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08ZX10004-015)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纯杰王芃王恒李莉莉李军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M
  • 2篇蛋白
  • 2篇登革病毒
  • 2篇多表位
  • 2篇疫苗
  • 2篇疟疾
  • 2篇疟疾疫苗
  • 2篇免疫
  • 2篇表位
  • 2篇纯化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酪氨酸...
  • 1篇登革病毒感染
  • 1篇电离
  • 1篇毒力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机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北京生物制品...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4篇刘纯杰
  • 3篇王芃
  • 3篇王健
  • 3篇陈祥鹏
  • 3篇张振龙
  • 3篇李军
  • 3篇李莉莉
  • 3篇王恒
  • 2篇王艳春
  • 2篇孙成金
  • 2篇魏莎莉
  • 2篇陶好霞
  • 2篇蔺亚辉
  • 2篇张丽
  • 1篇封小燕
  • 1篇李少伟
  • 1篇李平超
  • 1篇田疆
  • 1篇张全福
  • 1篇张硕

传媒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遗传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佐剂对随机组合多表位恶性疟疾疫苗M. RCAg-1的免疫原性及体外抑虫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研究弗氏佐剂及3种人用佐剂[Al(OH)3、Montanide ISA720、Montanide ISA51]对重组多表位蛋白M.RCAg-1(malaria random constructed antigen-1)在BALB/c小鼠及新西兰大白兔体内产生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弗氏佐剂、Al( OH)3佐剂、Montanide ISA720以及MontanideISA51佐剂分别与M.RCAg-1蛋白进行配伍,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及新西兰白兔;采用ELISA法检测M.RCAg-1蛋白及其所组成各个表位特异的血清IgG含量;间接荧光免疫试验分析不同配伍组免疫血清对天然疟原虫抗原的识别;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特异性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另借助生物传感器评价抗原与不同佐剂配伍组血清的亲和力,并用体外生长抑制试验(GIA)对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佐剂可诱发不同水平的抗体滴度,Montanide ISA51佐剂配伍组的效果与弗氏佐剂组最为接近,并可使蛋白包含的11个表位肽能都较好诱发出特异性抗体,可有效激发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而且Montanide ISA51佐剂组免疫产生的抗体和M.RCAg-1蛋白质的亲和力高于其他两种佐剂;而Montanide ISA720佐剂和Al(OH)3佐剂免疫组不能诱发小鼠产生显著的IFN-γ反应(P>0.05).Montanide ISA51配伍蛋白质免疫产生的IgG在浓度为2mg/ml时对3D7和Dd2的抑制率分别为60%和100%,Al(OH)3佐剂组免疫兔血清IgG体外抑虫率较低(10%左右),而Montanide ISA720佐剂免疫组血清不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生长.结论 通过比较3种人用佐剂和弗氏佐剂对BALB/c小鼠和新西兰兔的免疫辅助效能显示,Montanide ISA51佐剂能很好的辅助M.RCAg-1蛋白疫苗诱发动物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可做为疫苗的候选佐剂之一.
王健蔺亚辉孙成金李莉莉陈祥鹏李军王恒张振龙
关键词:佐剂疟疾疫苗
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的rs2301756位点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检测此多态性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采用MALDI-TOF-MS对中国汉族的247例胃癌、212例非癌患者以及160例脐带血的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rs2301756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该位点的20例样本进行分型,以验证MALDI-TOF-MS技术的准确性。应用组织涂片镜检、幽门螺杆菌(H.pylori)培养、快速尿素酶、ELISA和胶体金法等5种方法来检测受试者的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20例样本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rs2301756位点MALDI-TOF-MS技术分型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相符,两种方法的基因型分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胃癌组和非癌对照组H.pylori(+)者分别为182例(73.68%)和160(75.47%)。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和非癌对照组PTPN11基因在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遗传平衡状态。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带有A等位基因的个体不能影响胃癌的发生风险。根据年龄、性别、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易感性进行的分层分析发现,PTPN11基因该位点SNP与年龄、性别和H.pylori感染状态无关。结论中国汉族人群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rs2301756位点SNP与胃癌发病风险无关。
张丽王芃梁浩温静蒋剑明张兆山魏莎莉刘纯杰
关键词: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胃肿瘤单核苷酸光谱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戊型肝炎病毒新潜在中和性表位的发现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衣壳蛋白是否存在除主要免疫优势中和表位aa459~606以外的其他中和表位。方法通过对几株单克隆抗体及其表位的性质进行分析,对比位于主要免疫优势表位区aa459—606和位于该表位N端序列aa394~458区域的数个表位的中和活性。结果发现位于aa423~437的表位对应的单抗具有潜在中和活性,不同于已知的HEV中和性表位(aa459~606),该表位是一个线性非免疫优势表位。结论HEV ORF2 aa423~437为新的潜在的线性非免疫优势中和表位,该发现丰富了对HEV衣壳结构的认识,为HEV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针对靶点。
郑子峥唐明苗季赵敏黄慧李婧娴俞海李少伟张军夏宁邵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衣壳
登革病毒感染对T细胞和NK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本文探讨登革病毒体外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对T细胞和NK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效应。【方法】用登革2型病毒(DEN-2)感染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登革2型病毒后T细胞和NK细胞的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DEN-2感染18 h后,T细胞明显表达CD69、IFN-γ、TNF-α和perforin,NK细胞表达CD69、IFN-γ和perforin;随着感染复数(MOI)增加,表达perforin和IFN-γ的T细胞数及表达perforin的NK细胞数上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表达perforin和IL-4的T细胞数及表达perforin的NK细胞数逐渐上升,而表达IFN-γ的T细胞数及表达IFN-γ的NK细胞数逐渐下降;表达perforin的T细胞亚型主要为CD8+T细胞。【结论】发现登革病毒在体外能够诱导T细胞表达CD69、IFN-γ、TNF-α、perforin和IL-4,及NK细胞表达CD69、IFN-γ和perforin,提示T细胞、NK细胞可能在抗登革病毒感染或免疫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庞贤武田疆曾谷城刘岩方丹云晏辉钧江丽芳
关键词:登革病毒细胞因子T细胞
登革病毒1~4型E蛋白结构域Ⅲ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
2010年
目的 了解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1~4型融合的E蛋白结构域Ⅲ直接抑制登革病毒感染及其抗体的中和作用.方法 通过连接肽将1~4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串联的基因产物插入PET30a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后,应用Western Blot及间接ELISA验证表达产物.将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免疫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多抗血清的活性.将融合蛋白及多抗血清分别进行阻断实验和中和实验,对抗原及抗体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串联的登革病毒1~4型E蛋白结构域Ⅲ融合蛋白,并得到兔抗免疫血清,分别对融合蛋白及兔抗免疫血清进行验证.融合蛋白能够阻断1~4型DV感染,兔抗免疫血清能中和1~4型DV,但中和抗体效价不同.结论 串联表达的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可抑制登革病毒感染,串联rEⅢ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产生的针对DV1~4型包膜蛋白结构域Ⅲ区的抗体对登革病毒具有中和作用.
牛国宇陆鹏张硕张全福李川梁米芳徐方李德新
关键词:登革病毒病毒包膜蛋白质类
炭疽芽胞杆菌BslA_((260-652))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黏附功能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克隆表达炭疽芽胞杆菌BlsA的功能区片段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以炭疽芽胞杆菌A16R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bslA(260-652)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将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经超声破碎后,对可溶表达部分用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以纯化后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该蛋白的多抗,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细菌黏附实验研究目标蛋白及其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结果】BslA(260-652)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纯度约为87.4%。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抗血清ELISA效价可达1∶20000。将BslA(260-652)蛋白与Hela细胞共孵育后,能够直接和Hela的细胞膜结合。细菌黏附实验表明BslA(260-652)蛋白及其相应的多抗血清都能够显著地抑制炭疽芽胞杆菌A16R对Hela细胞的黏附。【结论】大肠杆菌表达得到的炭疽芽胞杆菌BslA(260-652)蛋白具有与天然蛋白相似的生物活性,为深入研究BslA蛋白在炭疽芽胞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马坤王艳春陶好霞董杰曹诚张部昌刘纯杰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
利用间接ELISA定量分析伤寒沙门菌表面呈现表达的流感病毒抗原
2011年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伤寒沙门菌表面呈现表达的流感病毒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ELISA板以2.5%的戊二醛溶液预处理,将呈现表达M2e等流感病毒抗原表位的伤寒沙门菌的全细胞抗原在ELISA板上进行干燥包被,通过间接ELISA确立全菌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分别采用化学合成多肽M2e和GST-M2e融合蛋白干燥包被ELISA板,绘制标准曲线,对沙门菌表面呈现表达的抗原进行定量分析;对多肽和融合蛋白干燥包被进行比较,同时确立用于定量表面展示量的回归方程。结果:用多肽包被测定的呈现表达的M2e分子数为9.8×104,以GST-M2e包被测定的呈现表达的M2e分子数为1.3×105。结论:利用全菌干燥包被ELISA板可以对伤寒沙门菌表面呈现表达的抗原进行很好的定量分析。
李平超王艳春陶好霞封小燕王芃袁盛凌夏焕章刘纯杰
关键词:流感病毒抗原伤寒沙门菌
随机组合多表位恶性疟疾疫苗M.RCAg-1蛋白的纯化及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纯化随机组合多表位恶性疟疾疫苗M.RCAg-1蛋白,并进行各项鉴定。方法对BL21(DE3)-M.RCAg-1/pDS-ex工程菌发酵产物进行纯化,对纯化的M.RCAg-1蛋白进行各种理化性质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反应原性;以不同剂量的M.RCAg-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及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间接荧光免疫法(IFA)分析免疫血清对天然疟原虫抗原的识别;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特异性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体外生长抑制试验检测免疫兔血清对恶性疟原虫生长的影响。结果 M.RCAg-1蛋白表达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30%,浓度为1.5 mg/ml,纯度可达95%左右,等电点为5.0;内毒素残留量均小于2.5 EU/mg,宿主蛋白残留量为0.08%,N-末端氨基酸序列正确;可与相应鼠单抗特异性结合;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的增加而升高,20及30μg剂量组在末次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均可达1∶1 031 707;各免疫组小鼠血清均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且呈抗原剂量依赖性;10、20和30μg剂量组能刺激相应特异性脾淋巴细胞显著增殖(P<0.01)及分泌IFNγ和IL-4(P<0.01),并能较好地抑制疟原虫体外生长。结论纯化的M.RCAg-1蛋白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激发可持续、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并能诱发显著的T细胞应答,是极具潜力的候选疫苗蛋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王健孙成金李莉莉陈祥鹏李军王恒张振龙
关键词:疟疾疫苗
融合表达对人工重组多表位蛋白M.RCAg-1构象及免疫效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载体融合肽段对人工重组多表位蛋白M.RCAg-1构象、免疫原性及体外保护性的影响。方法将人工多表位抗原M.RCAg-1基因通过不同的酶切位点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DS—ex上,从而获得带有不同载体融合标签或没有标签的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得到P312-1、P312—2、P312-3这3种多表位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色谱技术对制备的3种蛋白的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将这3种纯度大于95%的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分别免疫接种小鼠和新西兰白兔,免疫后血清按常规进行ELISA间接法检测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数,同时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FA)以及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生长抑制试验(GIA)。结果P312—1、P312-2、P312-3这3种多表位蛋自在动物模型体内诱导的抗体滴度水平并无差异(P〉0.05),但蛋白免疫小鼠后却诱导了不同类型的T细胞反应,而且3种蛋白免疫血清IgG体外生长抑制率出现明显差异(分别为93.9%、14.7%、54.3%)。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色谱技术分析,发现从不同表达载体制备的重组蛋白在二级和三级结构上出现极大差异,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了改变,而且一些表位在分子中的位置也有明显的改变。结论不同的载体肽融合表达对多表位蛋白M.RCAg-1结构及免疫活性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直接影响多表位蛋白的构象,进而会增强或抑制多表位蛋白的免疫效应。
王健蔺亚辉陈祥鹏李莉莉李军王恒张振龙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和宿主遗传多态性与胃病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1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能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胃腺癌等疾病的发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ylori列为胃癌第一级因子。H.pylori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结局主要与H.pylori致病因子和宿主遗传易感性有关,大部分重大疾病发生在特定的细菌毒力因子(如cagA,vacA)与易感宿主遗传背景共同存在时。文章综述了H.pylori菌株的毒力基因的分型和宿主的遗传多态性对胃病发生的影响。
张丽王芃魏莎莉刘纯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炎溃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