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43)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焦峰刘源鑫雷波王志杰朱乐天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延河流域
  • 4篇土壤
  • 4篇丘陵区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带
  • 2篇生物量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物量
  • 2篇景观指数
  • 2篇黄土高原
  • 1篇氮磷钾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焦峰
  • 3篇王志杰
  • 3篇刘源鑫
  • 3篇雷波
  • 2篇梁宁霞
  • 2篇朱乐天
  • 2篇张哲
  • 2篇李冬梅
  • 1篇从怀军
  • 1篇张少康
  • 1篇刘海威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科技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被引量:16
2013年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草原带整体处于重度脆弱水平。各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微度脆弱主要分布在3°以下,而后随坡度增大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式变化趋势,其他各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35°之间达到最大值。典型小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不在海拔最高的地方,而在中低海拔段,这与延河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侵蚀环境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雷波焦峰王志杰刘源鑫朱乐天
关键词:延河流域植被带小流域生态脆弱性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脆弱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4.87%,生态系统较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微度脆弱最少,仅占7.55%;重度及以上脆弱程度占11.36%;轻度及以下脆弱程度占33.78%。延河流域极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靖边县、志丹县西部;重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西北部及子长县;中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东南部、延川县及宝塔区;轻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宝塔区东南部及延长县西北部;微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延长县东南部。延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减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脆弱性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坡耕地、裸地、荒草地脆弱性程度相对较高。
雷波焦峰王志杰刘源鑫朱乐天
关键词: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丘陵区微地形梯度下草地群落及土壤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4
2018年
为研究N,P添加对草地群落及土壤的影响,试验以黄土丘陵区安塞综合试验站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坡向、坡位定量添加N,P营养元素的方法,研究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叶片和根系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N处理和N+P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CK)处理增加24.21%和43.92%,而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小12.19%和8.53%;(2)平均叶片N含量变化趋势为N+P处理>N处理>CK处理,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6%和17%;叶片P和K含量增加不显著;CK处理组、N处理组和N+P处理组的平均叶片N/P值分布范围分别为12.58~24.28,16.67~4.82,12.56~23.07,总体趋势为N>CK>N+P,无显著差异(p>0.05);(3)CK处理、N处理和N+P处理根系N含量的取值范围分别为5.20~12.78g/kg,5.42~14.30g/kg,10.16~17.70g/kg,N处理和N+P处理分别增加34.38%和63.45%;根系P含量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22~0.38g/kg,0.38~0.87g/kg,0.63~0.94g/kg,方差分析表明施肥处理组根系P含量显著增加(p<0.05);根系K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根系N/P比的取值范围分别为26.02~49.94,14.23~20.67,12.46~21.28,施肥处理后根系N/P呈下降趋势;(4)施肥对土壤有机C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全N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全P含量、速效K和N/P比值含量增加,但无显著差异。表明N,P添加能够改善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状况,缓解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情况,促进植物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并使得植物体养分更多分配于地上部分。
张少康刘海威焦峰
关键词:生物量土壤养分
准格尔旗矿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煤炭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不仅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矿区景观及生态环境变化。以准格尔旗1990、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准格尔矿区的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灌地面积比例最大。转移矩阵显示,在时间动态上水体、耕地、沙地及河道地面积减少,草灌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明显增加,虽然居民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对周围的其他景观产生巨大影响;2)20a间,准格尔旗各乡镇在景观水平与斑块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明显降低,景观格局相对简单化;3)20a间,研究区3个乡镇的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影响着其景观构造的变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但其景观更加离散、不规则化。矿区开发主导了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加大建筑用地面积,严重地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而林地、草灌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其景观格局却更加破碎,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
李冬梅焦峰王志杰梁宁霞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指数
黄土高原丘陵区景观特征与景观指数粒度效应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图像绘制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图,利用GIS相关软件以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高家沟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在景观水平上对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为高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园地稀少,各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分散,斑块形状较复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粒度变化对景观指数的计算具有重要影响,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的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或上升或下降,并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高家沟流域景观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为75~120m。
刘源鑫焦峰
关键词:景观指数
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分析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以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上的三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引用土壤湿度综合指数作为土壤水分评价指标,结合不同植被带土地利用分布特征与相应土壤含水量对延河流域土壤水分进行评价分析,为该区域不同植被带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三个植被带均处于极干旱状态,土壤湿度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其中森林带以林地为主,森林草原带以林地和草地共同起主导作用,草原带以草地为主;不同植被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森林带最高,其次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最低;对不同植被带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分析表明,0—20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增加呈现增长趋势。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这主要是与耕地坡度较小和修建梯田有关,同时还与农作物的耗水量相对较小有关。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灌木地土壤含水量最小。
张哲焦峰梁宁霞王宗仁
关键词:植被带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的基本条件,水分的充足与否与植物能否存活、生长好坏有着莫大的牵连。在长武长期连续定位试验设三种施肥处理:A:设施有机肥(羊粪),施肥量为30000 kg/hm^2;B:施秸秆,施肥量为9000 kg/hm^2;C:不施肥,以AO(施有机肥,不种植物)、BO(施秸秆、不种植物)、CK(不施肥、不种植物)作为对照,探寻植物在单播、混播模式下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效果。在长武长期连续定位试验数据基础上,采用实地种植和长期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模拟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规律,为该地区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从怀军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不同施肥条件土壤水分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与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0~ 500 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 ~ 50 cm)减少、中层(50 ~200 cm)增加、深层(200 ~ 500 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 a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 ~ 200 cm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性.
李冬梅焦峰雷波张哲
关键词:演替阶段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延河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