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0)

作品数:16 被引量:355H指数:9
相关作者:李家彪宋维宇杨天水方念乔吴怀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盆地
  • 4篇莺歌海
  • 4篇莺歌海盆地
  • 4篇海盆
  • 4篇海盆地
  • 3篇地壳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海底
  • 3篇值模拟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学
  • 2篇地球物理
  • 2篇旋回
  • 2篇旋回地层
  • 2篇旋回地层学
  • 2篇油气
  • 1篇底辟
  • 1篇底侵
  • 1篇地磁
  • 1篇地壳厚度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3篇宋维宇
  • 3篇李家彪
  • 2篇张世红
  • 2篇吴怀春
  • 2篇方念乔
  • 2篇杨天水
  • 1篇栾锡武
  • 1篇黄松
  • 1篇张伙带
  • 1篇谈晓冬
  • 1篇吕川川
  • 1篇杜学斌
  • 1篇赵明辉
  • 1篇丘学林
  • 1篇姜正龙
  • 1篇徐瑞松
  • 1篇李海燕
  • 1篇解习农
  • 1篇卫小冬
  • 1篇胡卫剑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Scienc...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断块油气田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propagation of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South China Sea被引量:30
2012年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SWSB), South China Sea (SCS),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high resolution multi-beam swatch bathymetry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mbined with magnetic anomaly analysis. Spreading propagates from NE to SW and shows a transition from steady seafloor spreading, to initial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o continental 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end. The spreading in SWSB (SCS) is tectonic dominated, with a series of phenomena of inhomogeneous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LI JiaBiaoDING WeiWeiWU ZiYinZHANG JieDONG ChongZhi
关键词:海底扩张地震剖面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被引量:14
2011年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降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别相当的一个构造地质体.其地层的层状结构保存清楚,显示没有岩浆侵入、刺穿的现象发生.东沙隆起大致以东沙岛为中心,范围非常局限,其下明显为岩浆侵入结构.两者的形成时代相去甚远,是完全不同的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东沙古隆起和南海东北部岛值正异常条带相吻合,是正值高磁异常带形成的原因.东沙隆起,以及陆坡火山带为低值异常,正负并不确定.且南海东北部的正值高磁异常条带形成的时间很早(约裂谷时期),和东沙隆起没有关系.东沙古隆起在裂谷时期为一列由海沟俯冲形成的岛弧.由于俯冲作用时间较短,在岛弧下方的岩浆底侵只发生存地壳的深部,并没有向上迁移到地壳中部或者上部,更没有形成火山活动.底侵的岩浆冷却后获得正的强磁性,从而形成高值正异常.东沙隆起,以及陆坡和海盆中的火山链都具有相对低的磁性,是在晚期东沙运动时期在碰撞挤压背景下形成的.
栾锡武刘鸿彭学超
莺歌海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被引量:8
2012年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综合新的区域资料,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印支板块的逃逸构造,以及印支板块的顺时针旋转,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变形机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莺歌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在此背景条件下,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左旋走滑-伸展裂陷阶段、地壳韧性伸展-热沉降阶段和加速沉降阶段。
宋维宇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带
海南岛早白垩世红层磁组构和古地磁新结果被引量:7
2011年
海南岛白垩纪红层是迄今产出古地磁结果最多的地层,但古地磁结果难以在海南岛周边古地磁结果和地质限制条件下作出合理解释.为了更好地认识海南岛白垩纪红层古地磁方向的可靠性,我们对采自前人工作地区的14个采点132个样品开展了古地磁和磁组构的综合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显示14个采点样品平均各向异性度为1.018,线理度为1.014,面理度为1.004.各采点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显著偏离地层法线,没有反映出沉积或压实特征.野外凋查发现采点区域的节理组交线(代表中间应力轴)与磁化率椭球体中间轴一致,意味着采点磁性矿物的排列方位很可能因构造应力影响发生改变.逐步热退磁显示14个采点分离出的特征剩磁解阻温度高于660℃,方向区别于现代地磁场方向;褶皱检验表明在褶皱展平度为80.4%(95%置信范围内褶皱展平度为77%±12.2%)时精度参数达最大,对应方向为D=359.9°,I=43.4°,κ=70.2,α_(95)=4.8°,与前人的古地磁方向一致.通过与华南地块参考极对比,以及综合分析海南岛围区古地磁和地质限制条件,表明该古地磁方向是不协调的.我们认为前人和本文采样红层剩磁很可能在沉积时获得,但在沉积后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致使磁性矿物排列改变,从而导致古地磁方向也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样品所记录的古地磁方向不能准确反映海南岛白垩纪古纬度.
张伙带谈晓冬
关键词:早白垩世红层磁组构古地磁
莺歌海盆地由沉积负载引起的裂后期快速沉降的耦合模式被引量:3
2010年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其中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是解决盆地动力学演化机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沉降史与滇西高原隆升史对应关系的研究,结合Westaway的含裂后沉积负载响应的下地壳流动的耦合模式,来解释莺歌海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认为莺歌海盆裂后期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快速沉降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加速沉降阶段。
宋维宇
关键词:下地壳流动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被引量:26
2008年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低密、低速及高温高压特征,其发育演化及所伴生的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分布乃至富集成藏均密切相关。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划分为"深埋型"(低幅度弱-中能量泥底辟)、"浅埋型"(高幅度中-强能量泥底辟)及"喷口型"(高幅度特强能量泥底辟)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晚期泥底辟及热流体活动不仅为浅层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提供了纵向的高速运移通道和运聚动力条件,促使深部天然气及CO2向浅层大量运移聚集,而且导致盆地具有烃源岩早熟、天然气运聚供大于散的晚期动平衡成藏,以及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之特点。
何家雄徐瑞松刘全稳孙东山万志峰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科学实验与研究进展被引量:74
2011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11700)首次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及西南次海盆开展长排列大震源多道地震、海底地震仪(OBS)折射/反射地震等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合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动力模拟等的综合研究,形成如下重要认识:南海海盆新生代发生了早、晚两期海底扩张.早期扩张发生于33.5~25 Ma,经过1.5 Ma的调整,晚期扩张发生于23.5~15.5 Ma.早晚两期扩张均为由东向西传播的渐进式扩张,构造上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点.南海新生代南、北陆缘沉积盆地从断陷到坳陷的构造转型时间存在差异,并分别与海盆晚期扩张和早期扩张的结束时间相对应.南海新生代陆缘张裂变形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海盆的洋壳深部和上地幔顶部存在磁化现象,地幔没有明显的速度异常.南北大陆边缘均属非火山型大陆边缘,虽然北部陆缘东段存在下地壳高速层,但没有发现向海反射层,而共轭对比应沿NW-SE向进行.南海新生代南北陆缘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存在系统差异,总体上"外油内气"呈环带分布,南部陆缘盆地具有更优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南海中生代南北陆缘均为华南块体的一个部分,受到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控制.
李家彪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被引量:52
2011年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层总体上较薄或缺失.礼乐滩上地壳厚约9~10 km,速度为5.5~6.4 km/s,顶部存在小型火山;下地壳厚约11 km,速度为6.6~7.1 km/s.过渡区和海盆的上地壳厚约4~5 km,速度为5.9~6.1 km/s;下地壳厚约2~4 km,速度为6.6~6.9 km/s.从总体上看,海盆和过渡区的地壳厚度偏小,显示了拉伸减薄作用,速度分层显示陆壳比较典型,而洋壳和过渡壳的上地壳速度比标准洋壳偏高.莫霍面总体从陆坡向海盆方向较快速地抬升,在礼乐滩埋深约23 km,在海盆中的埋深8~12 km,海盆中的莫霍面顶部速度8.0 km/s,要明显小于礼乐滩下方的8.2 km/s.将OBS973-2剖面与北部陆缘的OBS2006-1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速度结构极为类似,讨论认为礼乐滩与中沙块体互为共轭.进而根据西北次海盆的宽度、礼乐滩与中沙块体的距离及前人提出的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计算了扩张速率.
阮爱国牛雄伟丘学林李家彪吴振利赵明辉卫小冬
南海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各构造单元的关系被引量:35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莫霍面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缘海盆、海沟、岛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关系等构造单元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全布格改正,得到研究区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并以近年来的声纳浮标探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剖面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为控制点采用三维带控制点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图和地壳厚度图.本文通过已有的地震剖面和研究区内9条剖面的莫霍面分布特征与各个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各构造单元莫霍面的形态、走向、梯度和地壳性质,并绘制了研究区沟-弧-盆体系构造简图.本文所得到的结果和认识对研究区内进一步的构造特征、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岩石圈的研究以及油气预测有重要意义.
秦静欣郝天珧徐亚黄松吕川川胡卫剑
浊流成因海底沉积波形成机理及其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7年
近些年来,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于深水沉积过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目前关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已有现代沉积实例证明至少浊流是可以形成海底沉积波的.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海底沉积波的浊积形成机理,不但可以阐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过程,而且对于海底工程、深水沉积动力学及深水油气储层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计算了流体区域的基于时间平均连续性方程和雷诺平均N-S方程,研究了地形对浊流的影响,阐明了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1)首先在坡的下游方向开始沉积是由于流体的减速,导致密度增大,浊流携带固体颗粒物的能力(流体容量)降低和较长时间的流体经过所造成的;(2)在一个隆起的上坡处密度增大是由于隆起峰部流体的局部堵塞,导致上坡处流体速度降低和压力升高所造成的;(3)沉积首先从距浊流源头较远的地方开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即个体浊流事件的增多,沉积波向上游迁移;(4)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沉积越来越慢,但粒径并不影响地形对沉积的控制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顺序.
姜涛解习农汤苏林张成杜学斌
关键词:浊流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