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479) 作品数:17 被引量:96 H指数:6 相关作者: 郭水良 娄玉霞 印丽萍 高平磊 周平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假高粱、黑高梁和高粱细胞学指标比较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 2016年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 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 S. bicolor( L. ) 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侵能力的生物学因素,比较了高粱属3种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高粱染色体平均投影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假高粱的最小;就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而言,都是高粱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和假高粱;在25 -35℃的温度范围内,高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速率最低,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种子(颖果)以高粱最大,黑高粱和假高粱的显著小,幼苗相对生 长速率以高粱最小,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与其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和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入侵性植物往往具有较小的分生组织细胞、细胞核和种子,但是有相对高的细胞分裂速率和幼苗相对干重.因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学指标在高粱属植物入侵能力评估上有潜在应用价值. 邹满钰 李娜 郭水良 印丽萍关键词:假高粱 高粱 生态学意义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铜锤草(O.xalis corymbosa)和紫叶酢浆草(O.triangularis)对光照因子的适应特点 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野外不同光强条件下入侵植物铜锤草种群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获得了它们的快速光响应曲线,以及光合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日变化,并与阳生环境下同属的外来植物紫叶酢浆草进行了比较,发现铜锤草是一种阳生植物,但也能够较好地适应阴生环境;紫叶酢浆草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半饱和光强、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均与铜锤草的相似,反映出两者对光照条件有相似的需求;鉴于铜锤草已表现出入侵性种群的特点,今后要加强对紫叶酢浆草入侵性的预警. 高平磊 郭水良 娄玉霞关键词:入侵植物 紫叶酢浆草 叶绿素荧光 影响我国杂草分布危害的性状统计分析 被引量:6 2010年 杂草对我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解影响我国杂草分布和危害的生物学因素,以中国境内1387种杂草为对象,计测了杂草分布危害等级和28个与生态适应相关的性状,这些性状涉及种子(果实)产量和大小、传播方式、营养繁殖能力、生活史长短、繁育系统、生活型、花部对称情况、传粉方式、植株是否有毒有刺、适应的生境类型等;统计了28个性状与杂草分布危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就1387种杂草作为一个整体来讲,生活史短、花两性、种子产量高、种子(果实)有特殊传播方式、阳生、植株有毒的植物以及以直立、挺水、莲座状、寄生性的杂草种类分布广、危害大;而植株有刺、花两侧对称、种子(果实)大等性状的杂草的危害相对轻些;但是,在不同的科中,性状与杂草分布危害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同时部分性状之间对杂草分布危害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例如种子产量与营养繁殖能力、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 高平磊 郭水良 印丽萍 娄玉霞关键词:杂草 性状 生物统计 植物核DNA含量全球变异式样及其环境和系统发育因素分析 植物核DNA含量涉及到基因组大小和DNA C-值两个概念。植物基因组大小(genome size)是指一个物种配子核中单个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DNAC-值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生态学意义。有关核... 柴玲香关键词:基因变异 系统发育 植物DNA C-值在种间和种内的变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1 2011年 植物的DNA C-值在不同的分类群和生活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地理分布、生态适应、植物的入侵能力等有一定的相关性.DNA C-值对于物种来讲也不是特异的,其变异幅度在不同种之间又存在差异.资料表明:在某些物种中DNA C-值的种内变异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但是在另外一些类群中又不很明确.植物DNA C-值能够用于鉴定某些近缘种及它们的杂交种,对于了解某些类群的内多倍化现象有一定科学价值. 郭水良 周平 印丽萍 娄玉霞关键词:C-值 基因组大小 生物学意义 单子叶植物核DNA含量地理纬度变异式样及其与气候因素关系 被引量:2 2018年 从"植物DNA C-值数据库"检索到2 852种单子叶植物的核DNA含量数据,沿经度方向均分为10条样带,每条样带沿纬度又均分成19个样块.从"世界气候数据网站"下载的19个生物气候因子数据,应用Arc GIS 9.3获得每个样块生物气候因子的平均值.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站"记录,计算每个样块的单子叶植物的平均核DNA含量.分析了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最干季度雨量对单子叶植物核DNA含量的影响.应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了核DNA含量不同的单子叶植物在全球范围的纬度梯度变化特点,以及气候适应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单子叶植物的核DNA含量沿着纬度呈现非线性的规律变化;受气候因素影响,在中等温度和雨量环境下其核DNA含量最高,温度和水分趋向极端的环境下其核DNA含量较低,可以用"单峰"函数拟合;核DNA含量低的类群具有更广泛的全球分布. 柴玲香 申琳 郭水良关键词:单子叶植物 核DNA含量 纬度 基于根系形态早期预警吡嘧磺隆对水稻药害的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早期预警吡嘧磺隆对水稻的药害,以‘秀水128'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吡嘧磺隆0 g/hm^2(CK)、225g/hm^2、300 g/hm^2、450 g/hm^2、600 g/hm^2和750 g/hm^2 6个处理,于施药后5 d应用WinRHIZO软件分析测定水稻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除225g/hm^2施药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极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的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随着施药量的升高,抑制效应加强。吡嘧磺隆处理超过450 g/hm^2时对水稻根系体积产生明显影响。根尖对吡嘧磺隆最敏感,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根尖数。因此,通过上述根系形态指标的检测能够早期预警吡嘧磺隆对水稻可能的药害。 刘德好 李涛 李涛 沈国辉关键词:根系形态 除草剂 药害 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杂草群落对稻田节肢动物、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防除经济阈值 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和调查对上海郊区稻田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杂草群落和节肢动物、水稻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杂草鲜重与昆虫发生量、水稻产量、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白穗数等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群落生物量的增加,因水稻穗数、每穗粒数减少会极显著地降低水稻的产量;因同翅目、双翅目等昆虫数增加会极显著地增加稻田昆虫的发生量;虽增加了稻田昆虫的多样性,并使某些优势昆虫发生加大,但并没有增加有益动物蜘蛛的数量。杂草群落竞争性利用环境资源,并诱发昆虫、白穗等病虫害的发生而使水稻产量下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双穗雀稗和空心莲子草是引起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昆虫的发生更多是由双穗雀稗引起的。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损失率计算公式,得出移栽稻田双穗雀稗和空心莲子草杂草的防除经济阈值为21g/m^2。 李涛 李涛 刘德好 郭水良 沈国辉 胡佳耀 钱振官关键词:水稻 空心莲子草 双穗雀稗 节肢动物 经济阈值 上海地区发现新外来入侵种——草胡椒 被引量:1 2012年 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L.)Kunth]原产美洲热带,是新近传入上海的外来植物。文章初步报道了草胡椒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危害及其利用价值,旨在为预防蔓延提供基础资料。 董旭 陈秀芝 郭水良关键词:入侵 植物 长三角及邻近地区138种草本植物DNA C-值测定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评估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genome size)在植物入侵性评估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长三角及邻近地区138种草本植物的核DNA含量,其中111种为首次报道。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植物类群这两个值的差异,特别是入侵性与非入侵性植物这两个值的差异。结果表明:(1)138种草本植物平均DNA C-值为1.55 pg,最大者是最小者的37.17倍。127个类群平均基因组大小为1.08 pg,最大者是最小者的34.11倍;(2)统计了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蓼科(Polygonaceae)、唇形科(Labiat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的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发现禾本科植物的这两个值显著地大于其他7个科(P<0.01)。单子叶的DNA C-值和基因组极显著地大于双子叶植物(P<0.01);(3)杂草比非杂草具有更低的DNA C-值(P<0.01)和基因组大小(P<0.001);与DNA C-值相比,基因组大小在这两个类群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P<0.001),这种现象也体现在菊科植物中。随着基因组(X1)和DNA C-值(X2)由大变小,植物的杂草性(入侵性,Y)由弱变强,两者关系分别符合:Y=2.2334-1.2847 ln(X1)(r=0.4612,P<0.01)和Y=2.4421-0.7234 ln(X2)(r=0.2522,P<0.01),DNA C-值和基因组大小可以作为植物入侵性评估的一个指标;(4)多倍体杂草的基因组极明显地小于二倍体杂草(P<0.01),前者为后者的0.63倍。在非杂草中,多倍体基因组比二倍体的略小,前者仅为后者的0.84倍,差异不显著(P>0.5)。菊科植物中多倍体杂草的基因组也显著地小于二倍体杂草(P<0.1)。基因组变小和多倍体化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植物的入侵性。在多倍体植物入侵性评估中,基因组大小比DNA C-值更有价值。 郭水良 于晶 李丹丹 周平 方其 印丽萍关键词:DNA C-值 基因组大小 入侵性 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