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2K10-G1-9)

作品数:12 被引量:106H指数:8
相关作者:宋锦宁鲍刚徐高峰王拓谢昌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瘤
  • 11篇颅内
  • 11篇颅内动脉
  • 11篇颅内动脉瘤
  • 7篇蛛网膜
  • 7篇蛛网膜下
  • 7篇蛛网膜下腔
  • 7篇蛛网膜下腔出...
  • 7篇网膜
  • 7篇下腔出血
  • 7篇膜下
  • 7篇出血
  • 6篇动脉
  • 6篇血管
  • 6篇血管内栓塞
  • 6篇栓塞
  • 5篇血管内栓塞治...
  • 5篇栓塞治疗
  • 3篇弹簧圈
  • 3篇电解可脱性弹...

机构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市第六人...

作者

  • 11篇宋锦宁
  • 10篇徐高峰
  • 10篇鲍刚
  • 8篇王拓
  • 7篇刘守勋
  • 7篇谢昌厚
  • 7篇张晓东
  • 4篇陈景宇
  • 3篇隋龙
  • 2篇李琦
  • 2篇王茂德
  • 2篇梁琦
  • 1篇刘晓斌
  • 1篇廉民学
  • 1篇陈钟樑
  • 1篇郗磊
  • 1篇张仲林
  • 1篇刘昊
  • 1篇王文博
  • 1篇谢万福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王拓鲍刚徐高峰隋龙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防治(附79例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前预防再出血,术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并妥善处理并发症。结果瘤腔100%闭塞65个,95%闭塞8个,90%闭塞6个。术后GOS5分52例,4分12例,3分6例,2分4例,1分5例。全组病死率6.3%。术后68例随访3 ̄58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复发者行再次GDC栓塞。结论动脉瘤性SAH病人在围手术期预防再出血,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鲍刚徐高峰刘昊王文博张晓东张仲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治疗。结果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动脉瘤性SAH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隋龙李琦郗磊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宋锦宁刘守勋鲍刚王拓梁琦陈景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
补阳还五汤加减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7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基础治疗用药均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IHSS)及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average blood ow rate,VM)、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7.14%(27/35),低于观察组94.29%(33/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SBP为(137.81±13.26) mm Hg,(128.63±11.42) mm Hg,DBP为(84.13±7.86) mm Hg,(77.34±7.35) mm Hg,NIHSS量表为5.98±2.10、4.65±1.74,大脑中动脉VM为(53.17±9.69) cm/s、(62.28±8.74) cm/s,大脑中动脉RI为0.64±0.08、0.57±0.07,基底动脉VM为(38.84±9.67) cm/s、(45.61±8.9) cm/s,RI为0.67±0.09、0.58±0.08,TNF-α(42.91±13.51) ng/m L、(26.50±12.69) ng/m L,IL-6为(11.96±3.81) pg/m L、(9.14±3.54) pg/m L,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现2例胃部不适,服用为抑制胃酸药后缓解。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有助于提高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降低血压和炎症因子水平,且患者可耐受,值得推广。
赵文王同单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V级3例;B组G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宋锦宁徐高峰王拓鲍刚谢昌厚隋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
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载瘤动脉闭塞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采用可脱性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其中2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栓塞效果根据术中DSA的影像表现分为优、良、中和差4级。术后影像随访采取DSA与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疗效优26例,良6例;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0.3%。全组术中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5例,及时发现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6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载瘤动脉闭塞术后脑缺血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明显高于DSA,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可靠,但该疗法有可能导致脑缺血及其他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99Tcm-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宋锦宁徐高峰李琦陈钟樑廉民学王茂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性放射学介入性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 ,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4 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 ,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4 6个动脉瘤 ,其中 4 4例临床痊愈 ,2例死亡 ,死亡率 4 .3%。术中动脉瘤腔 10 0 %闭塞者 4 1例 ,95 %闭塞者 3例 ,90 %闭塞者 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 ,并发脑血栓 1例 ,并发脑血管痉挛 4例 ;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刘守勋王茂德谢昌厚谢万福鲍刚张晓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总结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与技术要点。方法对32例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32个动脉瘤中27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2个90%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6.3%。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术后随访3~7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SAH后的水钠紊乱分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尿崩症三类,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及水钠紊乱处理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结果全组均为水钠紊乱患者,其中低钠血症49例,高钠血症5例,尿崩症2例。出院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良好31例,中残1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常发生严重的水钠紊乱,加强监测并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提高动脉瘤性SAH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宋锦宁刘守勋鲍刚王拓梁琦陈景宇徐高峰张晓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水钠紊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