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1)

作品数:40 被引量:464H指数:19
相关作者:丘学林赵明辉郝天珧李家彪吴振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9篇地壳
  • 15篇地壳结构
  • 14篇海底
  • 13篇地震仪
  • 13篇海底地震
  • 13篇海底地震仪
  • 11篇地震
  • 6篇中北部
  • 6篇陆缘
  • 6篇南海中北部
  • 6篇北部
  • 6篇OBS
  • 5篇波速
  • 5篇层析成像
  • 4篇岩石
  • 4篇接收函数
  • 4篇横波
  • 4篇反演
  • 4篇磁异常
  • 3篇地球物理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国土资源...
  • 3篇海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23篇丘学林
  • 20篇赵明辉
  • 17篇郝天珧
  • 12篇李家彪
  • 11篇吴振利
  • 9篇夏少红
  • 8篇胥颐
  • 8篇徐亚
  • 7篇卫小冬
  • 6篇黄海波
  • 6篇徐辉龙
  • 5篇牛雄伟
  • 5篇李志伟
  • 4篇吕川川
  • 4篇敖威
  • 4篇赵百民
  • 4篇游庆瑜
  • 3篇丁巍伟
  • 2篇姚长利
  • 2篇李细兵

传媒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热带海洋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华南地震
  • 2篇地学前缘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Scienc...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9篇2012
  • 18篇2011
  • 9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26°10′N)三维地震结构研究
深海基础研究,是新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必由之路。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开发深海资源更是大势所趋。全球长达60000km的大洋中脊是地球系统中火山活动最为频繁、岩...
赵明辉丘学林J.P.Canales阮爱国卫小冬敖威
西北次海盆OBS2006-2测线深部地壳结构
<正>南海北部边缘蕴含着南海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前人多条深地震探测剖面及研究结果,极大丰富了对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的认识(丘学林等,2003)。但是关于南海深海...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阮爱国徐辉龙夏少红
文献传递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
郝天珧徐亚孙福利游庆瑜吕川川黄松丘学林胡卫剑赵明辉
关键词: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文献传递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被引量:43
2011年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关键词:大洋地壳海底扩张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被引量:7
2012年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黄海波丘学林夏少红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海底地震仪实测信号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置于海底数百米至数千米的海底地震仪(OBS)的实测信号相比陆地地震仪具有不同的特性;由于水的作用或记录信号源频率的不同,短周期OBS和宽频带OBS记录的信号又有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震探测期间记录的人工气枪震源和天然地震实测信号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如下。1)气枪作业后在海底激发两种噪声:一是水的波动不断叠加形成的长波,周期50s左右,以水平分量为主;二是高频噪声,主要是OBS底座细微晃动引起的。2)宽频OBS对于水下移动目标激发海底波动具有很好的探测能力,特别是水平分量可以获得大振幅且周期特征清晰的记录,并能够指示方向。3)宽频OBS能记录到清晰的天然地震信号,为研究调查区岩石圈结构增添了更多的信息,短周期OBS对远震直达P波有很好的记录。国产宽频I-4C型OBS碰巧记录了日本M9.0级大震。
刘宏扬牛雄伟阮爱国吴振利李家彪潘少军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短周期宽频带
中国边缘海域及其邻区的岩石层结构与构造分析
利用中国边缘海域近年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根据速度异常和各向异性分析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的岩石层结构和构造,讨论中朝块体和扬子块体在黄海内部的拼合边界(黄海东部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上地幔异常与岩石层形成演化、南海北部地壳...
胥颐郝天珧李志伟刘建华
关键词:岩石层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3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
渤海湾地区壳幔结构重磁综合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其东部渤海海域深部结构研究对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范围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选取自河北新城经天津静海沿东南方向进入渤海海域的剖面进行重磁反演,研究其地壳结构特征.通过对该地区文献调研及2010年渤海海陆联测初步结果建立初始模型,结合本地区密度、磁化率特征进行二度半体重磁异常反演,获得了该剖面地壳结构及其物性分布.反演结果表明莫霍面自陆地向海域逐渐抬升,海域莫霍面较浅,且有局部隆起(沙垒田隆起部位),幅度约2 km.莫霍面总体变化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地区岩石圈向东部减薄总体类似,表明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破坏对岩石圈及莫霍面结构的影响具有一致性.通过深部隆起模型重力异常模拟实验表明,渤海海域存在地幔柱或大规模隆起的可能性较小,莫霍面微隆可能与上地幔局部小规模异常体有关.
徐亚郝天珧黄松李志伟吕川川赵百民胡卫剑
台湾地区的壳幔P波速度和V_p/V_s波速比结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中国台湾地震台网1992-2004年间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台湾及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和Vp/Vs波速比结构。与已有结果相比,采用的球坐标系有限差分算法适合于地壳波速结构强烈不均匀的情况,能够提高走时计算和三维射线追踪的准确程度,而联合反演得到的P波速度、Vp/Vs波速比及其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分布为揭示壳幔结构的横向变化和深部特征提供了更多约束。结果表明:在地壳浅表层,沉积盆地和造山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波速特征,沉积盆地P波速度偏低、Vp/Vs波速比偏高,造山带P波速度偏高、Vp/Vs波速比偏低;台东纵谷作为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缝合带,Vp/Vs波速比明显偏高,并延伸至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反映了岩石破裂、部分熔融和流体活动对壳幔深部物质的影响;台湾东北部琉球岛弧附近的P波速度、Vp/Vs波速比和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分布勾画出了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至欧亚大陆下方的形态,高速的海洋俯冲板片及板片上方P波低速和高Vp/Vs波速比的特征一直延伸至80km;沿着东西向的纵向波速剖面,地壳厚度在中央山脉东侧达到60km左右,并呈现向东倾的趋势,反映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向东俯冲和挤压使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变形增厚。
李志伟胥颐郝天珧徐亚
关键词:P波速度岩石层结构地震层析成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