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3)

作品数:34 被引量:437H指数:15
相关作者:吴时国袁圣强张振国万世明李安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盆地
  • 8篇南海北部
  • 7篇深水
  • 4篇深水盆地
  • 4篇矿物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东南
  • 3篇多金属结核
  • 3篇油气
  • 3篇闪长岩
  • 3篇中生代
  • 3篇黏土矿物
  • 3篇南海北部陆坡
  • 3篇花岗闪长岩
  • 2篇大洋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山岩
  • 2篇深水区
  • 2篇水合物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河北省矿业开...
  • 4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河北理工大学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洛阳理工学院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10篇吴时国
  • 8篇张振国
  • 7篇方念乔
  • 6篇袁圣强
  • 5篇李安春
  • 5篇万世明
  • 4篇高莲凤
  • 4篇马玉波
  • 4篇杨胜雄
  • 3篇黎明碧
  • 3篇王大伟
  • 3篇刘坚
  • 3篇董冬冬
  • 3篇王瑜
  • 2篇张功成
  • 2篇孙启良
  • 2篇付彦辉
  • 2篇史国媛
  • 2篇姚根顺
  • 2篇杜远生

传媒

  • 6篇地球科学(中...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Journa...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 1篇海洋测绘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2篇2009
  • 9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心之间的缓冲带上,新发现的磁异常区与热液喷口区具有相似的特征,推测为未来的热液矿区。区内南西西-北东东和北-南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基底深度和隆坳结构,也控制了超基性岩和热源磁性层的分布,因此它的形成与交叉切割的拆离断层、超基性岩、海洋核杂岩和重力滑塌有关。
唐勇和转吴招才黎明碧
关键词:磁异常拆离断层
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制被引量:53
2011年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一种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深水沉积体系,在全球大陆边缘沉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块体搬运沉积作用不仅造成危害极大的深水地质灾害,而且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形成过程与富集有密切联系.根据新获得的海底地形地貌资料和地震资料,揭示了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识别特征,明确了其分布范围.这些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具有明显的滑坡形态和沉积构造;头部表现张性断裂构造,内部有旋转断块和流动构造,趾部表现为挤压和逆冲构造.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表现出不同的成因类型.通过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模式和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认为白云块体搬运沉积体系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密切相关,进一步给出6种水合物分解模型情况下海底稳定性的安全因子,随着水合物分解量的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当水合物的分解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发育海底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吴时国秦志亮王大伟彭学超王志君姚根顺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明洁李安春孟庆勇万世明闫文文
关键词:黏土矿物第四纪东菲律宾海
南海西南海盆南部边界的界定:来自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的证据
西南海盆是研究南海形成、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但由于该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沉积作用活跃,基岩样品缺乏,而对其演化历史、基底构成、海盆边界等特征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首次发现于西南海盆南缘的花岗闪长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
张振国吴长航方念乔张盈王瑜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
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演化及其对构造的响应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下部ODP1148站位沉积物中陆源矿物组分的含量、堆积速率、粒度、石英氧同位素及石英扫描电镜的分析,探讨南海沉积演化及其构造响应.结果显示,根据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可将南海海盆的沉积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扩张初期(34~28.5 Ma)、构造活动剧烈期(28.5~23 Ma)、构造活动减弱期(23~16.5 Ma)、热沉降期(16.5~3.5 Ma)和台湾隆升形成期(3.5 Ma~现今).其中28.5~23 Ma为物源转换期,陆源矿物组成和石英氧同位素值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应南海渐新世以来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此之前的渐新世南海扩张初期,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部(很可能来自巴拉望陆块);随着南海的不断扩张,尤其是南海扩张轴在25~23 Ma发生向南跳跃后,南部巴拉望陆块不断远去,而此时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区域地貌变化还没有波及到云贵高原和华南地区,珠江等大河尚未发育,因此研究区以北的华南大陆的影响还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到研究区,结果陆源矿物沉积速率极低.随后由于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不断增加,河流发育,溯源侵蚀增加,华南内陆古老的沉积岩区成为南海北部主要物源区,南海北部转为以远源沉积为主,直到3.5 Ma前后由于台湾岛的抬升,大量物质进入南海北部,成为主要物源.物源转换期间在南海不断扩张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由于物源供应匮乏,加上海平面的上升和较强的底流作用导致了ODP1148站位渐新世晚期的沉积间断.
李安春黄杰蒋恒毅万世明
关键词:渐新世
南海北部生物礁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由于生物礁储层具有良好的物性条件,易形成大型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气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南海北部在中新世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若具备合适的发育过程和成岩演化过程,其油气潜力就会非常大,但是其东北区和西南区的生物礁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指出中新世南海海平面变化频繁,冰期海平面的下降,西沙群岛生物礁发生海水浓缩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使生物礁储层良好的物性条件得以保存,但是在同一期,东沙隆起的流花11-1油田却发生了潜流胶结成岩作用,形成致密层,破坏了生物礁储层的物性条件,而之后的沿致密层之间的深埋溶蚀作用,使孔隙层的物性条件得以改善,便成为良好的储层。认为南海北部东北区和西南区生物礁储层的成岩作用差异性可能是由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古构造、古地貌、古生物和油气充注史等因素造成的,研究南海北部生物礁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该区油气的勘探和开发以及古环境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启良马玉波赵强屈泰来吴时国
关键词:生物礁白云岩化
琼东南华光凹陷深水重力搬运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被引量:16
2009年
重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弄清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和经典层序地层模式,开展了该区的深水沉积特征研究.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发育,主要包括中新统三亚组发育的复合水道、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及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三亚组复合水道具有典型的强弱振幅相互叠置特征,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具有典型的下部变形、上部滑坡的双层结构,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具有典型的侧向迁移、分支水道等特征.这些沉积特征的形成与越南隆起的物源供给有关.复合水道充填可作为潜在的深水储层,滑塌体的形成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解体有关.
姚根顺袁圣强马玉波秦蕴珊吴时国
关键词:海底滑坡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被引量:19
2009年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 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董冬冬王大伟张功成吴时国袁圣强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平衡剖面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裂陷过程及裂陷期延迟机制探讨被引量:15
2008年
依据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利用回剥法计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3条测线的构造沉降量。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于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南海于32Ma开始扩张,但陆缘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此时没有减小反而增大,23Ma左右才显著减小,暗示裂陷作用一直持续到约23Ma才结束,地层厚度资料同样反映出这一现象,即裂陷期出现了延迟,热沉降开始时间滞后。认为形成该现象的机制可能有3个:(1)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强度很弱,塑性相对较强,对南海扩张造成的应变衰减反应延迟;(2)岩石圈分层独立伸展的差异性可能也是导致裂后热沉降滞后的原因;(3)南海扩张脊在24-21Ma之间的向南跃迁及对应的海底扩张增速事件进一步诱发了研究区23Ma左右大规模裂后热沉降的开始。
董冬冬吴时国张功成袁圣强
关键词:深水盆地构造沉降裂陷作用
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浊积水道的地震相特征被引量:16
2009年
水道-天然堤体系作为油气储集圈闭日益引起沉积学家和勘探家的重视。地震相特征是识别深水水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地震相分析,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盆地中识别出早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多期深水水道体系。早中新世深水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弱振幅交替反射和相互叠置的地震反射特征,局部具有杂乱反射特点;上新世水道整体表现为强振幅,横向上连续或者半连续,纵向上为强振幅的叠加;第四纪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典型下切反射特点,该水道整体振幅相对较弱,但其水道轴部充填具有典型的强反射特征,这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水道轴部粗粒充填强振反射一致。这几期深水水道都发育于低水位时期,为上部物源搬运引起的浊流事件而形成。
付彦辉吕福亮袁圣强马玉波吴时国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水道地震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