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78)

作品数:21 被引量:290H指数:12
相关作者:陶伟田银生赵永琪黄慧明程明洋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建筑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空间句法
  • 3篇城市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学
  • 2篇社会
  • 2篇理学
  • 2篇逻辑
  • 2篇快速城市化
  • 2篇城市化
  • 2篇城市化进程
  • 2篇城乡
  • 1篇道路交通
  • 1篇地产
  • 1篇地产权
  • 1篇地理学研究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形态演进
  • 1篇休闲
  • 1篇休闲时代

机构

  • 14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河南省科学院
  • 2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伯明翰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科学出版社
  • 1篇奥克兰大学
  • 1篇江苏省城市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陶伟
  • 4篇田银生
  • 3篇赵永琪
  • 2篇程明洋
  • 2篇黄慧明
  • 2篇蔡少燕
  • 1篇杨槿
  • 1篇陈锦棠
  • 1篇屈寒飞
  • 1篇朱竑
  • 1篇赖寿华
  • 1篇符文颖
  • 1篇徐辰
  • 1篇陈昊楠
  • 1篇赵建华
  • 1篇余晓晨
  • 1篇黄梦真
  • 1篇张涵
  • 1篇张良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国际城市规划
  • 2篇规划师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华中建筑
  • 1篇旅游学刊
  • 1篇城市规划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家屋空间重构的过程、内容与逻辑——以广州珠村为例被引量:33
2017年
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运用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把传统村落及家空间的重构现象放置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思考,既重视文化的空间分析又强调空间的文化研究。在微观空间中,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空间物质形态变迁的文化观念表征和空间形态重构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逻辑。主要结论如下:(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家庭的响应遵循着不同的空间生产逻辑。家屋空间产生了家庭现代化、从家到户、家与房子的分离3种不同的重构模式。(2)在家屋物质空间重构过程中,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祭祀空间、内外关系、家庭关系、代际关系、性别关系等均发生着重构。(3)区位和大量外来人口是珠村家屋空间重构的外在动力;村民家庭的现代化诉求和家空间的经济需求是家屋空间重构的内在因素。城市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珠村家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
丁传标赵永琪陶伟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空间句法
流动性视角下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被引量:26
2019年
流动性的增强使迁移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家'的流动日渐成为重要的流动形式,'家'的流动亦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家庭式迁移的发展浪潮,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流动过程中,移民的流动性实践往往赋予了'家'不断转换和流动的意义和内涵。基于流动性理论视角,延循'家'的地理学脉络,选取两个典型的流动家庭案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对比其在流动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及其对'家'的情感建构与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时间性、空间性和地方性是研究'家的流动性'的重要变量和维度。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流动轨迹的多位移空间性和流动过程的多阶段时间性使得'家'的地方性处于一个动态关联的状态。'家'的情感归属、'家'的观念和意义通过'家'的流动和营造实践在解构中被延续与重建。
陶伟蔡少燕蔡少燕
关键词:流动家庭流动性
平遥票号传统建筑空间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建筑是体现与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固化于其形态之中。平遥票号作为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空间组构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逻辑及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与其所承载社会逻辑之关系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组构、功能、内在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及句法软件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票号建筑空间分析后发现:平遥票号是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的文化逻辑主要通过空间整合度和视觉差异来体现,社会文化也正是通过空间的组构特征来传达;由不同性质建筑改造来的票号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和社会文化,具体体现在整体布局、空间等级、院落布局、对外联系及功能布局等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建筑形式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建筑票号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程明洋丁传标陶伟
关键词:空间句法社会逻辑平遥票号
平遥民俗旅馆居住形态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案例地,分析了平遥民居改造成为民俗旅馆过程中因居住形态演变所表现出的街坊、院落及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变化。平遥居住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纳为主体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改造所形成的新空间成为外来游客活动与交往的载体,同时产生了独立于传统街区及民居的社群关系、文化形态。研究加深了对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演变的认识,并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借鉴和引导。
杨槿徐辰陶伟
关键词:居住形态动力机制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城乡结合部产业空间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单一城市化模式导致城郊地区价值流失严重,城乡空间发展呈现简单趋同和无序蔓延趋势。"重形态、轻产业"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国内外城郊产业与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分析可知,农业多功能发展有助于实现城郊最优价值。本文在对郑州城乡结合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不足,揭示出"经济、生态、社会"农业多元价值观下农业产业集群是郑州城郊农业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农业集群引导下城乡结合部空间优化策略,通过构建具有多功能的产业空间体系,形成城乡良性增长边界,最终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赵建华田银生屈寒飞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路网形态对城市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广州案例被引量:50
2015年
酒店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的影响机制、区位选择等内容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2014年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POI数据,从"区域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分布规律的影响"3个角度入手,探究了酒店业空间布局规律。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呈现多核心聚集式分布,分布密度由城市中心地向外围呈圈层式递减,分布方向总体呈"东-西"向模式。(2)各档次酒店的聚集程度和分布核心具有差异性,酒店档次越高,聚集程度越弱,其分布中心越靠近东部城市新区。(3)不同尺度下路网形态在交通穿行性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布局相似性与连续性,而在城市整合力方面却具有较大差异性。(4)相同尺度下路网形态的整合中心相比交通穿行中心表现出内聚性的特征,推动了酒店产业集聚分布特征的形成。(5)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布局产生较大影响,酒店档次越高,所受路网形态的影响越小;酒店业提供到达性服务大于穿行性服务,随着酒店档次的升高,所提供到达性服务相对于穿行性服务的比重增加;局部性的路网形态对中低档酒店的影响更大,而全局性的路网形态对高档酒店影响更大。
陶伟古恒宇陈昊楠
关键词:空间句法路网酒店业
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被引量:32
2015年
在从"空间本体""空间组构""社会逻辑"等概念阐释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对人文地理学中已有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句法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空间尤其是微观空间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人文地理学者对于句法理论的引入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最后,从"家"等微观空间、"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空间"与空间属性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空间句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丁传标古恒宇陶伟
关键词:空间句法组构人文地理学
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被引量:17
2015年
当今社会,休闲已由少数人的消磨时间行为转变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积累与空间重构,使得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机械、离散的空间规划使得空间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空间中的社会逻辑没有得到清晰的阐释。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从空间中的社会逻辑和游憩空间场模型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句法视角下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的思路,重点从不同尺度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地方性游憩空间、游憩空间的改造与优化和游憩行为等方面讨论了空间句法在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休闲时代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实践提供参考。
陶伟丁传标古恒宇
关键词:休闲时代空间句法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被引量:24
2015年
祠堂是中国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宗族文化经历着重构。以广州城中村猎德、珠村内的祠堂及其所承载的宗族文化为考察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两个代表性祠堂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村民生活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后发现:1祠堂空间作为承载传统宗族文化的"场域",其空间形态与村民行为模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重建后的猎德祠堂为了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与珠村古祠堂明显的差别;2在转型时期宗族文化的重构体现在祠堂传统的祭祀活动正在逐渐被娱乐活动所取代,休闲和宴席成为村民在祠堂中的主要活动事项,与古祠堂相比,猎德新建祠堂已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盈利性场所;3作为宗族文化景观的代表,祠堂空间形态演变反映出村民行为模式的改变,正是宗族文化衰退、重构的直观明证;4 20世纪以后在夫妇制家族时代,村民的宗族意识在逐渐衰退,尤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当村落整体文化环境及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发生巨变时这种衰退会加速。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场域"和聚落环境的探讨不仅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深层次理解建筑及其环境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参考。
陶伟程明洋符文颖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空间句法祠堂宗族文化
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用--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形态分区是西方现代形态学中对于形态类型识别与划分的一种方法。根据中国城市情况建立适宜的形态分区体系,对于深入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与改进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基于形态单元构建中国旧城地区形态分区的初步设想,并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形态分区在规划管控中的应用。
黄慧明田银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