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283)

作品数:14 被引量:205H指数:8
相关作者:卢琦杨文斌姜丽娜姚云峰赵爱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物种
  • 4篇物种多样性
  • 4篇固沙
  • 4篇固沙林
  • 3篇植被
  • 3篇土壤
  • 3篇乔木
  • 3篇防风效果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物
  • 2篇水分
  • 2篇自然恢复
  • 2篇自然修复
  • 2篇风洞
  • 2篇高斯
  • 2篇高斯模型
  • 1篇带间距
  • 1篇杨树
  • 1篇养分
  • 1篇叶片

机构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内蒙古林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家林业局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防治荒漠...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卢琦
  • 9篇杨文斌
  • 5篇姜丽娜
  • 4篇姚云峰
  • 3篇王晶莹
  • 3篇董慧龙
  • 3篇赵爱国
  • 3篇梁海荣
  • 2篇李永华
  • 2篇吴波
  • 2篇张金鑫
  • 2篇靳占虎
  • 2篇郭建英
  • 1篇朱雅娟
  • 1篇王永胜
  • 1篇刘殿军
  • 1篇王学全
  • 1篇胡小龙
  • 1篇刘铁军
  • 1篇张国盛

传媒

  • 3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覆盖度固沙林的乔木分布格局与防风效果被引量:12
2011年
低覆盖度植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且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前人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达到40%为固定沙地,40%—2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乔木疏林,其覆盖度均在低于40%,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即使覆盖度降低到20%时,地面也不会出现风蚀现象。因此,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针对覆盖度在20%左右的乔木疏林,同时测定了随机与行带式两种分布格局的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对照风速下,行带式配置的林内的相对风速均低于随机分布,其中在200 cm高度处行带式配置的平均相对风速比随机分布的低53.89%,在50 cm高度处低36.82%;(2)行带式林内的水平风速流场变化有一定规律,而随机分布林内风速流场变化主要受树冠在空间的分布影响,变化非常复杂;(3)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出现风速超过旷野对照的现象,在50 cm和200 cm的两个观测高度上分别有约27.45%和22.55%的风速测定值超过对照风速,说明出现明显的局部风速"抬升"现象,形成了强的涡流;(4)行带式配置林内的平均地表粗糙度达到1.01 cm,比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增大约5倍之多;(5)总体而论,行带式分布格局第1带降低风速的作用最显著,第2带及其以后各带间的风速均比第1带后的风速小,但逐带降低的叠加效益不明显;(6)由于乔木基本(枝下高)没有枝条对风的阻碍,乔木行带式固沙林在迎风面的第1林带的基部有一定的风力"抬升"作用,对林带基部地面产生较强的侵蚀作用,多数第1带树木的根系被侵蚀裸露,过境的风沙流只能在林带后树冠外侧堆积;(7)随机分布林内在许多位置出现了非常低的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低的�
杨文斌董慧龙卢琦王晶莹梁海荣姜丽娜赵爱国
关键词:防风效果
两行一带式乔木固沙林带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试验被引量:16
2011年
研究在风速为10和15m.s-1的风洞试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3种两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情况,以期对3种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配置模式在0.31H高度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流场结构,覆盖度25%的两行一带模式的防风效果高于覆盖度20%的两行一带模式。3种模式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相同,可划分为3层:微变化层(1.54H和2H)、显著变化层(0.46H和0.92H)和稳定变化层(0.06~0.12H)3个层次。3种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为:D=4H(H为带间距)L=4cm(L为行距)模式大于D=5H,L=0.08m模式和覆盖度20%(D=5H,L=0.04m),后2种模式相同。
杨文斌王晶莹董慧龙王林和张国盛卢琦赵爱国
关键词:风洞试验防风效果
敦煌西湖湿地草本植物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5
2012年
以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草甸沼泽、芦苇沼泽、盐沼和盐碱地4种湿地类型,采用常规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敦煌西湖湿地草本植物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4种湿地中共观测到43种物种,分属17科40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物种占总物种数的46.5%。草甸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物种数最多,观测到29种,而盐沼最少,仅有8种。②草甸沼泽为多优群落,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大,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小;芦苇沼泽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形成芦苇绝对优势种,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小,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大;盐沼和盐碱地以耐盐耐旱植物为主,物种优势地位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较大,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较小。③4种湿地呈阶梯分布,地形起伏影响水流方向和积水季节,是4种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形成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梁海荣董小刚王永胜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功能群植物群落
不同配置的行带式杨树固沙林与带间植被修复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在研究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适宜带间距离的林带具有明显的加快和促进植被修复的作用;2)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间距为20 m林带带间植被恢复效果优于带间距为10 m和15m林带,其群落也较稳定;3)带间距为20 m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经过一段时间演替逐渐趋于自然植被,而带间距为10 m固沙林带间植被则越来越稀疏。
姜丽娜杨文斌姚云峰卢琦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自然修复
白刺叶片形态变化对叶片δ^(13)C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选取磴口、民勤唐古特白刺,敦煌东湖附近洪积扇中部、底部生长的泡泡刺为研究对象,通过叶片扫描与Image-Pro Plus6.0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获得叶片形态参数(长、宽、周长和面积),应用同位素分析获得叶片δ13C值。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有效性的增加,白刺叶片面积具有增加趋势,叶片面积在增加过程中,叶片长、宽增幅具有非同步性;相同叶片宽度,生长于水分条件较好地区的唐古特白刺和泡泡刺叶片更长。虽然磴口、民勤及敦煌东湖附近洪积扇中部、底部水分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生长于这些区域的唐古特白刺及泡泡刺叶片δ13C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周长/面积比是连接叶片形态变化与植物水分生理的重要因子;白刺叶面积增加过程中,叶片长度的优先增加有利于减缓周长/面积比的下降速率,从而使白刺保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李永华吴波卢琦靳占虎刘殿军张金鑫
关键词:泡泡刺
樟子松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其对林草界面作用的响应被引量:9
2011年
调查了海拉尔市巴音岱林场不同分布格局、不同带间距的人工樟子松林带内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林草界面生态学效应,研究了林草界面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曲线出现了两个高峰,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说明该地区林带之间距离不应小于12 m;当林带之间距离为16~28 m时草本物种多样性出现最大值。植被恢复效果表现为带间距12 m差于带间距24 m,虽然都差于天然植被,但边际效应大大地加速了群落演替的进程。研究区樟子松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20 m,其小尺度范围内生境异质性也很明显。行带式造林带间距离不应大于40 m,超出边缘效应影响域不利于带间植被恢复。
姜丽娜杨文斌姚云峰卢琦杜敏王琳琳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
Deep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its dynamic variation in the shifting sandy land of typical deserts in China被引量:21
2014年
Soil moisture is the key resource constraint in arid ecosystems, and has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on restoration. However,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rainfall to deep soil rainfall infiltration are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YWB-01 Deep Soil Infiltration Water Recorder which had been invented by ourselves to measure the quantity of rain infiltration into deep soil, 150 cm below ground, in four locations in China: Mu Us Sandy Land and Ulan Buh, Tengger, and Badan Jilin deserts over a 2-year period. We found:(1) Deep soil rainfall infiltration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from east to west and from semiarid to arid areas, with two locations completely lack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Heavy rain was important to deep soil infiltration in shifting sandy land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2) Seasonal variation of infiltr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with a time lag that was less apparent in areas with more rainfall.(3) For single intense rainfall events, infiltration maximums occurred 40–55 h after the rainfall, during which the infiltration rates increased rapidly before reaching a peak, and then decreased slowly. Continuous infiltration could last about 150 h. Rainfall infilt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ntensity, quantity and duration. Rainfall with low intensity, long duration, and large quantity was most favorable for deep soil infiltration. Our results can be used in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s and protection during eco-restor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China.
YANG WenBinTANG JinNianLIANG HaiRongDANG HongZhongLI Wei
关键词:深层土壤水分巴丹吉林沙漠流动沙地降雨入渗
低覆盖度乔木两种分布格局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实验被引量:16
2009年
低覆盖度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一直是防沙治沙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在风速为10 m.s-1和15 m.s-1的风洞实验条件下,模拟研究了覆盖度为20%的行带式分布和随机分布的乔木固沙林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①在水平空间上,随机分布和行带式模式都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水平流场结构,其中,随机分布要比行带式模式的流场结构更加复杂。②在垂直空间上,林冠下近地面(1.2 cm以下)风速都有微弱的增加,1.6~20 cm高度行带式模式内风速均有所减小,而随机分布模式风速变化无明显规律。③随机分布模式中两株植株相互组合时,不仅在植株两侧出现风速加速区,同时在两植株间出现风速加速区,出现"狭管增速效应"。
梁海荣王晶莹卢琦杨文斌董慧龙赵爱国张正才
关键词:风洞实验防风效果
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了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的行带式人工林带间植被恢复及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养分变化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行带式杨树人工林带能够明显地促进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2)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为:带间距24m>带间距18m>带间距12m;(3)不同带间距对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有重要影响;(4)林带间的植被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根据高斯模型推算出当带间距介于28~40m时,林带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对带间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姜丽娜杨文斌姚云峰卢琦
关键词:自然修复高斯模型
干旱区叶片形态特征与植物响应和适应的关系被引量:97
2012年
叶片形态是指示植物适应特定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植物叶片形态不仅对时空环境变化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可塑性,而且能够通过叶片形态的调整调节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所以叶片形态学研究一直是植物生理及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该文在总结前人叶片形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简单的叶片形态指标分类体系;结合物质能量交换的物理学原理,回顾总结了叶片表观形态变化与叶片物质能量交换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叶片形态影响物质能量交换的物理学原理,重点分析了干旱区植物叶片表观形态对低水分环境、高辐射(或高温)的响应与适应特征;最后,在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叶片形态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李永华卢琦吴波朱雅娟刘殿君张金鑫靳占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