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13692105600)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1
相关作者:杨上广王春兰刘淋吴柏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1篇碳排放
  • 1篇中心城
  • 1篇中心城市发展
  • 1篇总碳
  • 1篇空间结构
  • 1篇家庭
  • 1篇长三角
  • 1篇长三角区域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发展

机构

  • 3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人口与...

作者

  • 3篇杨上广
  • 2篇王春兰
  • 1篇吴柏均
  • 1篇刘淋

传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中国名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演化研究
2013年
本文从规模、结构、效益、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选取了21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层次聚类法,通过1990年、2000年、2010年等时段数据的比较分析,探讨在全球化"时空压缩"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演化特点和演化规律。研究发现,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呈现出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不断演化特点,并且由于资源、环境、区位、基础、历史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原因,呈现出演化差异。在区域发展进程中,中心城市应该优先发展。
杨上广吴柏均
关键词:空间结构
上海家庭总碳排放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5年
低碳城市正成为我国大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治理策略之一。从家庭总碳排放(生活碳排放和出行碳排放)的视角,利用1054份上海家庭碳排放调查样本问卷,探讨上海家庭总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低碳治理策略。研究表明,上海家庭总碳排放呈现如下规律:生活碳排放空间差异不明显、出行碳排放有较大差异、家庭碳排放呈倒"U"型空间格局、家庭碳排放全局相关性不强、家庭碳排放存在局部自相关、家庭碳排放存在冷热点。计量分析显示,住房类型、是否有汽车等因素,是影响上海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典型片区分析显示,居住区位公共资源配置状况深刻影响家庭碳排放。从家庭低碳减排视角研究发现,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应在空间上合理地配置医疗、教育、轨道交通等公共资源,从而降低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和总碳排放。
杨上广王春兰刘淋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伴随着人口、私家车等不断增长,中国大城市家庭出行碳排放在逐年增长,因此,如何降低出行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议题。本论文利用1 054份上海家庭碳排放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上海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分析了上海家庭出行的行为模式、家庭碳排放的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上海家庭出行模式呈现居住区位、住房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差异。上海家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呈现倒"U"型曲线,即从市中心向外,呈现由低到高再低的格局。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出类似出行模式的倒"U"型曲线,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为低碳区,高碳区呈环状分布于近郊区。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高值聚集现象。家庭出行碳排放冷点区域十分显著,呈环状出现在中环线附近;热点区域主要位于浦东新区,同时嘉定安亭片区出现几个零散的热点。从计量模型中可知,上海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是否有汽车和住房的形式。调查显示,等车时间过长、换乘不方便、速度太慢、拥挤、价格不合理和车站距离太远是不少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当前,上海居住开始郊区化,但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仍然集中于中心城区,造成了资源配置与居住空间的不匹配,形成了高的出行时间和距离以及出行的高碳排放。未来上海市应重点疏解核心、边缘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新城高标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模式;应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体系;在完善市内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加大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向郊区延伸;应加强地铁站点与公共汽车的顺畅换乘,等等。
杨上广王春兰刘淋
关键词: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