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09)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晓华储金龙李久林李恕宏张严玲更多>>
相关机构:池州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4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城市
  • 4篇皖江城市
  • 4篇皖江城市带
  • 4篇城市带
  • 3篇空间结构
  • 2篇经济圈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合肥经济圈
  • 1篇点-轴系统理...
  • 1篇引力模型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效率
  • 1篇生态效率评价
  • 1篇生态盈余
  • 1篇双核
  • 1篇双核结构
  • 1篇双核结构模式
  • 1篇评价指标
  • 1篇企业
  • 1篇企业成长性

机构

  • 11篇池州学院
  • 5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工业...
  • 1篇安徽省城乡规...

作者

  • 8篇陈晓华
  • 3篇储金龙
  • 2篇李恕宏
  • 2篇李久林
  • 1篇项桂娥
  • 1篇荣慧芳
  • 1篇刘复友
  • 1篇雷红霞
  • 1篇程晓丽
  • 1篇张璇
  • 1篇郑军
  • 1篇沈永明
  • 1篇张严玲
  • 1篇李咏

传媒

  • 10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池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2012年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池州市五大主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探讨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目前池州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且正处于园区化向集群化的转变过程中,产业集群仅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必须借鉴国内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据现代产业集聚理论,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制度供给,加强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
张璇项桂娥汪跃进陈晓华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产业链
基于引力模型的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算可以明确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发展。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度,定量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其经济联系隶属度,总结合肥经济圈经济联系存在以合肥为中心距离衰减的规律。综合分析合肥经济圈空间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工协作、交通网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严玲陈晓华
关键词:引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结构合肥经济圈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池州区域空间整合被引量:1
2013年
池州市属于安徽省的欠发达地区,处于"T"型开发战略长江轴线上皖江经济带的波谷,区域中心城镇规模小,点-轴系统形成晚、成长较快。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吸纳双核结构模式观点,提出以"梳"型空间结构作为池州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梳"型空间结构是以皖江经济带池州段作为发展主轴,池州城-蓉城镇、池州城-梅街镇、殷汇镇-仁里镇、大渡口镇-尧渡镇-东流镇等双核结构与之耦合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梳"型空间结构利于整合区域发展空间,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李恕宏
关键词: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模式
基于空间规划视角的我国产城融合研究述评被引量:7
2013年
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产城融合的概念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空间规划的视角,总结了我国产城融合规划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产城融合的概念及空间特征、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空间模式以及规划实践等方面。评析了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指出急需探索一套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方法,指导各层次规划实践,为国内产城融合规划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沈永明陈晓华储金龙
关键词:产城融合
芜湖—安庆双核关系重构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
2012年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为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而地位劣势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带动力强的极核的作用。芜湖与安庆历史上均为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省的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城市,但目前还不足以带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皖江城市带东西两段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东段发展水平较高,西段经济基础差,边缘化倾向显现。只有重点推进"芜马同城"战略,提升安庆市在皖江城市带西段的极核功能,强化城市带核心,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重新构建芜湖-安庆双核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整体发展。
李恕宏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
产业转移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区域旅游发展要素促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正处在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在,要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依靠产业聚集发展、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战略,促进区域旅游政策、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一体化,最终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完全无障碍的旅游区。
程晓丽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产业转移SWOT
基于DEA-ESDA的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陈晓华李久林储金龙
关键词:城市效率皖江城市带
工业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联性视角,构建由工业化程度、速度协调、产业融合、互动成效诸因素构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4年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与县(县级市)域两个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得出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并通过Arc GIS中的Moran’S分析法,分析和对比了两个层面城镇化质量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地级市层面,快速工业化发展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的快速提升有积极作用;在县(县级市)域层面,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处协同发展状态;在空间格局分析上,均以"增长极"的发展模式与周边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差异。最后从地级市和县(市)域两个层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发展应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陈晓华李咏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工业化城镇化质量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并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对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生物产品、能源等多个账户对该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5.8903 hm2增长到2010年的12.501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6.7385 hm2增长到2010年的16.4547hm2,生态盈余由2001年的0.8482hm2增长到2010年的3.9532hm2。说明池州市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且生态盈余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池州市处于相对可持续的发展之中。但从分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看,池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池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等。
荣慧芳陈晓华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小型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以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2015年
以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12项关键指标,构建评价池州开发区中小型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池州开发区园区20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公共因子及其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得出池州开发区代表性中小型企业的综合得分及排名。研究结果显示,池州开发区中小企业总体上发展较好,成长性较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为企业和政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雷红霞陈晓华
关键词:成长性评价指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