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12042)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马芹郑斌刘睿方刘然李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碱
  • 1篇胆碱乙酰转移...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乙酰
  • 1篇乙酰胆碱
  • 1篇乙酰转移酶
  • 1篇死后
  • 1篇转移酶
  • 1篇梗死

机构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朱小玲
  • 1篇柳景华
  • 1篇李芳
  • 1篇刘然
  • 1篇刘睿方
  • 1篇郑斌
  • 1篇马芹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血清乙酰胆碱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心肌不仅有迷走神经支配,而且存在非神经性乙酰胆碱合成系统。我们拟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水平、血清乙酰胆碱浓度以及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在实验第14天、第28天、第42天时观察大鼠心脏非梗死区心肌的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水平、血清乙酰胆碱浓度以及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在心肌梗死后第28天、第42天时,其心脏非梗死区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表达水平增加,血清乙酰胆碱的浓度升高,非梗死区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增加。结论: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心肌乙酰胆碱的非神经性合成机制表达增加,表现为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增加,血清乙酰胆碱水平升高,同时伴有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增加。这些现象可能是心力衰竭时的代偿机制,并可能是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基础。
郑斌马芹李芳刘睿方刘然朱小玲柳景华
关键词:乙酰胆碱心肌梗死动物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