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37002) 作品数:38 被引量:473 H指数:10 相关作者: 周启星 孙丽娜 胡筱敏 廉梅花 郭锦 更多>>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 沈阳大学 东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铅低积累大豆的筛选及铅对其豆中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5年 筛选和培育铅低积累作物品种已被用来降低铅流入到人们的食物链中.本实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16个选定的大豆品种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的生长反应,并评估其对铅的耐性.结果表明,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大豆中Pb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0.19和0.27 mg·kg-1.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富集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03~0.014和0.002~0.012.16种大豆品种的富集系数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均小于0.02,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大豆吸收的Pb主要积累在根部.大豆品种:垦丰16号、绥农28号、中黄35号和黑河35号被发现符合低铅积累大豆品种的标准.这4个品种的大豆被进一步用于评估Pb和其他矿质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Ca、Cu、Fe、Mg、Mn和Zn.土壤中Pb含量会影响大豆对微量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表现为土壤中高剂量Pb能抑制大豆对Ca、Cu、Fe、Mg和Zn的吸收,同时增加其对Mn的吸收和积累. 智杨 孙挺 周启星 朱永强关键词:大豆 铅 食品安全 污泥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与重金属形态——以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例 2015年 为了研究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关系,对仙女河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堆肥处理,研究了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的相关性,从微生物结构演替的角度为加快堆肥过程、提高堆肥中重金属钝化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结果表明:10:00、15:1iso G、a15:1、10Me16:0、10Me18:0、18:1w9c等PLFA标记物的相对含量变化与Cu、Zn、Cd、Pb的有效态变化呈较大的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较大的PLFA标记物为10Me16:0与18:1w9c,其与Cu、Zn、Cd、Pb有效态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0.977、0.789、0.583与0.665、0.703、0.709、0.418,在堆肥过程中10Me18:0与Cu的有效态变化相关系数最大为0.962;10Me16:0与Zn的有效态变化相关系数为0.977;与Cd及Pb有效态相关系数最大的PLFA为17:1w8c相关系数为0.808与0.626。 李昂 孙丽娜关键词:污泥堆肥 重金属形态 污染胁迫下的蚯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每年有大量环境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中,污染胁迫模式动物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受到日益关注。蚯蚓,作为土壤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研究和评价土壤生态污染良好的模式动物。研究蚯蚓的蛋白质组学,对于寻找环境生态污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和阐明生态毒理学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知的污染胁迫下蚯蚓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几个特定污染物胁迫蚯蚓的蛋白表达谱。这些蛋白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例如信号传导、糖酵解、能量代谢、分子伴侣和转录调节,提示了相关污染物可能的生态毒理学机制,有望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有毒污染物的监测,但其特异性需要进一步试验的验证。对蚯蚓受污染胁迫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及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简要综述。 李德金 高宏生 张丽 胡骁 杨震 李华英 郭锦 赵化冰关键词:蚯蚓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典型多环麝香在土壤-小麦系统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佳乐麝香(HHCB)和吐纳麝香(AHTN)是多环麝香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手性化合物,采用Agilent Cyclosil-B和HP-5MS毛细管柱串联,在气质联用仪上对两种多环麝香的对映体进行了同时拆分;采用盆栽实验,以HHCB和AHTN商业标准外消旋品中的对映体比率(ERs)作为参照,对小麦幼苗及根际土中HHCB和AHTN的ER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中HHCB的ERtrans和ERcis值分别为1.13和1.09;小麦体内HHCB的ERtrans和ERcis值分别为1.32~1.50和1.17~1.57,且茎和叶中的对映体比率显著高于外消旋品。根际土中AHTN的ERs值为1.06;小麦体内AHTN的ERs值为1.46~1.68,与外消旋品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说明HHCB和AHTN在根际土中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能力很低,但易于在小麦体内发生对映体选择性吸收,且(4S,7R)-HHCB、(4S,7S)-HHCB和3R-AHTN是小麦体内容易吸收累积的类型。 徐慧琳 陈翠红 曾文炉 卢媛关键词:多环麝香 气质联用法 抗氧化酶基因作为多环麝香污染分子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为研究土壤中低剂量合成麝香暴露的分子毒理效应,以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基因为供试基因,建立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且采用自然土壤染毒实验,检测了吐纳麝香(AHTN)或佳乐麝香(HHCB)胁迫诱导SOD、CAT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序列同源性比较与熔解曲线分析表明设计的引物适合供试基因mRNA的检测.SOD与CAT基因构建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分别为0.997和0.994,且PCR扩增效率均接近于100%,故可实现两基因mRNA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土壤染毒暴露28 d后,丙二醛(MDA)含量水平显著升高,表明自由基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是AHTN或HHCB毒性效应的主要途径方式.SOD、CAT mRNA总体表现为上调表达趋势,且表达量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抗氧化酶基因的诱导表达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联.而且,SOD、CAT mRNA表达水平与AHTN或HHCB浓度存在正相关剂量-效应关系.综上表明,SOD与CAT基因可成为潜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用于表征合成麝香污染暴露水平及其毒理效应. 陈春 周启星 刘潇威关键词:抗氧化酶 吐纳麝香 佳乐麝香 赤子爱胜蚓 分子生物标志物 污泥堆制发酵过程中多环麝香的降解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被引量:1 2015年 为研究多环麝香污泥处理技术,以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作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发酵试验,调查堆肥过程中佳乐麝香(galaxolide abba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ide,AHTN)的降解情况。同时,基于16S r 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的分子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消化污泥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堆肥发酵技术可以较好的降低消化污泥中的多环麝香浓度。佳乐麝香降解率可以达到86.84%,吐纳麝香降解率为77.91%;不同堆肥时间,堆肥物料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及均匀度变化明显,且与多环麝香浓度降低呈现较明显的对应关系。污泥堆肥发酵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消化污泥中多环麝香浓度,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资源可能直接参与多环麝香的降解过程。 张珣 李晓云 孙丽娜关键词:多环麝香 污泥堆肥 微生物群落 PCR-DGGE 四氯乙烯胁迫对草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6 2014年 研究了四氯乙烯(PCE)对草鱼的肝胰脏、肾脏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鱼肝胰脏SOD活性,在PCE低浓度胁迫时其SOD活性"先升后降"[72h SOD是(6665.84±106.87)U/g·FW,168h SOD是(3021.26±16.96)U/g·FW],高浓度胁迫时"先降后升再降"[24h SOD是(2175.16±185.14)U/g·FW,96h SOD是(5692.19±44.17)U/g·FW,168h SOD是(1297.70±11.52)U/g·FW];草鱼肾脏SOD活性在PCE所有浓度组胁迫均是"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草鱼鳃组织SOD酶活性只有在PCE较低浓度短时间内没有显著变化,其它情况始终降低.在PCE低浓度和中等浓度胁迫时,草鱼肝胰脏POD活性始终降低,较低浓度和高浓度胁迫时肝胰脏POD活性"先降后升再降";草鱼肾脏POD活性在PCE低浓度胁迫时"先升后降再升又降"的趋势,而高浓度胁迫时"先降后升又降";PCE对草鱼鳃组织POD活性"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草鱼鳃组织的SOD和POD活性明显低于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SOD和POD活性. 王桂燕 李锋 史济月 周启星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草酸联合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解草酸淋洗联合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选取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根系分泌物中的草酸作为淋洗剂,联合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进行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通过4种浓度的草酸分别对土壤进行了4次淋洗后,可以看出草酸浓度达到25 mmol/L时,东南景天干重最大,地上部镉含量最多,总去除量最大,去除效率可以达到51.34%,与不淋洗组对比高35个百分点.实验表明草酸浓度在25 mmol/L时联合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达到最佳.实验证明使用草酸淋洗联合矿山型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镉的去除效果比较显著,且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健康,从而为草酸联合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凡嫡 潘俊 孙丽娜 胡筱敏关键词:镉污染 东南景天 草酸 淋洗 蚯蚓蛋白质组学研究中3种总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2016年 双向电泳(2-DE)技术在现阶段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当中,由于其价格相对便宜,仪器设备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合适的总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双向电泳蛋白点的数目和分辨率以保证蛋白质组信息的完整性,是整个实验的关键.蚯蚓作为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生物,其总蛋白质提取的方法学研究还不完善.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蛋白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利用SDS-PAGE电泳和双向电泳的结果,对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裂解液法和酚抽提法对蚯蚓总蛋白提取结果进行了评价,建立了适合蚯蚓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总蛋白样品制备方法. 郭锦 高宏生 赵宏 杨震 张丽 胡骁 李华英 赵化冰关键词:双向电泳 三氯乙酸 蚯蚓金属硫蛋白定量PCR检测方法及其分子诊断 被引量:6 2011年 根据GenBank中蚯蚓(Eisenia fetida)金属硫蛋白(MT)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pEASY-Blunt中制备质粒标准品.通过不同梯度稀释倍数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目的基因MT与内参基因β-actin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通过土壤染毒培养实验,将蚯蚓分别暴露于50,500,1000mg/kg重金属Cd染毒的自然土壤中培养14,28d,研究蚯蚓体内MT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重组质粒测序后显示目的片段序列同源性好,证明所设计的MT、β-actin引物能成功用于蚯蚓MT mRNA的检测.两基因构建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分别为0.994,0.999,且PCR扩增效率也皆接近于100%.染毒实验发现,Cd可诱导蚯蚓体内MT mRN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Cd污染暴露呈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表明蚯蚓MT基因可作为潜在分子标志物,诊断环境中Cd污染及其暴露水平. 陈春 周启星关键词:金属硫蛋白 蚯蚓 荧光定量RT-PCR 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