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XJA850004)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左永平文婷周顺东范艳华更多>>
相关机构:普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民族
  • 2篇文化
  • 2篇国家认同
  • 2篇边疆
  • 1篇仪式
  • 1篇生态链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土司
  • 1篇土司制
  • 1篇土司制度
  • 1篇团结
  • 1篇区域文化
  • 1篇族群
  • 1篇佤族
  • 1篇文化认同
  • 1篇西南边疆
  • 1篇西南民族
  • 1篇民族团结
  • 1篇拉祜族

机构

  • 5篇普洱学院

作者

  • 3篇左永平
  • 1篇文婷
  • 1篇范艳华
  • 1篇周顺东

传媒

  • 5篇普洱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历史整体的推进与演变——从南诏德化碑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思考被引量:1
2014年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文婷
关键词:民族团结
仪式的革命——从佤族传统仪式的现代调适看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保护
2017年
仪式始终发挥着它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剧烈变迁中风雨飘摇,作为文化灵魂的仪式同样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为此,从佤族的传统仪式的革命性变化来分析,以仪式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处在急剧变化和重构时期,要正视纯传统文化急速"衰落"的现实,总结二十多年保护的经验,提炼创新的成果,以区域文化相对稳定性和民族多样性的角度来探索传统民族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范艳华
关键词:仪式佤族区域文化
论土司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2013年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左永平
关键词:土司制度国家认同民族族群
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研究案例被引量:2
2014年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左永平
关键词:西南边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吐谷浑与西南民族生态关系之初探
2013年
西南民族生态分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吐谷浑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吐谷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强大地方政权,但对西南地区的民族迁徙历史和文化渊源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长期对民族迁徙大通道藏彝走廊北部的控制,使氐羌族群迁徙西南地区的脚步终止,同时对云南地区民族分布格局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处在东北、西北和西南"Y"型文化带中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西南民族生态链———"茶马古道"的开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多元认同产生的历史生态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左永平周顺东
关键词:拉祜族藏彝走廊茶马古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