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206)

作品数:9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胡锋焦加国刘满强李辉信王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宿州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蚯蚓
  • 3篇施用
  • 3篇微生物
  • 2篇性状
  • 2篇植物
  • 2篇植物激素
  • 2篇施用方式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蚓粪
  • 2篇蚯蚓活动
  • 2篇接种蚯蚓
  • 2篇化学组成
  • 2篇氨基酸
  • 2篇赤子爱胜蚓
  • 1篇学成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物
  • 1篇植物残体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宿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8篇胡锋
  • 7篇刘满强
  • 7篇李辉信
  • 7篇焦加国
  • 4篇王斌
  • 3篇蒋洋杨
  • 3篇陈欢
  • 2篇朱玲
  • 2篇李根
  • 1篇于建光
  • 1篇王帅
  • 1篇袁新田
  • 1篇王同
  • 1篇王前进
  • 1篇吴迪
  • 1篇唐超
  • 1篇孙静
  • 1篇王笑
  • 1篇林小芬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及其中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通过宦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有机物条件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休的分布、团聚体的水稳性以及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干筛结果表明,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接种能最著促进各个处理中〉2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且在秸秆混施的处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95倍;湿筛结果表明,蚯蚓在不施和混施秸秆的处理中能显著降低土壤黏砂粒含量,即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但是在表施秸秆的处理中显著降低了0.25-0.053mm粒级团聚体含量,使之分散为黏砂粒。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水稳性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蚯蚓对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影响极显著.而秸秆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上。在秸秆表施和秸秆混施条件下,接种蚯蚓均显著促进了微团聚体碳含量的增加,分别为相应对照的2.1和1.2倍。蚯蚓作用能显著降低黏砂粒有机碳在全碳中含量。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主要是由于蚯蚓的作用能促进黏砂粒黏结为团聚体。
袁新田焦加国朱玲刘满强李辉信胡锋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碳
不同生活型蚯蚓蚓粪化学组成及其性状的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蚓粪已经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对蚓粪化学成分及性状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蚓粪和对照土壤之间的化学组成及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蚓粪和对照土壤相比,有着更高的pH和电导率值,且差异显著(P〈O.05);蚓粪比对照土壤有着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更少的多酚类物质,差异分别达31.36~33.8lmg/kg和4.28~5.08mg/kg;同时,蚓粪内酸解氨基酸含量要比对照土壤高出3.84~5.06mg/g;植物激素GA3相对于对照土壤增幅达35%~114%,而IAA的增幅则为78%~236%。在相同的环境下,同样生物量的环毛蚓(威廉环毛蚓)和爱胜蚓(赤子爱胜蚓)对蚓粪pH值、碳水化合物和多酚含量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对蚓粪电导率、植物激素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爱胜蚓要显著大于环毛蚓。总之,蚓粪的pH值、电导率和化学组成与对照土壤相比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生活习性的蚯蚓蚓粪也会有着一定的不同。
王斌李根刘满强蒋洋杨焦加国陈欢胡锋李辉信
关键词:蚓粪化学成分植物激素
接种蚯蚓对加入不同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和植物残体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的影响,为将蚯蚓引入农田及水土流失区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为黏粒含量较低的灰潮土和黏粒含量较高的典型红壤,供试植物残体为高碳氮比的玉米秸秆和低碳氮比的三叶草,供试蚯蚓为体型较大的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微生物量碳(MBC)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壤无论是否施用植物残体,接种蚯蚓均使土壤基础呼吸(BR)显著增大,尤其是不施用植物残体时;两种土壤中不施用植物残体和施用三叶草时,接种蚯蚓均使代谢熵(qCO2)增大,而施用玉米秸秆接种蚯蚓使qCO2有下降趋势。Biolog孔平均颜色变化(AWCD)在接种蚯蚓时均增大,基质利用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也增大,且未施用秸秆时的变化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变化受蚯蚓、土壤及植物残体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同王前进
关键词:土壤植物残体蚯蚓微生物
水溶性有机物对黑麦草吸收铜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蚓粪及蚯蚓培养载体牛粪中水溶性有机物(DOM)对不同Cu2+浓度下(0、5、10mg.L-1)黑麦草吸收Cu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黑麦草地上部、根干质量,以及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均逐渐下降;DOM显著增加了Cu2+处理下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生物量,促进了其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的增长.DOM降低了黑麦草地下部Cu2+浓度,促进了Cu2+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运输,显著增加了地上部Cu2+积累量.蚓粪DOM对黑麦草的影响优于牛粪DOM,并且供试高浓度DOM效果优于低浓度.
唐超王斌刘满强胡锋李辉信焦加国
关键词:蚓粪水溶性有机物黑麦草
两种代表性蚯蚓对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不同生态型蚯蚓的取食偏好和生境有所差异,因此蚯蚓的生态型差异可能关乎其对土壤性质的不同影响;有关不同生态型蚯蚓对土壤性质尤其是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蚯蚓生态功能的作用机制。在野外调控试验的第4年采集土壤,研究了牛粪混施和表施处理下内层种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和表层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受到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的影响。牛粪表施时,两种蚯蚓均显著降低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牛粪混施时,不同蚯蚓的影响有所差异,威廉腔环蚓明显增加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而赤子爱胜蚓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两种蚯蚓均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p H、矿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水平,但提高幅度取决于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冗余分析表明蚯蚓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团聚体稳定性、p H、速效磷、矿质氮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王笑王帅滕明姣林小芬吴迪孙静焦加国刘满强胡锋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赤子爱胜蚓土壤性质土壤动物
蚯蚓作用下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电导率;蚯蚓作用49d后土壤化学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接种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处理的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22,44.76mg/kg,酸解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15.34,12.52g/kg,植物激素GA3含量分别增加11.21,13.68mg/kg,IAA含量分别增加8.99,8.81mg/kg,而多酚含量却显著降低了7.79,7.48mg/kg。不同处理土壤化学组成和性状随时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2种蚯蚓作用下,土壤pH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在前7d急剧增加,之后变化趋于平缓;而土壤多酚含量在前7d显著降低,此后也趋于平缓;土壤植物激素GA3含量在前35d持续增加,而后无显著变化;土壤植物激素IAA、电导率和氨基酸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持续增长,直至培养结束(49d)。
王斌李根陈欢焦加国刘满强蒋洋杨胡锋李辉信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化学组成氨基酸植物激素
蚯蚓活动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
王斌蒋洋杨焦加国刘满强陈欢胡锋李辉信
关键词:蚯蚓土壤游离氨基酸
蚯蚓活动和秸秆施用方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实验室短期培养研究接种蚯蚓和有机物不同施用方式(混施与表施)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呼吸强度等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土壤可培养酵母菌、细菌数量和土壤底物诱导呼吸强度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高增幅分别达到相应未接种蚯蚓处理的5.18,8.88,2.50倍。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量及真菌数量的影响受到秸秆施用的影响:在混施和不施秸秆的处理(SRME、SE)中显著抑制丝状真菌数量;在混施秸秆处理中蚯蚓活动降低了SMBC含量。秸秆的施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状也有较大影响。混施秸秆处理中,土壤酵母菌、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强度增加也最为明显,而丝状真菌数量的增加幅度却不如表施秸秆处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随时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呈现先降(第4周)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他测定项目没有一致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差分析表明秸秆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96.5%(SMBN)、77.9%(细菌)、69.4%(酵母菌)和85.3%(丝状真菌)。并且时间、秸秆和蚯蚓因子间存在强烈交互作用。
焦加国朱玲李辉信刘满强胡锋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类群土壤微生物量秸秆施用
Effects of Earthworms and Ryegrass on the Removal of Fluoranthene from Soil被引量:1
2013年
Earthworms can promote the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through enhancing plant growth and microorganism development.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arthworms and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am Lain.) on the removM of fiuoranthene from a sandy-loam alluvial soil were investigated in a 70-d microcosm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a complete factorial design with treatments in four replicates: without earthworms or ryegrass (control, CK), with earthworms only (E), with ryegrass only (P), and with both earthworms and ryegrass (EP). The residual fluoranthene,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the soil changed significantly (P 〈 0.01) with time. In general, the residual concentration of fluoranthene in the soil decreased sharply from 71.8-88.7 to 31.7-37.4 mg kg-1 in 14 d,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to 19.7-30.5 mg kg-1 on the 70th d. The flu- oranthene concentration left in the soil was the least with both earthworms and ryegrass, compared to the other treatment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Half-life times of fluoranthene in the E, P, and EP treatments were 17.8%-36.3% smaller than that of CK. More fluoranthene was absorbed by earthworms than ryegrass. However, the total amounts of fluoranthene accumulated in both the ryegrass and earthworms were small, only accounting for 0.01%-1.20% of the lost fluoranthene. Therefore, we assumed that microbial degradation would play a dominant functional role in fluoranthene removal from soil. We found that earthworm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P 〈 0.01) in the presence of ryegras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Furthermore,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residual fluoranthene concentration. This implied that earthworms might promote the removal of fluoranthene from soil via stimulating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JING Yong-PingLIU Man-QiangYIN Qi-PengLI Hui-XinHU Fe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