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43)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汪珊孙继朝张宏达荆继红梁永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三叠
  • 3篇三叠统
  • 3篇上三叠统
  • 2篇地下水
  • 2篇气田
  • 1篇地下水年龄
  • 1篇地质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地下
  • 1篇岩溶地下水
  • 1篇优化技术
  • 1篇油气
  • 1篇源地
  • 1篇水化学
  • 1篇水力联系
  • 1篇水文地质
  • 1篇水系
  • 1篇同位素
  • 1篇泡水
  • 1篇气田水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河北建设勘察...

作者

  • 4篇孙继朝
  • 4篇汪珊
  • 3篇荆继红
  • 3篇张宏达
  • 1篇韩行瑞
  • 1篇梁永平
  • 1篇李春秀
  • 1篇张宝藏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川西拗陷上三叠统气田水化学形成演化的重溯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在研究区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和上三叠统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定位的基础上,论证了T3x2水起源于35g/kg的海相同生沉积盐水,经历了沉积、沉压埋藏、构造热液3个"期"的浓缩盐化正向变质,演化成为最高浓度160g/kg的海相后生沉积孔隙裂隙卤水、浓卤水;T3x4、T3x6水均起源于陆相同生沉积淡水,T3x4经历了沉积、沉压埋藏—淋滤、沉压埋藏、构造热液4个"期",主要是高度浓缩盐化正向深变质,演化成为最高浓度100g/kg的后生沉积孔隙裂隙盐卤水;T3x6与T3x2经历的期相同,经高度浓缩盐化正向深变质,演化成为最高浓度84g/kg的后生沉积孔隙裂隙盐卤水。
汪珊张宏达孙继朝荆继红
关键词:水化学上三叠统
川西含油气拗陷上三叠统含水系统和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通过沉积环境、岩性组合、水化学、碳同位素等的论证,将川西拗陷上三叠统划分为须家河组须二段、四段、六段3个主要含水系统,须一段、三段、五段3个相对隔水系统;通过地壳运动、水动力条件、地球物理场等论证了各含水系统经历的水文地质期的次数和型式。"统序"和"期序"的建立,从宏观上构建了深层水形成演化的模式,为深层水及其与聚气成藏之间规律性联系指示了研究的思路、途径和方向。
汪珊张宏达孙继朝荆继红
关键词:含水系统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田水及其聚气成藏的评价被引量:1
2007年
在简述地质构造骨架基础上,论证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为半开敞型水文地质构造系统,划分和揭示了主要含水系统须二、四段气田水TDS、水头值的分布规律性和各自的分带,提出将两者与其所在环境结合的地下水地球化学动力带分为氧化——还原环境溶质迁移的卸压带(排泄带)、还原环境溶质迁移聚集的稳压带(滞流带)和强还原环境溶质分异纯化的高压带(水压形成带),综合评价有利于聚气成藏的地带。
汪珊孙继朝张宏达荆继红
关键词:气田水上三叠统川西坳陷
环境同位素技术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北姜泡水源地为例被引量:3
2006年
本文以采样和测试取得的第一性资料为依据,配合水源地勘察和群孔抽水试验开展河北滦南姜泡水源地第四系含水层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查明天然和开采状态下地下水环境同位素丰度及其变化规律性,结果表明Ⅰ、Ⅱ含水层地下水与河水存在水力联系,是近代渗入成因水。主勘探层Ⅲ含水层与河水无联系,是不同年代形成的古渗入成因水,以侧向迳流补给为主,补给区位于研究区的东部。该层地下水由NE朝SW,后折向正南方向流动,速率为1—1.5m/a。含水层组地下水的贮留时间距今2300.15700a,Ⅲ2的贮留时间距今5800—23200a,地下水pH为7.2—8.3、溶解固体量小于300mg/L、水质较好的淡水,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汪珊孙继朝张宝藏李春秀
关键词:环境同位素地下水年龄水力联系
优化技术在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开采资源量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6年
我国北方岩溶地下水,多数是以泉域水资源系统为单元进行循环的,各岩溶地下水系统以规模大、系统结构复杂为典型特征。在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兼顾各开采水源地的开采量、井采与泉水流量间等关系,以避免出现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是多年来水文地质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水资源系统与供水系统相结合,采用优化技术建立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评价管理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开发方案,为类似地区的地下水评价与开发管理提供范例。
梁永平韩行瑞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优化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