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90184)

作品数:16 被引量:103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建伟高洁李琳娜付鑫张晓明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交通运输
  • 6篇公路
  • 4篇交通工程
  • 3篇碳排放
  • 3篇能源
  • 3篇能源消耗
  • 2篇低碳
  • 2篇低碳发展
  • 2篇运输业
  • 2篇级差效益
  • 2篇计算方法
  • 2篇交通经济
  • 2篇交通运输业
  • 2篇高速公路
  • 1篇等值线
  • 1篇低碳交通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区
  • 1篇信息熵
  • 1篇压力-状态-...

机构

  • 16篇长安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3篇王建伟
  • 7篇高洁
  • 4篇付鑫
  • 4篇李琳娜
  • 3篇宋庆亮
  • 3篇甘家华
  • 3篇张晓明
  • 3篇赵京
  • 3篇毛新华
  • 2篇毛韬
  • 1篇丁华
  • 1篇袁华智
  • 1篇刘小艳
  • 1篇张运洋
  • 1篇齐文
  • 1篇李娉
  • 1篇王少群
  • 1篇陈杏

传媒

  • 5篇长安大学学报...
  • 2篇生态经济
  • 1篇价值工程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交通运输系统...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4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ESDA的西北地区公路网分布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0年西北地区市域尺度的公路网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变化特征,并结合定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公路分布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公路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公路网空间差异趋势愈加明显,公路网集聚模式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集中在陕甘宁交界地带,"陕南-关中-陇东-青东"地区形成公路网"高-高"集聚类型分布的连绵区域,"低-低"集聚类型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新疆、青海地区;(2)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规模数量呈增长态势,其中"西安-兰州-西宁"地区的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已形成具备向外扩张能力的交通带;(3)自然环境状况是约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基本条件,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形成公路网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王建伟毛韬付鑫
关键词:公路网
都市区蔓延形态与综合承载力网络关系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1年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方关于都市区蔓延这一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文献等代表性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选取二战后至今世界城市进入快速扩张式增长时期作为研究时段,从概念界定、形态辨析、驱动因素、动力机制和空间测度等角度对都市区蔓延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其主要贡献和不足。在阐述综合承载力内涵及其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承载力网络的要素特征、空间分布等与都市区蔓延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结论认为:都市区蔓延形态演变与综合承载力网络尤其是基础设施承载力网络紧密相关,是探讨都市区蔓延治理、实现城市合理增长、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现有研究成果体系较为分散,缺乏完整的都市区蔓延评测体系及方法工具集。
付鑫王建伟
关键词:运输规划都市区综合承载力
中国碳排放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演变及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洁张晓明王建伟李琳娜
关键词: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预测模型被引量:5
2013年
针对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特点,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预测模型;提出依据情景假设设置转移矩阵的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对2010~2015年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十二五"末期,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煤炭和油品的比例逐渐下降,电力、天然气及新能源结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
王建伟宋庆亮高洁
关键词:马尔科夫链能源结构交通运输业
中国旅游公路概念、类型及其效应被引量:26
2013年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旅游公路是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帮助游客完成空间位移、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景观、能满足游客审美等需求的公共道路;旅游公路具有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景观性等属性特征。依据属性和建设目的,可将旅游公路划分为科技型、高速型、生态景观型和文化型4大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公路的旅游效应主要表现为时空缩减、旅游叠加、经济助推和文化宣传等方面;为切实推进旅游公路的发展建设,提出在未来发展中应成立相关机构、构建层级旅游公路体系和内容、加快旅游公路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
丁华陈杏张运洋
关键词:旅游公路旅游效应
基于GIS方法的公路客运枢纽选址分析
2013年
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科学选址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基于GIS分析方法,在考虑选址规划区域内存在地理阻断和路网运输服务水平的情况下,对一般的连续型选址模型进行修正,得到非连续型的阻抗函数,并通过成本费用最小化模拟分析客运枢纽的最优选址.
张晓明王少群付鑫毛韬
关键词:GISDIJKSTRA算法
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划分被引量:15
2012年
在国家碳排放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划分进行研究,提出公平性、可行性、效率性及优先性4大原则。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构建碳减排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碳排放水平3大影响因子,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货物周转量以及货运总量等10项指标,以2009年30个区域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及系统聚类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按照碳减排潜能划分为优化、重点、积极及限制碳减排4类区域;碳减排潜能呈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碳减排潜能最大,是碳减排的关键区域。
王建伟李娉高洁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碳排放
基于Richards-BP神经网络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组合预测模型被引量:4
2013年
为提高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预测精度,根据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时间曲线具有的非线性饱和增长及随机性波动特点,建立基于Richards模型和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以1985~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和检验,并将Richards-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预测结果与单项Logistic模型、GM(1,1)模型、Richards模型、BP神经网络及Logistic-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GM(1,1)-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进行了误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组合模型的预测误差明显小于单一模型的预测误差,通过BP神经网络对单一预测模型进行误差修正可显著提高交通运输碳排放量预测精度;Richards-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及标准差值分别达到118.439×104 t、0.254%及136.915×104 t,比Lo-gistic-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及GM(1,1)-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精度提高了近5倍;以Richards模型的拟合误差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效果要优于其他模型,Richards-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高洁王建伟李琳娜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组合预测BP神经网络
基于信息熵的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引入信息熵理论,计算1996年~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及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和转换方向系数,研究了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信息熵在1.3~1.46之间呈现出略微的W型波动规律;均衡度维持在0.7左右,偏大且稳定;天然气的转换方向系数持续高于其他能源。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发生突变,而是在稳定中缓慢变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系统能源使用多元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天然气消耗的增加引起的。
王建伟李琳娜高洁
关键词:信息熵交通运输能源消耗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构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交通低碳建设进行评价的基础。本文在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概念以及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对所涉及要素进行分析,建立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齐文宋庆亮李琳娜
关键词: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DPSIR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