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 作品数:5 被引量:22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军 王全凯 赵静 李向楠 孙城涛 更多>> 相关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医药卫生 更多>>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演进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2013年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EKC),采用吉林省1981—2010年的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数据,经统计回归得到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演进关系的计量模型,进而研究分析EKC的曲线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环境污染指标EKC形状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倒U型"特征。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的EKC呈现"正U+倒U型",在2009年出现拐点;工业废气排放量EKC呈连续增长态势,无拐点;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EKC大致处于"倒U型"的左半部分,预计于2014年到达拐点;工业粉尘排放量的EKC呈对数函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存在拐点;工业SO2排放量的EKC呈"正U+倒U型",2008年出现拐点;工业废水COD排放量的EKC呈现不明显的"正U+倒U型",2009年出现拐点,吉林省总体环境污染处于不断改善的阶段。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吉林省环境污染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业比率、第三产业比率、单位GDP能耗、环境科研人数4个方面。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环境科研人员数量与素质,以保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许清涛 高标 房骄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高功率微波辐射致大鼠睾丸损伤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高功率微波(HPM)辐射对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每组18只;除对照组,实验组行200mW/cm。微波辐射6min,辐射后1d、7d和14d活杀大鼠(每次6只),冰浴下立即取睾丸,制作组织学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Johnsen评分判断睾丸损伤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照射后1d睾丸生精上皮变薄不完整,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生精小管管腔内精子减少,并出现睾丸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及间质细胞数目减少改变,此外,间质可见血管淤血、组织水肿改变;在照射后7d时,睾丸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减轻,血管仍扩张充血,且有炎细胞浸润。辐射后的14d,大鼠睾丸组织有自我修复能力,但是修复能力有限,仍有损伤性改变。结论短期高功率微波照射可引起大鼠睾丸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影响生精上皮的功能,造成生精障碍。 钟秀宏 赵丽微 杨宁江 杨淑艳 张以忠 赵东海 任旷 吕士杰 丁帅芳 魏秀梅关键词:微波 睾丸 生精上皮 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探析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 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 周晓梅关键词:私营企业劳资关系 文献传递 荧光定量PCR法比较研究健康和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菌群结构 被引量:3 2014年 为揭示奶牛阴道菌群结构与子宫内膜炎发生关系,本实验选择健康奶牛和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各5头,采集其阴道粘液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利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这两类奶牛阴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奶牛阴道内乳杆菌属(p<0.05)、芽孢杆菌属(p<0.05)和魏斯氏菌属(p<0.01)的细菌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炎奶牛,而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阴道菌群结构失衡可能是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 赵静 孙城涛 王军 刘畅 李向楠 王全凯关键词:荧光定量PCR 阴道菌群 子宫内膜炎 奶牛 山葡萄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F3′H和F3′5′H的表达 被引量:1 2015年 为阐明山葡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意义,以山葡萄双优果实为材料,应用HPLC-MS/MS技术,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F3′H和F3′5′H的表达。结果表明:转色至采收,共检测出花色苷花翠素类7种、花青素类5种、花葵素类1种。F3′H花后1周为上调表达,至转色为下调表达,转色后至采收为上调表达;F3′5′H自花后至转色为下调表达,转色后至采收为上调表达。 赵权关键词:山葡萄 花色苷 结构基因 益生乳酸菌对奶牛阴道上皮细胞粘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益生菌对奶牛阴道上皮细胞粘附能力的强弱是其发挥益生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粘附能力是益生菌筛选的重要标准之一。为筛选出可以制备微生态制剂的益生菌菌株,本实验首先通过碳氢化合物粘着法测试了魏斯氏菌(1#菌)、海氏肠球菌(3#菌)、乳酸明串珠菌(5#菌)和营养泥杆菌(9#菌)的疏水性能,随后将细菌作用于奶牛阴道上皮细胞并且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的粘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率由强到弱依次为:9#菌、5#菌、3#菌和1#菌,其中9#菌对3种溶剂的疏水率均显著高于其它3株细菌(p<0.05);单一菌株中,9#菌株的粘附性显著高于1#、3#和5#菌株(p<0.05),混合菌株1+3#的粘附能力显著高于其它混合菌株和单一菌株(p<0.05)。研究结果提示,1+3#混合菌株更适合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发。 赵静 李向楠 王军 孙城涛 杨雨江 王全凯关键词:乳酸菌 阴道上皮细胞 疏水性 粘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