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01-7)

作品数:70 被引量:384H指数:11
相关作者:谭学林金寿林王才林刘超赵庆勇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7篇粳稻
  • 45篇杂交
  • 40篇杂交粳稻
  • 21篇不育
  • 18篇不育系
  • 14篇性状
  • 14篇选育
  • 10篇滇型
  • 10篇滇型杂交粳稻
  • 10篇水稻
  • 10篇亲本
  • 9篇高产
  • 8篇基因
  • 7篇育性
  • 7篇恢复系
  • 6篇雄性不育
  • 6篇育种
  • 6篇杂种
  • 6篇制种
  • 6篇习性

机构

  • 18篇云南农业大学
  • 14篇江苏省农业科...
  • 9篇扬州大学
  • 6篇江苏徐淮地区...
  • 5篇浙江省农业科...
  • 5篇天津天隆农业...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建水县种子管...
  • 2篇徐州市农业科...
  • 1篇湖南杂交水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保山市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厅
  • 1篇天津市水稻技...

作者

  • 16篇谭学林
  • 11篇金寿林
  • 11篇王才林
  • 11篇刘超
  • 10篇赵凌
  • 10篇张亚东
  • 10篇朱镇
  • 10篇赵庆勇
  • 9篇汤述翥
  • 9篇黄大军
  • 9篇洪汝科
  • 9篇张宏根
  • 9篇顾铭洪
  • 9篇王石华
  • 8篇王友霜
  • 8篇胡婷婷
  • 8篇郭荣良
  • 8篇吴玉玲
  • 8篇陈涛
  • 7篇文建成

传媒

  • 20篇杂交水稻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种子
  • 2篇上海农业科技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经济问题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21篇2010
  • 23篇2009
  • 16篇2008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籼粳交错区滇杂粳稻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9(34)在海拔为1290 m的云南蒙自进行试验,研究栽培措施对滇杂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产量最高的是由滇杂32构成的第8组合,秧龄为60 d,按270 kg/hm2的纯氮标准以底肥和移栽7 d后分别追施50%。所有处理组合中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与在海拔为1650 m的保山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金寿林王石华马文金张忠林洪汝科谭学林
关键词:滇型杂交粳稻秧龄氮肥量施肥方式
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产量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对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亲本不同栽插行比与产量结构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栽插密度一致、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的情况下,随着栽插行比增大,单位面积上有效穗逐渐增加,穗实粒数、结实率和花粉密度逐渐降低,父母本不同行比栽插有效穗数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和小区产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父母本最佳栽插行比为2∶14,产量达4618.42 kg/hm2。
李志刚贺良普自祥普家元李家伟文建成王石华黄大军
关键词: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16
2008年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研究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精米长和长宽比外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糙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和精米厚等性状则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粒型和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影响,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则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除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值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外,其他性状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且多数性状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供试材料中,不育系以95122A最好,香粳8016A次之;恢复系以J16最好,R187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性状较好。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关键词:杂交粳稻不育系品质性状配合力杂种优势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回复株的基因型鉴定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文建成黄大军谭学林王石华谭亚玲顾晓明李伟华房毅
关键词:可育株恢复基因育性
杂交粳稻徐优502亲本的开花习性和生长发育习性
2012年
对杂交粳稻徐优502的母本(不育系徐8908A)和父本(恢复系徐恢502)3年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父本叶片数比母本多0.8~1.2张,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小,播种期4月20日至5月30日,平均每晚播10 d,叶片数就减少0.2张;同期播种的父本播始历期与母本相差3~7 d;父本群体日开花高峰值出现时间较母本迟2~3 d;父本、母本同时段开花量重合率在12:00前合计46.09%,在11:40—12:40时段内达74.67%;割叶喷洒赤霉素,自然异交结实率提高0.50~11.12百分点。
徐家安王健康郭荣良王友霜刘超丁成伟吴玉玲胡婷婷
关键词:杂交粳稻亲本播始历期开花动态异交结实
粳型短日不育新种质5021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5021S的核不育性受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到育性的表现。对5021S×Lunhui422和5021S×Dular的两个F2群体的小穗育性进行遗传分离,结果表明:5021S的育性受两对加性主基因控制,5021S×Lunhui422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48.3%,5021S×Dular组合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2.35%。
黄胜东苏自强杨娟谷福林
关键词:粳稻主基因+多基因
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009年
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属于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基于目前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空白,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依据杂交水稻科研的特点,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建立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杨飞东丽荆彦辉周晓玲
关键词:杂交水稻质量管理
粳稻品种(系)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47对SSR引物所检测出的114个等位基因位点对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48份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分析,在47对具有多态的SSR引物中选择其中17对多态性好、带型清晰的SSR引物构建48份粳稻品种(系)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7对SSR引物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将48份粳稻品种(系)逐一区分开来。48份粳稻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65~0.98。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可将48个粳稻品种(系)分为3类,绝大多数品种(系)都聚为第三类群,说明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粳稻品种(系)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
程保山王健徐卫军杨加银
关键词:粳稻SSR标记指纹图谱
采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多样性的研究对于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了解亲本的遗传变异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杂交亲本,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
赵庆勇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周丽慧王才林
关键词:杂交粳稻微卫星标记表型性状
采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以20个新育成的粳稻BT型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2种聚类方法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这些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在30个亲本中共检测到18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为2.9个,以第11染色体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利用SSR分子标记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所有不育系被划分为一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表型聚类以10个农艺性状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不育系和恢复系被聚到不同的类群,群内差异不大。同表型性状聚类相比,SSR分子标记聚类能更准确的揭示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亲本遗传多样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赵庆勇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周丽慧王才林
关键词:杂交粳稻微卫星标记表型性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