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09-YB-204)
-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龙华刘国龙曹小飞官健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Bcl-2和Bax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的探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照射组(d1、d7、d14、d28和d56),每组5只。在照射后d1、d7、d14、d28和d56获取标本,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等技术,观察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照射组Bax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及Bcl-2在间质细胞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照射后d7、d14、d28和d56上皮细胞Bax的表达高于对照组,χ2=24.847,P<0.01;照射后d14和d28间质细胞Bc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χ2=20.930,P<0.01。而Bcl-2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及Bax在间质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上皮细胞的Bax/Bcl-2比值上升,而间质细胞的Bax/Bcl-2比值下降。结论: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不平衡表达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 曹小飞官健陈龙华刘国龙
-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细胞凋亡BCL-2BAX
-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动态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动态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6 MV X射线单次30 Gy照射,建立大鼠半胸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照射组5组(每组5只)。在照射后第1、7、14、28和56天处死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和1组照射组大鼠,行电镜、HE染色比较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对照组及照射后第1天组大鼠部分肺组织行凋亡指数测定。结果: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经过急性炎症、增生和纤维化3个时期,电镜观察各个时间点均可见凋亡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照射后第1天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曹小飞陈龙华刘国龙
- 关键词: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