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372)

作品数:14 被引量:214H指数:7
相关作者:熊友才李朴芳熊俊兰赵鸿孔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小麦
  • 3篇株型
  • 3篇脱落酸
  • 3篇旱地
  • 3篇干旱
  • 2篇信号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分
  • 2篇农业
  • 2篇胁迫
  • 2篇理想株型
  • 2篇旱地小麦
  • 2篇EAM
  • 1篇蛋白
  • 1篇对植
  • 1篇多胺
  • 1篇信号转导
  • 1篇学者
  • 1篇燕麦

机构

  • 16篇兰州大学
  • 4篇石河子大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西澳大学
  • 2篇甘肃省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15篇熊友才
  • 8篇李朴芳
  • 6篇熊俊兰
  • 5篇赵鸿
  • 5篇孔海燕
  • 4篇王绍明
  • 4篇莫非
  • 4篇程正国
  • 3篇李冀南
  • 3篇周宏
  • 3篇李凤民
  • 3篇白雪
  • 2篇张小丰
  • 2篇赵旭喆
  • 2篇强生才
  • 2篇王建永
  • 2篇张恒嘉
  • 2篇祝英
  • 2篇吕广超
  • 2篇谭瑞玥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9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综述被引量:3
2011年
自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以来,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综述了2010年7月19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EAM)国际会议28场特邀专家报告,围绕"气候变化与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主题,分别从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植物与土壤关系和生态系统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干旱与半干旱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该会议将来的举办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建议。
李朴芳赵旭喆程正国Kadambot H. M SiddiqueNeil C Turner李凤民Guijun Yan熊友才
关键词:生态系统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第二届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综述被引量:3
2011年
全球气候变暖对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方案须从个体到全球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并协同考虑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作机制。综述了2010年7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的18场青年学者报告,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水分生态学、植物营养与土壤生态学、草畜耦合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等5个分支,报告内容从个体尺度到全球尺度、从自然层面到社会层面均有涉及。将会议主题放入Reynolds等人提出的旱地系统发展范式(DDP)、Jianguo Liu等人提出的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理论(CHANS)和Thorvald Sφrensen提出的生态区概念(ecotope)及脆弱生态系统差别分层管理理论(SFDM)的视角中开展系统地讨论。总结过去20a在干旱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融合国际前沿进展,提出在年降水量为300-550 mm的地区如何实施"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和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植被覆盖率"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该模式映射了未来几十年高效应对全球变化给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带来的挑战。
赵旭喆李朴芳Kadambot H.M SiddiqueNeil C Turner李凤民莫非熊友才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态系统青年学者论坛
西北旱寒区地理、地形因素与降雨量及平均温度的相关性--以甘肃省为例被引量:19
2011年
地理、地形因素是影响西北旱寒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生态保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甘肃为例,在遥感和G IS技术支持下,选取该地区122个气象站点的1980、1990、2000年3个年份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作为数据源,分析了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与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量与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地理、地形因子相关性较大,与坡度和坡向无显著性相关;降雨量和纬度之间存在普遍的显著性负相关,平均偏相关系数在0.5以上。另外,月平均气温与经度、海拔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与海拔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但与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不显著。更进一步,分析了3个年度各月的月平均气温与纬度之间的关系,虽然气温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随着年份的变化,温度与纬度具有显著性相关的月份数在减少,并且在存在相关性的月份中,气温同纬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在逐年减小,纬度对温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正逐渐变弱。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范围正向东南扩展的结论,并为全球变化下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潜力。
杨森孙国钧何文莹赵鸿李凤民熊友才
关键词:降雨量平均气温纬度
不同倍体小麦株型特征评鉴及表型进化研究
自1968年Donald提出“理想株型(ideotype)”理论以来,通过改变小麦的株型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日益成为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育种和进化论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理想株型育种理论(ideotype-oriented bre...
刘英霞
关键词:小麦进化表型可塑性生物量分配
文献传递
山黧豆毒素β-ODAP的生态学功能及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山黧豆是一种具有广谱抗逆性且营养丰富的豆科作物,但其含有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氨酸(β-N-oxalyl-L-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β-ODAP)神经毒素,人畜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神经性中毒,因此限制了山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本文综述了干旱胁迫下山黧豆毒素β-ODAP对植株渗透调节和生长调节的影响,以及β-ODAP的分析方法、毒理机理和实用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低毒和无毒品种选育策略进行了总结.干旱胁迫下,山黧豆合成大量毒素β-ODAP,其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强而逐渐升高.β-ODAP可为植株生长和种子发育提供氮源,并积极参与清除活性氧过程,作为小分子可溶性氨基酸参与渗透调节,作为锌离子转运体参与根瘤发育.而含硫氨基酸(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升高可使山黧豆毒性显著降低.近年来,在山黧豆种质资源收集、杂交育种,以及通过组织培养和基因操作等技术进行低毒或无毒山黧豆品种选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β-ODAP可通过破坏细胞内Ca2+稳态和作为谷氨酸类似物引发兴奋性中毒,但在止血和抗肿瘤等方面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熊俊兰白雪Asfa BATOOL孔海燕谭瑞玥王亚馥李志孝熊友才
关键词:山黧豆神经毒素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对植物水分关系的影响及机理被引量:32
2015年
自1885年Frank首次提到菌根(mykorhiza)概念以来,大量的试验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干旱耐受能力,在干旱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多集中在对宿主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面,然而菌根共生对宿主植物水分吸收和信号产生、传递的影响研究少而分散,缺少系统总结。综述了最近四十多年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体对宿主植物干旱适应性影响研究进展,讨论了菌根共生对植物根冠通讯的影响及机理。干旱胁迫下AMF与植物共生,通过影响宿主植物一系列生理生态过程,提高宿主植物横向根压和纵向蒸腾拉力。经典的Ohm吸水模型是该方向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模型揭示了菌根共生的根外菌丝具有不同于根细胞的细胞结构和水分运输性能,这为宿主植物提供一种特殊的快速吸水方式,可提高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能力。研究表明,AMF会影响宿主植物根冠通讯过程,如诱发信号级联反应,诱导根系尽早感知水分胁迫并产生非水力根源信号,提高宿主对干旱的耐受性。讨论了AMF在根冠通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展望了AMF在干旱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祝英熊俊兰吕广超Asfa Batool王兆滨李朴芳熊友才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水分运输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与生长冗余被引量:21
2015年
自1968年Donald提出作物理想株型(ideotype)以来,众多学者在如何减少生长冗余、塑造理想株型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旱地小麦育种策略和栽培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该方面的进展有限,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理想株型和生长冗余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综述了近年来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以过去20年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观测数据为主进行了集成分析,将产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株高等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勾画了旱地小麦在根系、茎秆和分蘖等器官中生长冗余的演变趋势,对生长冗余产生的生态学机制展开了分析,并对理想株型与生长冗余的互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已有的研究进展表明,旱地小麦理想株型演变是一个不断消减生长冗余,但又无法完全消除冗余的复杂过程,一定程度的冗余存在是理想株型发生的物质基础。旱地小麦理想株型育种必须以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关系为基础,通过减少个体间的竞争强度和个体大小不整齐性,促进物质和能量更多地向籽粒迁移,最终提高种群产量。综上所述,旱地小麦理想株型选择需建立在生长冗余理论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耦合分析与选择权衡。
王建永李朴芳程正国Asfa Batool吕广超祝英熊友才
关键词: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生长冗余互作关系
微集雨模式与降雨变律对燕麦大田水生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9
2011年
以春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试材,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农业气象站进行大田试验。两个生育期的降雨总量基本一致,其中2009年生长季的降雨变律特征与多年观察值相似,而2010年则表现为"前半期降雨多、后半期降雨少"的变律特征。微集雨技术共含8个不同处理,包括①平地不种植(裸地)、②平地种植和③6个垄沟和覆膜处理组(3种垄沟宽度比(2∶1、1∶1和2∶3)×2种覆膜方式(垄上覆膜和不覆膜)),测定了各处理组土壤剖面贮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垄上覆膜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同时提高了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并促进了生育后期土壤贮水量的迅速回升。就不同垄沟比来说,各参数值在垄沟比为1∶1的处理组中最高。此外,就两种降雨变律年型而言,"降雨量前倾"的2010年燕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2009年(P<0.05),且显著提高了0—130 cm剖面土壤贮水量。
强生才张恒嘉莫非赵鸿周宏熊友才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燕麦
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关键问题被引量:40
2011年
总结了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主要进展,针对该领域国内外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植物物候研究的重心从以前的野外观测和初步统计分析逐步过渡到以揭示物候周期的调控机制和环境效应为主,研究手段从植物物候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表象描述转移到多尺度、多要素耦合关系的综合分析。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物候研究从植物个体及居群适应性研究转向植物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气候演变、农业生产乃至人类健康等方面影响的系统评估。并且在该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不同温度带大气温度与光周期对植物物候期贡献力问题、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非线性响应特征、群落水平上植物物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物候研究的重要性等。对我国植物物候研究现状和管理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莫非赵鸿王建永强生才周宏王绍明熊友才
关键词:全球变化植物物候
干旱胁迫下植物根源化学信号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1年
土壤干旱胁迫诱导植物根系产生根源化学信号,经运输系统长距离传输到地上部分,降低气孔导度,抑制蒸腾作用,从而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根源化学信号包括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生长素、木质部pH值和钙离子(Ca2+)等,其中以ABA为主的植物根源信号通路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总结了几种主要的化学根源信号物质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和调节机制,重点对这些信号参与气孔行为、差别基因表达和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由于干旱条件下植物根源信号反应涉及到从分子到群体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各种信号的生理效应呈现交互作用、耦合发生的特点,今后的热点领域将集中在研究交互网络中合成的的关键物质和揭示这些物质在分子及生理水平上的作用机理上。根源化学信号研究正朝向"以分子和生理研究为基础、不同尺度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的方向发展。
李冀南李朴芳孔海燕熊俊兰王绍明熊友才
关键词:干旱胁迫钙离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