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50004)

作品数:12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秦红增王越平陈劲波韦福安韦艳丹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越边境
  • 5篇文化
  • 5篇边境
  • 2篇散工
  • 2篇民族
  • 2篇民族文化
  • 2篇跨国
  • 2篇跨国流动
  • 2篇个案
  • 1篇养生
  • 1篇养生食品
  • 1篇庸人
  • 1篇游商
  • 1篇支持网络
  • 1篇社会支持网
  • 1篇社会支持网络
  • 1篇生食
  • 1篇生态智慧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机构

  • 7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广西经济管理...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中共梧州市委

作者

  • 5篇秦红增
  • 3篇王越平
  • 2篇陈劲波
  • 1篇宋秀波
  • 1篇韦福安
  • 1篇毛淑章
  • 1篇韦艳丹
  • 1篇刘建民
  • 1篇黄世杰
  • 1篇饶睿颖
  • 1篇郭帅旗

传媒

  • 5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思想战线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科学与社会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藏粮于山到养生食品:中越边境水口桄榔粉的生态智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在人类长期的演进中,每一个族群为了本族群生存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根据自己的处境不断调适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效且适时地规避了风险。尤其是一些处在边境地地带的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应对粮食短缺而采食代粮木本食物,显现出了较高的生态智慧。研究以广西中越边境水口桄榔粉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既不打扰自然环境的生存状态做到藏粮于山,满足人们的营养供给,又能带动并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
赵乃蓉秦红增黄世杰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态智慧
泰北泰庸人与中国西双版纳傣泐人历史关系研究
2012年
泰北主体民族泰庸人和中国西双版纳主体民族傣泐人属同一族属,由于分化时间较晚,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相互之间有协作,也有冲突。但协作大于冲突。14世纪末泰庸文化圈的形成,对傣泐人影响深远,进一步增强了泰庸人与傣泐人之间的相似性。了解两地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人们对两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增进中泰双方共识,加强两个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饶睿颖
越南侬族灵魂观念与取名制度研究
2014年
越南峒娄侬族的生活中有三种姓名。第一种是在婴儿时期获得的名字,取名时较为随意;第二种是在进入儿童期后获得的名字,必须遵循家族的字牌;第三种是在成年结婚时获得的名字,夫妇采用相同的名字。三种不同的名字也有着不同的禁忌与限制。第一种和第二种名字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地使用,而第三种名字则是在家族祭祀时或者个体死亡后面对祖先时使用。三种不同名字的制度安排体现了越南峒娄侬族的灵魂观念、历史记忆与自我建构。在对取名制度的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中,峒娄侬族实现了地方社会的再生产。
王越平
关键词:灵魂观念
文化相融与合作共享——基于中国广西D市越南籍散工的讨论被引量:17
2013年
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已是必然、普遍的社会事实。相应,成果共享既是目标,更是合作良性与持续发展基础。研究通过对中国广西D市越南籍散工的实证描述,认为除经济博弈因素外,基于中越两国边民长期交往而形成的文化相融是越南籍散工大量进入中国口岸务工的根本原因。这也表明,文化相融及其随之而来的理解、宽容与沟通乃是区域合作成果共享的根本。
秦红增陈劲波韦艳丹
关键词:跨国流动合作共享
中越边境越南籍散工社会支持网络的讨论——以广西C市越南籍家具工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从中越边境的跨国劳务流动切入视角,基于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对位于中越边境前沿的广西C市某家具工厂的越南籍家具工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跨国和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的时空剖析,逐步得出越南籍散工的形成起因于"空间的劳动分工",从而为中国进行区域合作以及成为海洋国家走进文化南海提供借鉴。
陈劲波郭帅旗
关键词:中越边境社会支持网络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与创新——从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谈起被引量:22
2012年
借助于"天琴文化"个案,结合民族志表达,从全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的整合视角,可探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涵化、濡化等问题。创新以建构独立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体系,乃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永续的根本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持有开放、坚守两个法宝。惟其如此,民族文化才可自觉繁衍、生生不息。
秦红增
关键词:民族文化
越南砍蔗女工的跨国流动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越南砍蔗女工通过民间中介或亲戚、熟人介绍跨界进入桂西南从事季节性的砍蔗工作,劳动报酬低于本地劳工,她们在与蔗农们的共同生活、劳动和交往互动中强化了文化认同。越南砍蔗女工的跨国流动,经济需求互补是外因,族群文化认同带来的安全感是内因。认为跨界民族基于文化纽带的民间开放共赢策略是中国—东盟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韦福安
关键词:跨国流动
文化权力视角下的中越边境旅游商品变迁——以广西东兴红木制品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边境旅游商品是文化互动的典型代表。首先,边境旅游商品受主流市场消费影响。作为稀缺资源交换的贸易本质,边境旅游商品不是内生性资源,而是迎合市场需要的外部资源引入。其次,边境旅游商品带有区别于主流市场的本地性文化特征。随着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发展,广西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已构成多元化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旅游商品不仅作为旅游的内生性属性,还延伸为边境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目标。东兴作为边境贸易旅游城市,其红木制品经过了从旅游小商品到高档家具、从小集市销售到超级商场销售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阶层文化、文化互动、符号消费及其以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为核心的文化权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刘建民
关键词:文化权力中越边境旅游商品
民族文化的地方传播与区域空间——基于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的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全球化与地方性是同步的。研究立足文化整体观视角,通过中越边境龙州布傣天琴文化的地方传播及其区域文化空间的形成个案,剖析了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与认同现象,并就区域文化整体观理论做了进一步探讨。
秦红增宋秀波
资源整合与情感理性——滇越边境河口县城跨国婚姻的个案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滇越边境地区河口瑶族自治县县城中的跨国婚姻现象,不仅是对以往基于同源民族的村寨中的跨国婚姻形式的空间上的外延,更是基于资源整合与情感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婚姻形式。河口县城的跨国婚姻夫妇中男性多为外籍户口,从事边境贸易,娶懂得越南语的越南新娘,不仅实现了新家庭的组建,也是拓展边境贸易事业的理性选择。越南语在跨境贸易的需求中转换为一种优势因素。来河口经商的外地男子与远嫁中国的越南新娘同为该地区的边缘群体,存在着情感上的共鸣性,这为跨国婚姻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边境地区的外地男子和越南新娘实现跨国联姻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与情感选择的社会整合与个人适应机制。
王越平陈民炎
关键词:跨国婚姻资源整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