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2005C23080)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国良祝璟琳金珊吕永林李思源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黄鱼
  • 4篇大黄鱼
  • 2篇养殖
  • 2篇溃疡
  • 2篇溃疡病
  • 1篇毒性
  • 1篇养殖大黄鱼
  • 1篇抑菌
  • 1篇抑菌试验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抑菌
  • 1篇体外抑菌试验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网箱
  • 1篇网箱养殖
  • 1篇弧菌
  • 1篇环境因子
  • 1篇急性毒性
  • 1篇疾病
  • 1篇多重PCR

机构

  • 4篇宁波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4篇王国良
  • 1篇倪海儿
  • 1篇金珊
  • 1篇邢晨光
  • 1篇李凯
  • 1篇李思源
  • 1篇陶震
  • 1篇祝璟琳
  • 1篇戴瑜来
  • 1篇吕永林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预报模型被引量:7
2009年
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时地对发病季节大黄鱼疾病的控制,还同时给出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季节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倪海儿王国良
关键词:大黄鱼疾病环境因子
氟苯尼考对大黄鱼的急性毒性及体外抑菌试验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氟苯尼考对哈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8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致病弧菌的体外抑菌效应;同时以棋盘微量稀释法进行五倍子、黄连、乌梅与氟苯尼考的联合用药试验,并研究了该药对养殖大黄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所选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0.39~0.78μg/mL,且其MBC值与MIC值相等或为对倍关系;联合用药显示,MIC值比单独使用时略有降低,FIC指数为1.00~0.75,其中以氟苯尼考和五倍子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氟苯尼考口服给药对大黄鱼具有较高安全性,96h LD50>1000mg/kg,对大黄鱼的安全浓度SC>100mg/kg。
李思源邢晨光李凯吕永林王国良
关键词:氟苯尼考大黄鱼体外抑菌急性毒性
大黄鱼溃疡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溃疡病大黄鱼的骨骼肌、鳃、肝、肾、脾、肠6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溃疡病的发生机理。组织病理显示,溃疡病的病变性质为变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肌丝断裂,炎性浸润;鳃丝肿胀,鳃小片溶融,细胞变性坏死;肝实质细胞空泡化,结缔组织异常;肾脏弥散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脾脏和肠也产生炎性症状。超微病理显示,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肌丝碎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肝脏组织及细胞内大量脂肪积聚表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肝内细胞大量坏死并溶融,核肿胀破裂溶解,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肾脏组织细胞发生形变,胞核异常;脾内细胞可见明显的纤维化;肠壁黏膜细胞结构破坏或消解,肠壁结构严重破坏。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组织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全身性组织严重损害,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丧失正常的生理代谢作用;病鱼的摄食能力也逐渐减退或丧失,终至死亡。最后提出一些防治大黄鱼溃疡病的建议。
戴瑜来吕永林李凯陶震王国良
关键词:溃疡病大黄鱼组织病理超微病理
养殖大黄鱼病原弧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被引量:17
2009年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浙江省养殖大黄鱼(Pseudnosciaena crocea)弧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选择针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胶原酶基因,哈维氏弧菌的部分ToxR基因的特异性,优化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检测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条带分析判断,可以在一个PCR管中同时成功地检测这3种病原细菌,含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3种致病弧菌核酸的阳性对照样品分别扩增出大小为737bp、382bp和271bp的预期产物,其灵敏度是102~103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人工感染后的养殖大黄鱼病鱼肝脏和肾脏,结果在6份组织样本中,5份检出原始感染菌株,与API20E鉴定结果相符;对弧菌病流行季节采集的未发病的16份养殖大黄鱼组织样本和16份水体样本进行抽检,结果在1份大黄鱼组织样本中检出哈维氏弧菌,7份水体样本中检出这3种弧菌中的1种或2种,鉴定结果与API20E鉴定结果符合率为93.75%。说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发病鱼,还可以检测无病症带菌大黄鱼以及带菌水样,且说明海洋水体中存在着大黄鱼弧菌病的致病菌。结果说明,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该方法的建立对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祝璟琳王国良金珊
关键词:大黄鱼多重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