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无)
-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3
- 相关作者:葛洪义李旭东房亚明徐清飞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方法被引量:10
- 2011年
- 社会管理创新是引人瞩目的一个重要政治话题,这既是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又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过程中长期面临且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 葛洪义
-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法律方法社会矛盾
- 话语与权力秩序的构建——地方政府官员言论规制断想
- 2011年
- 官员"雷人雷语"的实质是权力秩序的紊乱以及人民作为主权者地位的缺失。官员言论的失范是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法律手段规制官员的言论,是限权政府的要求,是政治和行政伦理的需要,也是改善官民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对官员言论的规制法定化,构建多层次问责机制和多元的民主监控机制,才能有效地改善官员话语及背后的权力秩序。
- 房亚明
- 关键词:权力异化法治政府规制
- 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权力的运行策略——从“驻京办”透视地方法制被引量:3
- 2010年
- "驻京办"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地方法制的若干特点。地方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特点:地位的从属性、地方利益的弹性、对中央政策的取舍性、地方单位对中央的博奕性。驻京办现象体现出当前中国地方法制的现实制度架构,即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地方通过自己的权力运行策略形成了以"驻京办"等实践方式为特点的地方分权的非正式机制。目前的央地关系体制中对地方权力缺乏正式有效的制度安排。
- 李旭东
- 关键词:中央集权地方法制
- 地方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反思——以广东为中心的考察
- 2010年
- 地方法制建设首先是一种地方的制度建设,这种制度建设又主要是通过基层的探索来实践的,在这种探索中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以使"淌水过河"的地方制度建设更为有的放矢。广东30余年的制度建设经验为此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标尺。这种标尺主要体现在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制度化建设中。地方的这种制度化探索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基层民众创造力的真实展现,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 徐清飞
-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利保障
- 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被引量:35
- 2010年
- 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治呈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了权力分工体制,为法治与宪政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国家政权正规化的建设,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主体与市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强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国家一方面面临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规范国家权力行为的艰巨任务。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勾勒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 葛洪义
- 关键词:法治建设地方法制
- 我国地方法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被引量:35
- 2011年
- 我国的地方法制问题是一个颇具本国特色的问题。对地方法制概念的界定,需要把握概念边际的确定原则。地方法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并制约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我国地方法制的研究范围包括地方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与职能分配的制度化问题、国家机构实施法律的方法与具体制度和权利实现的民间保障机制。强调指出研究地方法制,就是要把人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国家制度越是健全,规则体系越是完善,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能力越强,国家就越是以人为本,越是把人当做人。所以,与群众最为接近的地方与基层的法制实践,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真正舞台。
- 葛洪义
- 关键词:法治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