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20)

作品数:16 被引量:1,210H指数:14
相关作者:张岳桥张田董树文李金良袁嘉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盆地
  • 5篇中生代
  • 4篇胶莱盆地
  • 3篇侏罗纪
  • 2篇断裂带
  • 2篇岩浆
  • 2篇侏罗世
  • 2篇晚中生代
  • 2篇晚侏罗世
  • 2篇裂带
  • 2篇胶东半岛
  • 2篇白垩纪
  • 1篇动力地貌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断层
  • 1篇断裂系
  • 1篇岩浆演化
  • 1篇演化历史
  • 1篇演化史
  • 1篇燕山运动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14篇张岳桥
  • 6篇张田
  • 5篇李金良
  • 5篇董树文
  • 4篇袁嘉音
  • 3篇任凤楼
  • 3篇柳宗泉
  • 2篇龙长兴
  • 2篇陈宣华
  • 2篇杨振宇
  • 2篇王涛
  • 1篇徐佑德
  • 1篇宋朝景
  • 1篇季强
  • 1篇胡博
  • 1篇廖昌珍
  • 1篇赵焕庭
  • 1篇王丽荣
  • 1篇胡建民
  • 1篇施炜

传媒

  • 4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Acta G...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雷州半岛灯楼角沙岬的形成被引量:5
2007年
沙岬(沙嘴)是一种海岸动力地貌类型。通过区域地貌背景、海底地貌-浅地层、海洋动力条件、相关的海岸沙坝和现代海滩的分析,认为灯楼角沙岬是来自琼州海峡的东向波浪和来自北部湾的西向波浪两种相向波浪动力平衡、灯楼角东沿岸存在逆时针环流和灯楼角西沿岸存在顺时针环流两者于此辐合,并把带来的砂子沉积下来的结果。
赵焕庭王丽荣宋朝景
关键词:动力地貌琼州海峡雷州半岛
Changes of Late Mesozoic Tectonic Regimes around the Ordos Basin(North China)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被引量:29
2011年
A synthesi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on late Mesozoic deformation pattern in the zones around the Ordos Basin based on litho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A relative chronology of the late Mesozoic tectonic stress evolution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field analyses of fault kinematics and constrained by stratigraphic contact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show alternation of tectonic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regimes. The Ordos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s were in weak N-S to NNE-SSW extension during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which reactivated E-W-trending basement fractures. The tectonic regime changed to a multi-directional compressional one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which resulted in crustal shortening deformation along the marginal zones of the Ordos Basin. Then it changed to an extensional one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which rifted the western,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margins of the Ordos Basin. A NW-SE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caused the termina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uplift of the Ordos Basin. This phased evolution of the late Mesozoic tectonic stress regimes and associated deformation pattern around the Ordos Basin best records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geodynamic settings in East Asia, from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post-orogenic extension following the Triass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o the Late Jurassic multi-directional compressions produced by synchronous convergence of the three plates (the Siberian Plate to the north, Paleo-Pacific Plate to the east and Lhasa Block to the west) towards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 might be the response to collapse and lithospheric thinning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ZHANG YueqiaoSHI WeiDONG Shuwen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被引量:100
2007年
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沿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作用有关。中晚侏罗世,盆地遭受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近W-E、NW-SE和NE-SW,在盆地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一、构造样式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盆地轮廓基本定型。西缘近N-S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和陇西地块向东挤出作用有关;东缘及东南缘总体呈“S”形展布的挤压边界带表现为反向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推测发生在山西台褶带深部滑脱系统的前锋上盘断坡。盆地北侧大青山地区近东西向大型推覆构造和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挤压反转,表明阴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强烈的N-S向缩短变形和再生造山。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边界构造带记录了中晚侏罗世强烈的陆内多向内挤压作用和大陆地壳增厚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周邻不同板块(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加速了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对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和成藏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张田郭芳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陆内变形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被引量:105
2007年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张田张岳桥
关键词:年代学格架中生代胶东半岛
安徽张八岭隆起东缘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4
2007年
张八岭隆起位于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接的构造转换部位,其西界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东缘属于扬子地块盖层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在张八岭隆起东缘来安地区基底变质岩中发现了一条宽达2.5km的走滑韧性剪切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测量和岩石学、显微组构、变形运动学分析。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由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和超糜棱岩带组成;糜棱岩叶理近直立,叶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向SW缓倾(倾伏角为10~30°);S-C组构和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以左旋剪切为主。根据石英位错密度估算的差应力为65~75MPa。糜棱岩矿物成分和显微组构特征分析显示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形成深度为10~20km。该基底走滑剪切带的发现为张八岭地块的斜向走滑折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胡博张岳桥
关键词:张八岭隆起糜棱岩显微组构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被引量:482
2007年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杨振宇季强王涛胡建民陈宣华
关键词:晚侏罗世燕山运动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被引量:176
2007年
论述了华北地区侏罗纪构造变形样式与岩浆活动序列,目的是试图提出一个侏罗纪构造阶段性演化历史的框架。将华北地区侏罗纪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早期大地构造显著特征是没有岩浆活动(205~191Ma的岩浆活动空隙),华北地区处于区域性隆升,这个时期应当是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和陆内俯冲作用(印支运动)的延续。早中侏罗世(190~175Ma)华北岩石圈处于弱伸展状态,表现为沿燕-辽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两侧源于地幔的深成岩浆侵入、火山作用以及沿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的正断层和裂谷作用,华北地块内部发生大面积整体沉降和含煤盆地的形成。这个时期大地构造仍可视作是印支运动的后效。中晚侏罗世(165±5Ma^136Ma)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以多向挤压引起的强烈陆内造山和板内变形为特征。这个阶段区分出了两幕主要挤压变形事件:早幕以上侏罗统巨厚磨拉石沉积之下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主要沿着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和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时代早于160Ma;晚幕以下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时代早于135Ma。在中晚侏罗世构造变革时期,两个纬向构造带:北缘的阴山—燕山构造带和南缘的秦岭—大别构造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均发生强烈的冲断褶皱变形;华北地块本身遭受NE、NNE向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左旋走滑断层等构造体系的改造,并在空间分布上出现变形分解。郯庐断裂带东侧胶辽地区一系列片麻状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侵入(时代160~150Ma)指示了中晚侏罗世重要的地壳增厚作用。华北侏罗纪变形样式、不同方向的构造体系和多向挤压是东亚周邻板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西部拉萨地块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从3个不同方向向亚洲大陆同时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的结果。正是中晚侏罗世强烈�
张岳桥董树文赵越张田
关键词:板内变形
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被引量:173
2008年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 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古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在中国中东部和东亚地区形成了多向挤压汇聚的燕山期构造体系,即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简称东亚汇聚)。东亚汇聚启动了经典的燕山运动,发育了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具有两个近乎稳定的刚性陆核,即鄂尔多斯地块和四川(盆地)地块,在它们的周缘形成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和似前陆盆地,如大巴山晚侏罗世前陆。此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影响了东亚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板内变形作用,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形成了反映南北向挤压的蒙古弧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燕山—阴山陆内造山带、大别山—大巴山侏罗纪陆内造山带等典型的燕山期构造带。东亚汇聚具有深刻的全球构造背景与动力来源,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问题。
董树文张岳桥陈宣华龙长兴王涛杨振宇胡健民
关键词:晚侏罗世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25
2006年
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深部两个低角度拆离断裂系统: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诸城凹陷,主拆离面向南缓倾,深度为8—10km;另一个发育于盆地北部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深部,由一系列北倾犁式正断层组成,主拆离面向北或北北东缓倾。根据受控凹陷的地层记录分析、剖面复原分析和伸展量估算,并结合地表断裂滑动矢量反演结果,认为盆地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组沉积时期,该时期诸城凹陷南北向伸展量达36%-41%,最大伸展方向可能为北西-南东。该拆离系统继承了早期胶南(或苏鲁)造山带深部滑脱构造面,其后期拆离复活主导了胶莱盆地南部不对称伸展构造样式,控制了狭长展布的莱阳期沉积凹陷发育。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盆地伸展阶段,伸展作用可能延续到古新世时期。控制了盆地王氏组沉积。这个时期横穿莱阳凹陷和高密凹陷南北向伸展量估计为20%-25%,最大的伸展方向近南北向。该拆离系统调节了胶莱盆地近南北向拉分伸展,其形成与盆地东、西两侧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有关。胶莱盆地深部两个深部拆离系统的时空复合或叠合造就了盆地内部复杂的伸展构造样式。识别这两个拆离系统不仅对盆地形成机理和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构造制约,对盆地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岳桥李金良柳宗泉任凤楼袁嘉音
关键词:拆离断层白垩纪胶莱盆地
山东鲁西地块断裂构造分布型式与中生代沉积—岩浆—构造演化序列被引量:43
2007年
鲁西地块的断裂构造有两类不同分布型式:一类呈放射状分布,由陡倾、基底右行韧性剪切带和盖层内复杂力学性质的断裂组成;另一类呈环绕地块基底核部同心环状分布,由3个主要盖层伸展拆离带组成,主滑脱面分别位于古生界盖层与基底间的不整合面、石炭系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和中新生代断陷-沉积岩系与新生代火山-沉积物之间的断层。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可以分为3个层次:印支期褶皱-逆)中推覆构造、燕山中期NNE轴向的隔槽式箱状褶皱和燕山晚期NW、NNE向共轭正断-走滑断裂。相应地鲁西地块经历了3个成盆期,即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这些中生代盆地在空间上的叠置导致了地块内部复杂的盆-山耦合关系。鲁西地块中生代有两个岩浆活动集中时期,即早侏罗世(约190Ma)和早白垩世(132~110Ma)。综合沉积记录、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过程,将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晚三叠世挤压变形,早、中侏罗世弱伸展作用,中、晚侏罗世挤压变形与地壳增厚作用,早白垩世大陆裂谷与地壳伸展作用,早白垩世末期挤压变形与盆地反转事件和晚白垩世区域隆升。这些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事件对研究和理解中生代构造、体制和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转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张锡明张岳桥季玮
关键词:中生代构造演化序列构造体制转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