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20105)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黄晓军刘代红莫晓冬吴德沛许兰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造血
  • 9篇造血干
  • 9篇造血干细胞
  • 9篇干细胞
  • 7篇造血干细胞移...
  • 7篇干细胞移植
  • 5篇异基因
  • 5篇基因
  • 4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血液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植物抗宿主病
  • 3篇肿瘤
  • 3篇抗宿主病
  • 2篇血液恶性肿瘤
  • 2篇移植后
  • 2篇异基因造血干...
  • 2篇预后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院

作者

  • 6篇黄晓军
  • 3篇莫晓冬
  • 3篇吴德沛
  • 3篇刘代红
  • 2篇孔圆
  • 2篇孙竞
  • 2篇刘启发
  • 2篇唐晓文
  • 2篇黄芬
  • 2篇范志平
  • 2篇金正明
  • 2篇韩悦
  • 2篇张晓辉
  • 2篇周红升
  • 2篇王昱
  • 2篇许兰平
  • 1篇周佳子
  • 1篇周军年
  • 1篇裴雪涛
  • 1篇郭凌川

传媒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心力衰竭被引量:3
2013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许多患者获得了长期缓解乃至根治。但随着患者无血液病生存的延长,移植过程带来的脏器损伤成为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力衰竭(HF)就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目前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F的研究并不多,我们就发病情况、危险因素、预后及预防对移植后HF作一综述。
莫晓冬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力衰竭移植后血液恶性肿瘤脏器损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治疗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治疗对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9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积分、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因素进行比较,评估移植前诱导治疗对其生存、复发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等预后的影响。结果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24.4(6.2~72.0)个月,死亡17例,复发2例。5年总体生存(0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和TRM分别为59.9%、59.2%、10.5%和31.8%。高危诱导治疗组(n=17)、高危支持治疗组(n=6)和低危组(n=26)患者间OS、D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1%比16.7%比68.1%,P=0.028;72.1%比16.7%比67.9%,P=0.030);而无论诱导治疗是否获得骨髓缓解,高危诱导治疗组的OS、DFS均与低危组相当(P=0.526、0.504),高危诱导治疗组OS、DFS明显优于高危支持治疗组(均P=0.020)。高危诱导治疗组中获得缓解者OS、DFS均高于未缓解者(均为100%比46.7%,P=0.049)。高危组诱导治疗后骨髓原始细胞负荷明显降低(P:0.010),但累积TRM并未高于支持治疗组(28.9%比33.6%,P=0.612)。结论MD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治疗可降低肿瘤负荷,改善高危组移植后结果,而TRM并未增高。
周金懿何广旺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金正明唐晓文韩悦傅垮垮马骁苗瞄薛胜利王荧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in China被引量:5
2013年
MO Xiao-dong XU Lan-ping LIU Dai-hong CHEN Yu-hong ZHANG Xiao-hui CHEN Huan HAN Wei WANG Yu WANG Feng-rong WANG Jing-zhi LIU Kai-yan HUANG Xiao-jun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挽救性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方法22例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GVHD患者在一线和(或)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联合MSC治疗。22例患者在aGVHD发生后中位时间19(11~49)d接受体外扩增的第三方供者骨髓来源的MSC治疗,每次MSC1×10^6/kg、每周1次,连用4次无效者停用。在MSC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及CD4^+CD25^+调节T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22例患者每例MSC中位输注2.5(1~7)次、MSC中位数为4.8(2.5~6.3)×10^612例获得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2.7%。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246.5(36~1116)d。11例存活、11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GVHD6例、感染3例、白血病复发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各1例。MSC输注后第4周CD3^+CD4^+/CD3^+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高(1.58±0.54对0.494-0.19,t=0.628,P:0.040),调节性T细胞(CIM^+CD25^+细胞)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606)。结论第三方骨髓来源的MSC对于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GVHD患者具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有关。
赵珂黄芬彭延文周红升范志平张贤郭绪涛许娜孙竞项鹏刘启发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
AMD3100及联合G-CSF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CXCR4阻断剂AMD3100(plerixafor)单独或与G-CSF联合应用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其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C57BL/6(H-2。)小鼠为供鼠,应用CCK-8分别检测AMD3100、G-CSF、AMD3100联合G-CSF及生理盐水动员后各组供鼠脾脏淋巴细胞经丝裂原诱导的增殖活性,及其与受鼠BALB/C(H-2。)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之间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LDH释放法检测上述各组供鼠脾脏淋巴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Yac-1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86±0.07及1.58±0.15)相比,AMD3100动员组(1.23±0.04及1.18±0.05)、G-CSF动员组(1.19±0.05及1.17±0.04)及AMD3100联合G-CSF动员组(1.11±0.04及1.03±0.04)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对异种抗原的反应能力均降低(P值均〈0.05),AMD3100联合G-CSF动员组较其他各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效靶比为40:1时,AMD3100动员组[(5.69±0.25)%]、G-CSF动员组[(5.63±0.29)%]及AMD3100联合G-CSF动员组[(5.76±0.24)%]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5.98±0.31)%]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MD3100单独或与G-CSF联合应用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及对异种抗原的反应能力降低,而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未受明显影响,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孔圆冯茹黄晓军
关键词:AMD310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小鼠淋巴细胞
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分析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MICM)分型、脾脏病理、PET-CT及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等,患者明确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Ⅳ期B组,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均为中高危组.经过一线治疗,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予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后,中枢病灶消失.结论 脾边缘区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十分罕见.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本例患者是安全的,且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陈晓晨金正明韩悦郭凌川吴德沛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亲缘HLA不相合与无关HLA全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比较亲缘HLA不相合和无关HLA全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12月82例接受亲缘HLA不相合和92例接受无关HLA全相合供者HSCT的血液肿瘤患者,比较二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移植前疾病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缘组和无关组急性GVHD、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62.2%和54.3%、15.9%和9.8%(P=0.295,P=0.229);慢性GVHD、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8.4%和45.1%、9.0%和12.2%(P=0.036,P=0.525);两组GVHD致死率分别为8.5%和10.9%(P=0.60).两组10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5±5.7)%和(37.6±7.3)%(P=0.194),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1±6.1)%和(50.5±6.7)%(P=0.50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8±6.1)%和(46.3±6.2)%(P=0.873).结论 亲缘HLA不相合供者与无关HLA全相合供者HSCT对血液肿瘤患者具有同等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情况下,亲缘HLA不相合移植比无关HLA全相合移植具有供者来源不受限制和根据疾病需要及时选择移植时机的优势.
于嗣俭戴敏孙竞范志平黄芬张钰江千里周红升徐丹孟凡义刘启发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嵌合率定量检测
2013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体细胞嵌合率(DD-CHM%)的计算模型并简化计算方法。以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检测移植术后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表明:在混合嵌合状态下,同一个体来源的等位基因的双峰面积和高度是近似的,可以互相替代;对构建的计算模型中各等位基因的峰面积进行赋值,得到的嵌合率准确值和近似值在可接受的计量系统自身误差范围内(5%-20%)是基本没有差异的。结论:在混合嵌合状态下,来自于同一个体的等位基因在STR位点上的非共享峰是可以替代共享峰面积,此设想可以用作于计算多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嵌合率的检测;在计算位点选择上,受体位点的选择比供体位点选择更为重要,能更加有效的简化计算步骤,并能更准确的得到供体细胞嵌合率的结果。
冯宇锋张翔陈广华徐杨龚斐然朱子玲戴丽君宋铁梅周佳子唐晓文常惠荣缪竞诚吴德沛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继发性造血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100天(+100d)内继发眭造血细胞[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Et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60例(包括单倍体相合160例和HLA全合100例)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将患者分为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组;②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组;③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组。分析各组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在+100d内,单倍体相合移植组继发性白细胞减少(38.8%对18.0%,P=0.0005)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25%对12%,P=0.01)的发生率均高于HLA全合移植组,两组间继发性植人功能不良(5.6%对2.0%)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多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是导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CMV感染是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CMV感染是导致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造血细胞减少较HLA全合移植更为常见,可能与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及CMV感染发生率较高有关。
林志娟孔圆王昱张晓辉刘代红许兰平黄晓军
关键词:单倍体相合
脐血巨核祖细胞体外诱导扩增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适用于临床的诱导脐血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并扩增的方法。方法将脐血用羟乙基淀粉(HEs)沉降红细胞,以Ficoll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并探索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以及不同培养基体外诱导其向巨核细胞分化及扩增的效果。结果HES浓度为15gm沉降红细胞效果最好,可获得更多的有核细胞。分别采用116t(IL.11、IL.6、TPO)、st36(SCF、TPO、IL.3、IL.6)、pt36[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TPO、IL.3、IL.6]、pst36四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国产无血清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脐血MNC7d,其中st36组(50ng/mlSCF、50ng/mlTPO、20ng/mlIL-3、50ng/mlIL.6)获得的CD41’CD61’细胞数最高,为(6.79±1.97)×10^4。含st36的进口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7d,细胞存活率为(82.85>0.64)%,优于含相同因子组合的国产无血清培养基[细胞存活率为(60.90±6.93)%],且获得CD41^+CD61^+细胞数为(18.60-]=1.97)×10^4,高于国产无血清培养基。故以含st36的进口无血清培养基作为培养体系进行后续实验。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脐血MNC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增多,细胞体积变大,培养7d细胞增殖明显。体外诱导培养10d的脐血MNC经Wright.Giemsa染色可见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等不同阶段的巨核细胞;诱导培养14dCD41^+CD61^+细胞率达到(54.27±6.31)%。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实验表明,随着诱导时间延长,CFU.MK数呈增加趋势。体外诱导14dCFU.MK数为1236.0±32.9,高于未诱导的脐血M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集体外诱导培养10d的细胞上清,加入凝血酶,可见聚集的血小板。结论采用HES浓度15g/L沉降红细胞,含st36四种因子组合的进口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巨核祖细胞可获得最佳的细胞数和诱导效率,且诱导的细�
陈琳谢小燕刘大庆吕洋岳文师伟习佳飞张秀媛南雪王静雪周军年李艳华何丽娟姚海雷李思婷裴雪涛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巨核祖细胞诱导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