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6B0114)
- 作品数:18 被引量:305H指数:12
- 相关作者:庄平章龙珍冯广朋张涛黄晓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西伯利亚鲟不同性别与卵巢发育时期血液性类固醇激素的差异与判别分析被引量:20
- 2008年
- 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了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aerii)不同性别和卵巢发育时期血浆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利用活组织取样的方法,根据性别和卵子颜色及大小将实验鱼分为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血浆T含量雄鱼高于雌鱼(P<0.01),且雄鱼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E2含量除与雌鱼Ⅳ期有极显著性差异外(P<0.01),与雌鱼Ⅲ期和Ⅴ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鱼表现为T含量和T/E2比值高,而E2含量低。雌鱼随卵巢的发育T和E2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Ⅳ期组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Ⅲ期和Ⅴ期,且差异极显著(P<0.01)。根据血浆中T和E2的含量建立了西伯利亚鲟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的4个判别函数:YM=-11.322+0.043T+0.153E2,YⅢ=-1.390+0.000T+0.061E2,YⅣ=-18.074+0.032T+3.305E2,YⅤ=-2.316+0.785T+0.008E2,经检验总体判别准确率为95%,其中对性别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对雌鱼卵巢发育时期的判别准确率为93%。
- 张涛章龙珍赵峰庄平王斌冯广朋黄晓荣
- 关键词:性别判别卵巢发育睾酮
- 急性盐度胁迫对施氏鲟的皮质醇、代谢反应及渗透调节的影响被引量:57
- 2007年
-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 童燕陈立侨庄平章龙珍彭士明宋超李二超
- 关键词:施氏鲟盐度胁迫皮质醇代谢渗透压
- 基于血液生化指标判别分析西伯利亚鲟性别及卵巢发育时期被引量:28
- 2007年
- 利用微创手术检查的方法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性别和卵巢发育期进行鉴别,根据性别和卵巢发育期将西伯利亚鲟分为性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对4个组的22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雄鱼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随着雌鱼卵巢的发育,血浆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离子(Ca2+)和无机磷(P)水平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糖(GLU)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而血液淀粉酶(AMY)和球蛋白(GLB)水平则是在Ⅴ期出现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筛选,得到CHOL、ALT、GLB和甘油三酯(TRIG)4个参数作为判别雌雄的指标参数,并建立了2个性别判别函数;得到AMY、Ca2+、肌酐(CREA)和GLU4个参数,并建立了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函数。雌雄判别准确率为84%,对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准确率为100%。
- 张涛章龙珍赵峰庄平王斌冯广朋黄晓荣
- 关键词:性别判别卵巢发育血液生化指标
- 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稚鱼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7年
- 聂芬石小涛李大鹏庄平
- 关键词:拥挤胁迫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溶菌酶补体
- 盐度驯化对史氏鲟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67
- 2006年
-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ATP酶趋于平稳。
- 赵峰庄平章龙珍黄晓荣田宏杰张涛冯广朋
- 关键词:史氏鲟盐度驯化渗透压调节
- 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浓度的变化被引量:14
- 2007年
-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 冯广朋庄平赵峰章龙珍张涛黄晓荣
- 关键词:史氏鲟激素海水驯养
- 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泌氯细胞结构的变化被引量:39
- 2006年
-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管,但网管欠发达,囊管分布面积小,细胞表面有顶隐窝。表现为典型的淡水型泌氯细胞(freshwater-type chloride cells)特征。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鳃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变化均不明显,仅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幼鱼在盐度25海水中驯化65d,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胞质中网管颇为发达,囊管丰富,顶隐窝扩大,表面有微绒毛,表现为α-型(-αsubtype)泌氯细胞特征。泌氯细胞具有分泌体内过多Na+、Cl-以及调节体液渗透平衡的功能,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幼鱼所处的高渗环境相适应。
- 侯俊利陈立侨庄平章龙珍田宏杰王伟闫文罡
- 关键词:施氏鲟超微结构盐度渗透压调节
-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被引量:5
- 2006年
- 测定了5个年龄组人工养殖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其中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WBC、HCT5年龄组与1~4龄各年龄组间有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HGB、MCH、MCHC相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血红细胞体积(MCV)、血栓细胞(PLT)、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等1~4龄变化不大,仅在5龄MCV、PLT有较显著的上升,而HDW有显著的下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保持相对稳定,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平均血栓细胞体积(MPV)变化不显著,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值变化中,白细胞中各类细胞比例依次为淋巴细胞(Lym)>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随着年龄的增长,Lym的含量逐渐下降,而Baso、Neut和Mon均呈上升趋势。
- 章龙珍庄平张涛李大鹏张征黄晓荣冯广朋
- 关键词:史氏鲟血红蛋白白细胞
-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生化指标被引量:20
- 2007年
- 测定了1-5龄5个年龄组的人工养殖史氏鲟血液的总蛋白、血脂、血糖、血清酶和无机离子等共22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龄史氏鲟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5龄史氏鲟GLB最高,且与1-4龄组有显著性差异。1-4龄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间无差异,5龄组A/G值显著降低,并与1-4龄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逐渐升高,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5),5龄HDL-C与1-4龄有显著性差异。所有年龄组中甘油三脂(TRIG)无显著性差异。1-4龄组血糖(G)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G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BUN)与年龄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0.3627),但相关性不显著(P=0.0815>0.05)。CREA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R=0.4154,P=0.0389)。1-4龄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性差异,5龄最高。1-4龄组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显著升高,与1-4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年龄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Y)无显著性差异。1龄组钠离子(Na+)最低,并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2-5龄组中的Na+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中钾(K+)、氯(Cl-)、镁(Mg2+)无显著性差异。
- 章龙珍庄平张涛李大鹏张征黄晓荣冯广朋
- 关键词:史氏鲟血清酶无机离子
- 盐度驯化下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被引量:12
- 2006年
- 测定了5个不同盐度梯度(0、10、20、25、28)下分别饲养14d和21d的史氏鲟血液生理学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饲养时间下,红细胞总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栓细胞总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GB)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无显著变化,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数(LYM)、单核细胞数(MON)、嗜酸性粒细胞数(EOS)、中性粒细胞含量(NEUT)、嗜碱性粒细胞含量(BASO)随盐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在相同的盐度条件下,红细胞总数(RBC)、血栓细胞总数(PLT)、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嗜碱性粒细胞含量(BASO)随养殖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其它血液指标随饲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值显示,在不同的盐度条件下,白细胞中各类细胞比例依次为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嗜中性粒细胞(Neut)>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酸性粒细胞(Eos)。通过盐度驯化后血液生理学分析,史氏鲟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经过驯化可以在28的盐水中生存。
- 黄晓荣章龙珍庄平张涛赵峰冯广朋
- 关键词:血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史氏鲟盐度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