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CDB08801)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邵剑波郑楠楠方磊陈亮闫学强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武汉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系膜
  • 2篇儿童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MSCT表现
  • 2篇肠系膜
  • 2篇肠系膜上动脉
  • 1篇蒂扭转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原发性
  • 1篇外伤性
  • 1篇小肠
  • 1篇小肠疾病
  • 1篇小儿
  • 1篇卵巢
  • 1篇卵巢蒂扭转

机构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市儿童医...
  • 2篇武汉市妇女儿...

作者

  • 4篇郑楠楠
  • 4篇邵剑波
  • 3篇方磊
  • 2篇胡道予
  • 2篇闫学强
  • 2篇陈亮
  • 1篇姚兴凤
  • 1篇姚红莉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儿非外伤性睾丸急症MSCT表现(附17例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非外伤性睾丸急症的MS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行MSCT检查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儿非外伤性睾丸急症病例资料。结果急性睾丸和(或)附睾炎13例,表现为睾丸体积肿大,密度可不均,鞘膜积液明显;增强后睾丸及鞘膜较明显不均匀强化;患侧精索增粗,强化较健侧明显。睾丸扭转4例,表现为睾丸肿大,密度不均,内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增强后睾丸轻度不均匀强化;精索增粗,强化程度不及健侧精索。结论小儿非外伤性睾丸急症影像特征随病变发展有多种表现,MSCT能从形态上全面、直观、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细节及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合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小儿非外伤性睾丸急症中具有重要价值。
方磊邵剑波郑楠楠
关键词:儿童
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的MSCT表现(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的MSCT表现,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患者的MSCT表现。年龄2岁1个月~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等,腹痛时间6小时~7天,临床疑急性阑尾炎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5例患者均为右侧卵巢蒂扭转,MSCT主要表现为子宫右侧软组织肿块影,呈椭圆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包膜下可见大小一致的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卵巢呈轻度-中度强化,包膜强化,包膜下圆形低密度影无强化。结论: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可用于儿童急腹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邵剑波郑楠楠姚兴凤姚红莉
关键词:卵巢蒂扭转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儿童
肠系膜上动脉MSCTA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MSCTA对小肠疾病的定位诊断价值;并观察肠系膜血管的改变对部分小肠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腹痛、腹泻、呕吐、黑便等临床症状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患者362例。采用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原始图像0.625mm重组传入ADW4.3工作站。利用动脉期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得到肠系膜上动脉MSCTA图像,比较MSCT薄层轴位图像与结合MSCTA图像定位诊断空、回肠疾病的正确率。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确诊空、回肠疾病者101例,其中肿瘤29例,炎性病变25例,小肠憩室12例,动静脉畸形5例,肠扭转7例,小肠内疝3例,肠石性小肠梗阻6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肠套叠4例,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腹股沟斜疝1例。MSCT薄层轴位图像诊断正确64例,结合MSCTA图像诊断正确94例。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薄层轴位图像结合MSCTA,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正确率,并能与腹腔、盆腔其他部位病变相鉴别,有助于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郑楠楠胡道予邵剑波闫学强方磊陈亮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小肠疾病
正常肠系膜上动脉的MSCTA表现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肠系膜上动脉(SMA)的MSCTA表现。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全腹MSCT双期增强扫描、且SMA及其分布区域未见明显异常者266例。在动脉期图像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重组出SMA的二维、三维图象,观察其起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走行,并测量统计以下数据:SMA起始位置;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示率;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空、回肠动脉显示数目;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后缘与腹主动脉前缘间的距离。结果:SMA走行及分布正常者259例,正常变异7例。241例(241/259,93.1%)SMA起源于L1椎体水平;SMA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1°±14.0°;中结肠动脉显示率31.7%(82/259),右结肠动脉显示率52.5%(136/25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直接起自SMA主干68.4%(177/259);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平均值为77.7°±28.7°;空肠动脉显示3~8支、回肠动脉1~6支;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6.2±7.2)和(17.5±7.4)mm。结论:MSCTA可直观显示SMA走行、分布及其与腹主动脉间夹角。
郑楠楠胡道予邵剑波闫学强方磊陈亮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肠系膜上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