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0217)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袁年兴许宪隆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族际互动
  • 2篇族群
  • 2篇结构性特征
  • 2篇互动
  • 1篇研究视域
  • 1篇研究视阈
  • 1篇杂居
  • 1篇视域
  • 1篇视阈
  • 1篇逻辑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关系
  • 1篇民族杂居区
  • 1篇基本逻辑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3篇袁年兴
  • 1篇许宪隆

传媒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被引量:4
2012年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袁年兴许宪隆
关键词:族群互动
民族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阈被引量:6
2012年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族群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阈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结成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变。
袁年兴
关键词:族群互动
民族多元共生的基本逻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被引量:8
2012年
强调民族多元共生的基本逻辑,旨在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和分离主义的认知缺陷,为正确理解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供一种合理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阈。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各民族休戚相关的共生系统,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当民族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各民族因共生而相互具有主体性,一体化条件下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是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相关结论也揭示了民族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也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变。
袁年兴
关键词:民族民族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