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9178)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颖王东梅刘庆梅陶丽霞刘丹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环保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水质
  • 4篇污染
  • 3篇流域
  • 2篇证据理论
  • 2篇水污染
  • 2篇D-S证据
  • 2篇D-S证据理...
  • 1篇低浊
  • 1篇低浊水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动态性
  • 1篇新型混凝剂
  • 1篇需氧量
  • 1篇氧量
  • 1篇源水
  • 1篇指数法
  • 1篇渗滤
  • 1篇渗滤液
  • 1篇生化需氧量

机构

  • 10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四川省环保科...

作者

  • 5篇刘颖
  • 3篇王东梅
  • 2篇刘丹
  • 2篇陶丽霞
  • 2篇欧阳峰
  • 2篇刘庆梅
  • 1篇李涛
  • 1篇王群
  • 1篇汪彩琴
  • 1篇汤冰冰
  • 1篇白晓峰
  • 1篇卢晓辉
  • 1篇柴彬
  • 1篇何海涛

传媒

  • 2篇人民长江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事故污染源目标分布函数中初始概率的确定方法被引量:2
2015年
为解决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中"初始信息"主观性的难题,基于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的特点建立了非持久性污染物水质模型,以长江宜宾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室内试验的方式确定了该河段COD综合衰减系数,从而模拟了该河段各排污口在正常排污条件下的扩散浓度,通过与实际监测值的拟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误差序列建立了获得事故污染源的初始概率的方法以及利用搜索行动对初始概率进行修正的方案,并实现了初始概率向后验概率转化,为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模型的目标分布函数的确定提供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
刘颖李勇欧阳峰龚清莲
关键词:水质模型后验概率
基于IAHP-DS的流域突发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动态优选体系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因化学品造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如何结合事故现场情况科学高效地选择最适宜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是当前应急响应的关键问题。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和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构建了流域突发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动态优选体系。首先在利用IAHP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结合D-S证据理论引入专家权重,可客观地综合不同专家的意见,解决专家意见间的冲突性;然后采用加权秩和比(WRSR)法对应急处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出最佳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最后以浙江建德苯酚水污染事故为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成功筛选出活性炭筑坝拦截技术,与本案例实际采用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一致,表明该优选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能够快速实现应急处理技术的优选。
罗玉兰刘颖陈青松杜倩颖程之蕙
关键词:D-S证据理论
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回灌出水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为更科学合理地选择回灌填埋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3个不同年份垃圾柱的回灌出水进行了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成都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对装填了填埋龄为1、5和15 a垃圾的垃圾柱开展了回灌实验,研究了回灌出水中酸碱度、总有机碳、氨氮、硝态氮、重金属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a垃圾柱处于产甲烷化阶段,具有较好的去除硝态氮的能力,硝态氮的降解率达到了88%以上,但出水有机物、氨氮浓度较高,对指标的改变主要通过生物作用;5 a垃圾柱已接近稳定化,但还没有矿化垃圾的典型特征,吸附能力与生物作用均较差,对有机物、盐分、Cr、Ni的削减能力较小;15 a柱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络合能力,对有机物、盐分、Cr、Ni具有较好的削减能力,初期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78%、93%、74%,但随着回灌进行会接近或达到吸附容量,需要控制回灌过程和进度.
王东梅刘丹刘庆梅陶丽霞刘颖
关键词:渗滤液回灌水质填埋体
流域动态性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对策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流域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理论,在对流域内污染源的相对位置特点、各污染源排污口的规范化程度和流域受污染特征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搜索区域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事故污染源间歇排放的情况,提出了四类搜索区域内的事故性污染源初始概率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四类搜索区域中的动态性事故污染源探测函数。
刘颖李勇欧阳峰王东梅
关键词:流域搜索
QUAL2K模型的生化需氧量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QUAL2K模型是由美国环境保护署研制开发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管理。由于国内与美国的水质评价指标不同,导致该模型在国内无法直接进行水质模拟与评价,如美国采用的生化水质指标是CBODu、CBODs和CBODf,而国内采用的是BOD5、CODCr和CODMn。为了促进该模型在国内的推广及应用,从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过程、生化需氧量的定义及其检测方法出发,对BOD5与CBODu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推导出BOD5与CBODu的转换公式。
汪彩琴谭秋曼刘颖
关键词:BOD5
长江宜宾段水质时空分布特性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依据长江宜宾段出入境监测断面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江段的综合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及水质时空分布特性。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TN、TP和粪大肠菌群6个水质指标,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江段2008年水质清洁,2004年和2012年水质轻污染。选取p H值、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TN、TP和粪大肠菌群8个水质指标,利用SPSS17.0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江段的主要污染因子和水质时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主成分分析将8个水质指标概括为4个主成分;水质年内变化特点为夏季水质最差,其它季节较夏季水质更好;水质年际变化为2008年的水质优于2012年的水质,2012年的水质优于2004年的水质;挂弓山断面的水质优于井口断面的水质。
龚清莲刘颖汤冰冰
关键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主成分分析
基于区间型贝叶斯的年度水质评价
2019年
现有年度水质评价采用的是各指标浓度的年均值,当水体出现短时高质量污染时,不能准确反映全年整体水质状况,且当各年度水质等级相同时,不易进行年际变化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区间型贝叶斯的年度水质评价方法。将每个水质指标全年实际监测浓度以区间数的形式表示,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出多个后验概率区间值,根据可能度排序方法对多个区间值进行比较,以最大后验概率区间值确定水质类别。在此基础上,对具有相同等级的水质则按照其综合属性区间值进行排序,确定其年际变化状况。将该方法运用于青衣江洪雅段龟都府断面年度水质评价中,得到该断面2011~2016年水质状况较好,均达到I类水质标准;2012年水质较2011年有所改善,并优于其他年份,但此后2013~2016年水质逐年变差,总体水质有恶化的趋势。
谢小慧刘颖杜倩颖罗玉兰
关键词:年际变化
不同混凝剂处理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研究
2017年
采用静态烧杯实验对比考察了新型混凝剂与普通混凝剂对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并采用高锰酸盐强化整个混凝工艺。结果表明,就高锰酸盐指数、色度、氨氮和浊度等指标的去除效果而言,新型混凝剂比普通混凝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更好。在考察水质指标随静沉时间变化时,10 mg·L^(-1)投量的新型混凝剂对高锰酸盐指数、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在5 min分别达到43.94%、68.63%和70.67%。新型混凝剂对原水的去除效率比相同情况下的聚合氯化铝(PAC)分别提升了65.94%、124.71%和150.02%。高锰酸盐的加入能够进一步促进混凝剂对各水质指标的去除。
李涛卢晓辉何海涛白晓峰柴彬王群
关键词:新型混凝剂强化混凝低浊水微污染水
流域突发水污染最优应急处理技术决策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流域突发水污染后,决策者需迅速根据事故发生后相关信息筛选出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技术。为了解决某些流域突发水污染事故案例库不完备,无法用案例匹配法筛选出最佳应急处理技术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流域突发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识别指标证据间距离函数,运用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可有效解决各专家意见之间的冲突性,由此确立了应急处理技术的识别指标关系,从而形成了应急处理技术的决策方法。最后以广东北江镉污染事故和云南富宁县粗酚罐车泄露事故为案例,成功识别出事故的最优应急处理技术。结果表明:该应急处理技术决策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可提高流域突发水污染应急决策的效率,可为流域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筛选提供决策支持。
杜倩颖刘颖罗玉兰王沛禹付雨洁
关键词:流域水污染D-S证据理论
浓缩液回灌出水电导率与离子浓度的灰色关联度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出水电导率与离子浓度的关系对完善渗滤液浓缩液回灌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成都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浓缩液,在实验室矿化垃圾填埋柱中开展了回灌实验,分别得到了回灌出水中电导率和8种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电导率与离子浓度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与K+的关联系数最大,其次是NO-3、Na+和Cl-。因此在回灌出水中这4种离子与电导率的关联性较大、可将其作为回灌体系中优先控制的离子。
王东梅刘丹刘庆梅陶丽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