
  • 3篇边界面
  • 3篇边界面模型
  • 3篇长短桩
  • 2篇水系统

机构

  • 18篇同济大学
  • 6篇长江科学院
  • 3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上海港湾软地...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上海隧道工程...
  • 1篇上海市城市建...

作者

  • 17篇黄茂松
  • 7篇叶观宝
  • 6篇李波
  • 5篇邢皓枫
  • 3篇姚兆明
  • 2篇苌红涛
  • 2篇张振
  • 2篇柳艳华
  • 2篇陈健
  • 1篇张宏博
  • 1篇程岳
  • 1篇徐超
  • 1篇杨超
  • 1篇李帅
  • 1篇刘明

传媒

  • 5篇岩土工程学报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岩土力学
  • 2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低温建筑技术
  • 1篇水利学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短桩组合路堤桩三维复合拱土拱效应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等长桩路堤桩土拱效应的Hewlett分析方法,提出均布荷载作用下长短桩组合路堤桩的三维复合拱土拱效应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形象描绘土拱效应形成的应力集中形态随长桩与短桩的桩长比不同时的变化,基于此提出三维复合拱的基本理论框架。引入土拱效应系数来表征土拱的强度状态,建立桩帽顶部平面的应力平衡微分方程,结合边界条件及土拱效应系数之间的关系计算长桩和短桩的桩-土应力比;当加筋体存在时,分区域对加筋体进行变形假设,建立考虑加筋体拉力的桩帽顶部应力平衡微分方程。与离心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及有限元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开展参数分析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等级评价。分析表明,加筋体的存在明显增大桩-土应力比,尤其当桩帽覆盖率比较小时效果更为明显。
李波黄茂松
关键词:桩-土应力比
长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在上海A15公路上进行的长板短桩现场试验,分析了长板短桩工法中桩土应力分配情况,得到了桩土应力比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桩长较短,在受到荷载时可以向下刺入变形,并且通过排水固结作用提高地基土的强度,更大地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导致长板短桩工法比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的桩土应力比要稍小。
叶观宝陈健邢皓枫黄茂松
关键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
层状地基中单桩-桩帽-土共同作用等效剪切位移法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单桩-桩帽-土共同作用的特征,推导了桩和桩帽下土体的荷载传递矩阵,提出了层状地基中带帽单桩的等效剪切位移法。当桩与桩帽下土体以及桩帽下土体与桩帽外侧土体交界面处的位移协调时,分别建立桩与桩帽下土体的平衡微分方程;考虑交界面处的相对滑动时,桩与桩帽下土体交界面处的侧摩阻力较大导致非线性,主要表现在桩与桩帽下土体间的相互滑动;当帽桩较小时,桩帽下土体与桩帽外侧土体交界面处的侧摩阻力引起的桩帽外侧土体自由位移场比较小。与有限元法、已有理论分析方法以及模型试验的对比表明桩帽的加入可明显增大带帽桩的整体刚度,并且一定尺寸的桩帽下桩体长径比的增大不会无限增大带帽单桩的整体刚度,桩帽始终贡献一定的荷载分担比例。
李波黄茂松
关键词:桩基层状地基
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饱和软黏土的累积变形被引量:23
2012年
交通荷载下地基中土单元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将同时发生变化,现有的计算交通荷载引起的路基长期沉降实用模型未能反映交通荷载引起的土体单元主应力轴循环旋转现象。在推导常广义剪应力主应力轴循环旋转方程及验证空心圆柱剪切仪动力加载能力基础上,对上海第④层饱和软黏土进行一系列常广义剪应力主应力轴循环旋转加载试验及非等向固结下循环扭剪试验,分析了主应力轴旋转角、围压及静偏应力对循环塑性累积广义剪应变的影响。将常广义剪应力主应力轴循环旋转加载试验等效成不同不排水静偏应力和动应力循环旋转加载试验,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文献[12]所提出的显式模型在模拟主应力循环旋转效应方面的可靠性。
姚兆明黄茂松曹杰
关键词:交通荷载
循环荷载下软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被引量:12
2009年
在各向同性边界面理论框架中,通过引入各向异性张量,提出了适用于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各向异性的边界面本构模型。本模型通过初始固结应力状态确定各向异性张量的初始值,并通过各向异性张量的旋转硬化准则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各向异性的演化。同时,在映射准则中,将映射中心由固定改为可移动,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滞回特性。从而将一般边界面模型扩展,使其可描述复杂应力状态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力特性。通过与上海软黏土的室内循环三轴试验结果以及文献中相关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本构模型的合理性。
黄茂松刘明柳艳华
关键词:循环荷载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路堤荷载下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被引量:19
2013年
通过在上海S32高速公路某桥头处理段开展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路堤填筑过程以及堆载预压期内桩土应力比、分层沉降、桩顶面和桩间土表面沉降、孔压等工程性状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拓展研究,对比分析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与等长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长桩和短桩的桩土应力比均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稳定时长桩和短桩的桩土应力比分别为7~10和3~5;桩顶面和桩间土表面的沉降主要发生在填土期,预压期内沉降趋于稳定;总桩长相同的条件下,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加固效果优于等长桩复合地基,且存在持力层时的层状地基更利于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性能的发挥。
李波黄茂松程岳叶观宝项培林
关键词: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复合地基
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土的边界面模型被引量:18
2009年
基于结构体损伤概念和非饱和土力学,利用边界面塑性理论,提出了一个可以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在BBM(Barcelona Basic Model)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土的持水曲线建立了常含水率下吸力与土体应力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通过屈服面的大小的改变来反映土体结构性的变化,建立了与累积塑性应变相关的损伤规律。同时,修正了常用边界面理论中映射准则,引入可移动映射中心的概念,将加载、卸载过程的映射准则进行统一,以反映循环荷载下土体产生的滞回特性。通过与相关文献以及本文的循环三轴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非饱和黄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黄茂松杨超崔玉军
关键词:非饱和土力学循环荷载边界面
加筋桩承式路堤的三维土拱效应分析与试验验证被引量:14
2012年
为真实反映加筋桩承式路堤的土拱效应,采用三维球形土拱假设,建立了一种路堤荷载和均布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土拱效应分析方法。基于Hewlett土拱分析方法推导了无加筋体时路堤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桩土荷载分担表达式;对于加筋桩承式路堤,依据桩帽顶部加筋体沉降的特征,将加筋桩承式路堤分为2个部分,采用不同的沉降假设分别建立其竖向平衡方程,求得桩帽顶面和桩间土表面对加筋体的支撑力;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采用参数分析法对影响土拱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加筋体抗拉强度对桩土应力比以及加筋体拉力均具有很高的影响等级,研究结果能够为分区域铺设加筋体提供理论依据。
李波黄茂松叶观宝
关键词:道路工程桩承式路堤桩土应力比
往复荷载下层状地基柔性筏板-群桩共同作用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提出一种层状地基中柔性筏板-群桩共同作用分析方法,探讨筏板刚度对桩筏基础沉降的影响,并成功预测了往复荷载下桩筏基础的长期沉降。筏板刚度采用Mindlin板理论的有限单元法分析;桩-土体系的刚度矩阵中,桩顶面-桩顶面、桩顶面-土表面以及土表面-土表面的相互作用分析采用层状剪切位移法借助层状地基的Burmister位移解求得。基于层状地基中柔性筏板-群桩的沉降计算方法以及往复荷载下土体压缩模量的衰减特性得到了桩筏基础的长期沉降预测方法。与已有文献方法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柔性筏板-群桩共同作用方法得到的沉降值具有较高的精度。
黄茂松李波
关键词:层状地基往复荷载
循环荷载下结构性软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被引量:15
2010年
在边界面塑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结构性饱和软黏土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通过在本构方程中引入表征土体结构性损伤内变量的方法,将软黏土结构损伤与累积塑性应变的发展联系起来;并引入各向异性张量及旋转硬化法则描述其各向异性及演化特征。同时,在映射准则的定义中采用映射中心可移动的方法,以反映土体在卸载再加载时的弹塑性。通过对典型结构性软黏土及上海软黏土循环三轴试验结果的模拟,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柳艳华黄茂松李帅
关键词:循环荷载软黏土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