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45)

作品数:17 被引量:376H指数:8
相关作者:宁越敏郭细根张欣炜程前昌武前波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犹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城市
  • 5篇城市群
  • 3篇都市
  • 3篇影响因素
  • 2篇都市区
  • 2篇区位
  • 2篇区域经济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中游
  • 2篇长江中游城市...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市
  • 1篇第六次人口普...
  • 1篇电子信息
  • 1篇都市带
  • 1篇都市连绵区
  • 1篇运输规模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视角
  • 1篇政府作用

机构

  • 17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犹他大学
  • 1篇南部县第三中...

作者

  • 8篇宁越敏
  • 4篇郭细根
  • 3篇张欣炜
  • 2篇程前昌
  • 1篇李仙德
  • 1篇张祥
  • 1篇杨传开
  • 1篇毕秀晶
  • 1篇林娟
  • 1篇王列辉
  • 1篇张凡
  • 1篇蔡萌
  • 1篇魏也华
  • 1篇武前波
  • 1篇赵新正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当代经济管理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市域物流运输规模的空间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市域的物流规模正在加速增长。在货运规模居中国前260位的市域中,东中西部少数市域的物流规模的位序虽然发生了上调下变,但是,十年来,东中西部的宏观格局依然没有明显变化。物流规模与人口流量、信息流量、市场经济繁荣程度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都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与人口流量和市场经济繁荣程度的作用关系最为强烈。
程前昌
关键词:地级市物流规模
基于全球航班流数据的世界城市网络连接性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在回顾总结世界城市网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航空联系的视角,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城市间航空联系的强度作为衡量城市间关系强弱的指标,探索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连接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城市存在层次性,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为中心城市,具备最广泛的联系范围并承担最主要的中转功能。不同层次城市之间垂直联系较发达,横向联系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第二层次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第三层次的边缘城市之间横向联系偏弱。部分人口规模较小的世界城市如迪拜、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立足区位优势,航空联系发达,中转能力突出,从而巩固并提升了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张凡宁越敏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基于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网络视角被引量:95
2012年
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网络视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中,电子信息企业总部集中于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核心的三大沿海都市圈,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其研发机构与总部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生产基地分布相对分散。由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所主导的中国城市网络,可划分为地方化和全球化两种类型,均以东部及中西部特大城市为网络核心节点。地方化型城市网络的企业总部节点城市较为分散,网络密度和连接度较小;全球化型城市网络则以北京和上海为核心节点,对外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与传统城市等级体系相比,城市网络体系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从中可以发现崛起中的专业化城市。
武前波宁越敏
关键词:城市网络生产网络
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2
2011年
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对上海制造业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区位选择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外资企业在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和向近郊区局部地区(尤其是园区和新城)集聚的特征,并形成了沪西南、浦东和沪西北3大集聚区;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分散和集聚推动了上海外资生产空间的郊区化重组。对制造业外资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上海制造业外资企业区位选择是经济全球化与地方政府互动的过程;具体来说,传统区位因素作用在逐渐减弱,制度因素和集聚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制度因素内部产业优惠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强于空间优惠政策,而国家级园区优惠政策对制造业外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则强于市级园区,上述研究对上海未来的产业及外资引进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
关键词:区位制造业外资
2000年以来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变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基于2000—2014年江西省91个县域人口经济数据,利用标准差与加权变异系数、Arc GIS空间自相关、Theil指数及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经济差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绝对差异显著扩大,相对差异先扩大再缩小。(2)以浙赣铁路、沪昆高速沿线为界的北高南低长期稳定,仅在南昌、新余出现高高集聚,九江和景德镇出现高低集聚。(3)Theil指数显示,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4)赣北区域差异最大但逐步缩小,赣东北和赣西呈先扩大后缩小,赣中南差异很小;一阶分解中市域和县域对总体差异贡献率分别达65.72%和83.85%;二阶分解中县域的市内差异与市间差异相近,分别为45%、40%。演变原因可概括为:自然历史条件是先天塑造力,经济结构水平是主要决定力,区域发展政策是强大推动力。
郭细根李东伟
关键词: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
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5
2015年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技术市场成交额则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19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迅速,但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有一进步扩大的趋势。从区域层面上,沿海以及沿长江地区的省市技术场发育较为完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区域比重较大;而从城市层面上,我国的技术交易活动以及技术转移机构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交额的首位度较高。回归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技术市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地区人力资源水平、政府的政策是影响技术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经济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较大的市场规模,也推动了地区技术市场的发展。
张欣炜林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政府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培育与建设被引量:2
2017年
运用城市—区域、城市群发展理论以及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多层级政府的行为分析考察了空间规划政策、开发区建设、政府合作网络和节点城市发展等制度性因素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的组织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1)政府频繁出台各类区域规划,引导区域再层域化和城市群新经济空间的建构,并通过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区来强化支撑城市群的发展。(2)政府通过区划调整手段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分割、腹地狭小以及节点城市缺乏等问题。(3)通过构筑机制化的多层政府合作网络为临近城市区域联合、城市群一体化提供沟通平台,为空间规划战略的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提供机制保障。(4)加快省会中心城市集聚,利用增长极溢出效应推进省内区域先行一体化,最终形成国家级跨省域、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政策选择。文章认为政府运用制度性政策工具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组织机制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群市场力量主导的模式存在差异,未来重点应逐步转向引导和激发企业、社会等非政府主体参与。
郭细根宁越敏
关键词:政府作用区划调整合作网络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走势及其治理被引量:2
2014年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是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次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环境保护确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也是建立在大量经济投入与付出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保经济效益却是直线式地越来越差,不过,环保人本效益却无大幅度的扩增,此外,新型的海洋污染之类的事件也不容忽视。最后,针对治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程前昌
关键词:环境污染
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被引量:6
2016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城市群的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根据设定的六项界定指标,利用"五普"数据,我国目前可以界定13个城市群。在利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城市群建设中,应注意发挥各级政府在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
宁越敏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经济
区位优势与自我增强——近代上海城市崛起的再探讨
近代上海城市的崛起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不同于之前学者重视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研究,本文以区位优势——自我增强为分析框架,对近代上海城市的崛起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在港口发展的初期,区位优势起很大作用,大量资...
王列辉
关键词:区位优势自我增强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